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教读课与自读课助读系统之异同及使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9141
雷婷玉 余莉

  内容摘要:助读系统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助学系统既有共性,也存在部分差异。在运用助读系统时,师生要转变以往的使用观念,增强使用意识;挑选合适的、典型的助读材料,以提升使用效率;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促进助读系统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教读课 自读课 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要求与课文内容配套设计的,一般包括语文教科书内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语、课下注释、知识链接、插图等等。因不同类型的课文,部编本教材的助读系统设置略有差异。本文通过分析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在助读系统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者形成差异的原因及使用策略。

  一.教读课与自读课助读系统之共性

  教读课脱胎于人教版教材中的“精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成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是单元教学的重点,约占全部课文的67%。自读课则脱胎于人教版教材中的“略读课”,以学生自读为主,每单元一至两篇,约占全部课文的33%。虽然是不同的课文类型,但两者在设计宗旨、呈现形式与编写理念方面仍有一些共性。

  (一)设计宗旨

  在设计宗旨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设计有着同一个目的——为学生阅读提供“抓手”,为学生学会新知识做铺垫。助读系统是编者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和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个从粗浅了解到深入体会的过程,得当的助读系统能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路径,从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的无意识学习转变为有意识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还能依托助读系统,连接教材与生活、理论与实践,获得个人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二)呈现形式

  在呈现形式上,两者的助读系统除了共享单元导语外,均包含“注释”“插图”“读读写写”等。单元导语既为教读课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也为自读课文的具体教学指明了方向。注释与插图在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解决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疑惑。读读写写和知识补白更是补足了教材的语文要素,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可见,助读系统将各篇选文、六个单元层次分明地紧密衔接起来,形成有机关联,使得语文教材的各要素浑然一体。两者的助读材料互联互通,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的同时也帮助了学生逐渐习得阅读技法,培养了学生课内外自学能力。

  (三)编写理念

  在編写理念上,两者的助读系统均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落在学生身上。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提示语、注释、插图、补白等,编者坚持学生的人格本位,从知识与学习的人本化角度编写助读系统。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我探究、建构个体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材在编写上着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身心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满足学生自学需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触类旁通的学法指导,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读课与自读课助读系统之差异

  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助读系统也在编写风格、内容编排以及使用路径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一)编写风格之差异

  从编写风格来讲,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设计风格比较严肃,侧重于学生对课文的理性阅读与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能力要求。而自读课文助读系统设计风格则比较活泼,有时具有娱乐性,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独立思考。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记人散文,其中《邓稼先》属于教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属于自读课文,两者的设计风格就明显不同。《邓稼先》在“预习”提示时,就明确了阅读方向为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深厚友情,在“思考探究”部分,又通过具体的问题设计一步一步引导师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有明确的语文能力训练目标。而《回忆鲁迅先生》没有“预习”提示,取而代之的是丰富有趣的“旁批”,比如在鲁迅“举着象牙烟嘴”沉思时,旁批一句“多像一幅剪影”,又如在鲁迅开玩笑的段落旁,批注一句“开玩笑时的鲁迅先生,是不是也挺有意思呢”等等。

  (二)内容编排及使用路径之差异

  从编写内容来看,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一般由“预习”“插图”“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和“读读写写”六个部分组成;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则由“旁批”“插图”“注释”“阅读提示”“读读写写”五个部分组成。两者在内容编排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预习”“积累拓展”“旁批”“阅读提示”四个板块。“预习”“积累拓展”是教读课文特有的,其在使用路径上的特点是强调逻辑性思维。“预习”提示内容比较简洁,但指引性较强,能帮助师生快速聚焦于课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有序阅读和集中思考。而“旁批”与“阅读提示”则是自读课文特有的,其在使用路径上的特点是强调发散性性思维,经常通过一些发散性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如上文所述《回忆鲁迅先生》在“阅读提示”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章,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这样的问题设计,强调的是用发散性思维,以此鼓励学生对回忆性散写作方法的探讨。

  (三)形成差异的原因

  两者之所以出现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两种课型的教学要求有差异,课程相对应的功能以及师生教和学方法也不同,所以助读系统的编写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读课文是单元教学的重点,应重点教而非详细讲,需根据学生学情特点,使学生掌握阅读技法,为单元的自读课文教学做铺垫。“教读”,即教师要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在教读课中,教师需要给予明确详细的指导,教会学生依照文本的性质与复杂程度使用对应的阅读方法,努力达成能力训练目标。所以教读课文中的助读系统主要是补充现有的课文内容知识点,针对学生设置明确的能力目标,加以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助读系统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阅读课文,因此助读材料以逻辑推理或提供丰富的阅读“抓手”,包括预习提示、插图、知识补白等,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获得新的阅读技能和经验的形成,最终内化为语文核心素养。

  自读课则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阅读方法灵活应用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为重点,将学生在教读课文中所学的知识、习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进一步予以运用和提升,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分析阅读能力。因此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侧重于降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难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设计、引领、总结、提升等作用。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助读材料更内容详实,提供了完整的阅读资料包括注释、点评、提示、插图等,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三.助读系统之使用策略探究

  无论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需要结合教学需求,发挥两种助读系统的优势和特征,借助两种助读系统灵活设计教学,提升语文教学效率。首先要在意识层面上转变以往的使用观念,增强运用助读系统的意识;其次要在选择上挑选合适的、典型的助读材料,增强助读系统的使用效果;最后要在教学实际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助读系统与实际教学的有机融合。下文分别论之。

  (一)转变师生观念,增强运用助读系统的意识

  助读材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辅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也可以辅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主学习路径。然而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师生对助读系统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教师层面来讲,使用得当的助读系统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便于教师高效备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章可循。但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助读系统的使用往往功利化,或没有侧重地使用助读系统,忽视对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传授,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助读系统;从学生层面来讲,助读系统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学会有深度地思考,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提供有效路径,然而很多学生往往忽略助读系统的作用,或者使用较为随意,未能有效地利用助读系统培养出独立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应先提高对助读系统的价值认识,认真研读助读材料,了解助读系统的编写意图,以便更好地用于备课与教学。学生也要重视助读系统,利用其对知识的扩展发散思维,在教师指导下参照助读材料、工具书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助读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学习。最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增强助读系统的运用意识,充分利用助读系统,并深入挖掘助读材料的教学价值,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两首》其一《金色花》,教师可借助旁批引导学生初读时深入思考:“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与妈妈玩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找到文中的三次“嬉戏”,理解母子间的无私奉献,从而回归赞美母子情深的文章主旨。

  (二)合理选用助读材料

  助读材料丰富多样,如何挑选恰当的助读材料才是关键。恰当的助读材料不仅要適合学生学情,还要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选用助读材料时,教师要认真研读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合理运用课文和助读材料,既不要偏离教学主题,注重课文与助读材料的整体发挥;又要把握好助读材料的度,给学生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典型原则。统编版教材助读材料众多,难以全部加以利用,加之每课堂有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因此,教师需要慎重挑选与课堂教学配适度高的助读材料。只有对助读材料精选精用,才能运用得恰到好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的助读材料既能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还能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感悟课文思想,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促进思维拓展。因此,在助读材料的选取中教师应坚持典型原则,选取典型的助读材料积极运用于语文课堂。其次是适度原则。统编版教材助读材料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连接课内和课外。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制,学生的接受能力亦有差别。如何在诸多限制中把握挑选助读材料的度,需要教师反复斟酌衡量。教师在使用助读材料前要多琢磨教材文本,迎合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和教学计划提前设计好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助读材料的环节,并及时反馈运用后的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助读材料的运用应坚持适度原则,不可使用助读材料过多、堆砌滥用。再次是适时原则。课堂教学节奏有快有慢,学生身心发展亦有其规律,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规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实际以及课堂随机生成的需要,掌握教学的“火候”,适时使用助读材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的预习提示语“朗读课文,品味其中的温情”,教师可运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分段、多次朗读,将文中的典型语句反复朗读并赏析品味,结合学情适时点拨,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助读系统与实际教学有机融合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助读系统这一重要课程资源更需教师慎重把握运用。由于语文知识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的启发式讲解,而助读系统无法脱离教师的讲解,故二者是共生互利关系,难以割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何促进助读系统与实际教学的有机融合,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地开发助读系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实现高效教学。

  用好助读系统可以使学生在自学时如鱼得水。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善用自身智慧,探求助读材料与各种教学要素的切合点,呈现合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开始单元学习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单元导语,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并了解自我学习效果诊断依据。之后应根据预习提示语的内容引导学生聚焦教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或是巧用旁批提示语,促进学生把握自读课文的重难点。然后,教师要紧抓插图渗透教学环节,配合课下注释,协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教师再利用阅读链接和补白落实语文素养,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教学拓展。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提示补充莎莉文老师的成长经历,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莎莉文老师的伟大之处,理解“再塑”生命的过程亦是爱延续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因为超越教材界限的语文课堂具有更强的容纳性和运用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持续更久。

  总而言之,助读系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好助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两种课型的差异,并在单元框架内寻找二者的内在联系,而后结合不同的助读系统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做到随文教学、分类授课,帮助学生增进阅读积累、习得多种阅读技巧,完成知识能力的迁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文专业语文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HNJG2021-0814)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