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中古诗词异读字及其教学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9156
周勤 朱世莲

  内容摘要:语音是古今汉语的基本构成要素,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成为语言交流、理解和研究的难点。本文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校生的视野,对最新版部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教科书”)完整收录的古诗词(以下简称“高中古诗词”;如无歧义,简称“古诗词”)中的异读字,进行了统计、归类、重点考释。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 异读字 考释 教学策略

  2020年修订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传承中华文化”的课程目标。[1]古诗词题材广泛,感情丰富,浓缩了各时期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师生们品读古诗词,能够受到莫大的思想熏陶和艺术感染,提升语文素养,增进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利在当下。

  调查发现,古诗词异读字(如无歧义,以下简称“异读字”)关系到诗句、词句意义的正确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大难点。

  目前,我们尚未检索到系统研究高中语文古诗词异读字的文献。异读字都有哪些,一共多少个,如何分类,各类占比多少;具体到每个异读字,怎么读、来历或意义怎么讲;它们的形体、读音和义项变化,原因何在,有没有规律,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探究。

  张子婷、肖九根(2018)指出:“语文教材是青少年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媒介和桥梁,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本在学校教育中做好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工作。探究教材中存在的异读词,这对于青少年学好民族共同语,用好民族共同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词是由单字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或惯例组成的,异读字的问题解决了,异读词也迎刃而解。

  我们以“高中古诗词异读字的整理及研究”(S202110371062)

  获批为契机,尝试回答前述问题,助力新课标的落实和诗词文化的传承。本文立足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献调查、统计分析、语境分析、归纳等方法,详略不等地考察了一些异读字的形体、语音和相关义项,简要分析了它们演变的常见原因和主要类型、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古诗词篇目及异读字分布概况

  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鹊桥仙(纤云弄巧)》。

  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桂枝香 金陵怀古》《念奴娇 过洞庭》《游园(【皂罗袍】)》。

  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锦瑟》《书愤》。

  选择性必修下册:《氓》《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并序》《蜀道难》《蜀相》《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

  5册教科书共完整收录古诗词37篇。标题共259字,序言共287字,正文共6384字;合计6930字。

  本文原则上采用王月婷(2014)关于异读字的定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且不同读音所记录的意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统计发现,古诗词标题、序言和正文中出现异读字91个,共336次,占总字数的4.8%。其中,高频异读字43个,占异读字的47.3%;共出现238次,占总字数的3.4%。“不、长、归、还、少、为、相”不少于10次,“薄、大、道、好、华、见、将、卷、难、曲、裳、说、遗、应、与、知”不少于5次,“曾、单、当、夫、父、更、渐、了、台、同、万、斜、行、叶、衣、饮、于、只、中、重”不少于3次。

  二.异读字分类和考释

  古诗词异读字的异读,主要包括通假、破音、古音3类。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类型。此外,我们从语言的构成要素角度考虑,认为形体即文字本身的的古今演变,也导致了少量的字的异读。

  (1)通假。汤浩(1992)指出,“相当多的通假字,在古代与本字的读音相同,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现在它们的读音不同了,甚至相去很远。这就产生了通假异读现象。”[4]通假字和本字当时当地的声母、韵部相近或相同,随着时间、地域的不断推移,借字、本字的声部、韵部分别甚至同时变化,形成异读。

  比如,《静女》中“自牧归荑”一句,教科书注释:“归,同‘馈,赠送。”按郭锡良先生的意见[5],“归”和“馈”同属上古群母微部,但声部不同,古今都算异读字。“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谓言无誓违”,誓,通“諐”(后作“愆”),过失。“说怿女美”,女,同“汝”。“呕哑嘲哳难为听”,嘲,同“啁”。

  (2)破读。指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时候,不照最常用的读音来读。例如,“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好”,读常音“hǎo”;“余独好修以为常”之“好”,却读如“hào”,破读。又如,“殷”通常读yīn,表示“丰盛”“丰厚”;读yān,作“赤黑色”讲。《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之“殷”,却作“震动”讲,读yǐn。“渐车帷裳”,“裳”cháng,车两旁的帷幔。

  (3)古音异读。王力先生指出,“古代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国名、物名等)具有稳定性,保留了古音。”[6]邓英树、张一舟(2009)指出,地方的命名与更改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当地人使用旧名相沿成习”。[7]《琵琶行(并序)》“家在虾蟆陵下住”之“虾”读“há”,虾蟆陵是当时长安城东南的一个小地名。口语“虾蟆”之“虾”,指青蛙,也念h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佛狸祠下”中的“佛”便沿袭旧音,读“bì”。单(于)之“chán”,可汗之“kèhán”,“羽扇纶巾”之“纶guān”,均属此类情形。

  (4)繁体字、异体字合并成1个简化的通用规范汉字以后,形成惯性异读。例如,“主人忘归客不發”之“發”,今作“发”,念fā;“雄姿英髪”“早生华髪”之“髪”,今作“发”,念 fà。“華”“华”“花”之读huā、huà,也属于这类情形。

  三.异读字成因和演变趋势浅说

  作为词根语的书面形式,汉字是通过形体、语音和义项这三个要素的相对固定的搭配,或者按照一定语法规则或/和社会习惯临时组合,来状物叙事、表情达意的。

  总的说来,汉字形体和語音来源极其错综复杂,不可简单地以今概古。高中古诗词开篇《诗经》创作于公元前11世纪,末篇《游园》创作于17世纪,前后跨越2800余年。期间,从金文、甲骨文到楷书,再到草书、行书,汉字结构和笔画沿着复杂化、简单化两个方向交替演变。大致两汉已降,汉字数量激增,汉字的语义功能开始细化、分化。例如,俗字“现”取代了正字“见(xiàn)”,“这(个)”取代了“者(个)”;本字“汝”取代了通假字“女(rǔ)”,“智”取代了“知(zhì)”。《论语·公冶长》中的“归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已作“归欤”。民族分裂、融合、分裂、再融合,各种口音、读音鱼龙混杂。古诗词在辗转传抄、印刷中,形体、读音无法按公认标准统一。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将古诗词里单个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诗句词句(语境)中,形体、读音、义项互参,判断它是否异读,怎样讲解。如前面谈及,“佛狸祠下”中,“佛狸”专指人名,传承字“佛”不能想当然地读常音“fó”;不同语境中,“发、花、华”等简化字的解读完全不同。

  形义方面。忽略楷书新旧字形的差异,异读字形体、义项对应关系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在普通话所有保留义项中,古今形体相同的字,即传承字。如白、傍、薄、度、掇、匪、否、更、汩、好、姥、量、六、裴、女、裳、誓、似、衰、台、忒、正、知,重等。占比约46%。

  第二种,一个或几个繁体字、异体字只对应着唯一的通用规范汉字。如參参、長长、單单、賈贾、樂乐、佩珮佩、騎骑、適适、說说、臺檯枱颱台、湯汤、同衕同、爲為为、遺遗、於于、與与、這这、隻只、衹祇秪只等。占比约30%。

  第三种,在普通话特定保留义项中,古今形体相同。就是说,在通行简化汉字以前,某个或某些义项只能写作某个或某些繁体字或者异体字形体。如髪發发、髴佛、臺檯枱颱台、衕同、鷰燕、隻只、衹祇秪只等。占比小于10%。

  考察发现,语音在古诗词异读字三要素中是非常活跃的。它的变化(异读),有的是继承性的,其中,有的仅仅适用于特定文言语境中,如“佛、虾”等。有的是颠覆性的,本读彻底消亡,如“白、傍、不、甸、六、那、骑、宛”等。有的是新读新义,本读、异读并存,如“都”。还有不少是古今形体变化(通用规范汉字源流合一)造成的,如“斗、那、裳、台、于、只”等。

  语音方面。统计表明,相对于通用规范汉字表今读,大约7%的异读字仅声母变化,如“见、女、佩、汤”;15%的仅韵母变化,如“白、薄、都、还、回、六、氓、裴、谁、斜”;29%的仅声调变化,如“倒、道、匪、更、观、好、华、渐、尽、量、瞭、曲、散、思、台、挑、同、王、为、相、一、衣、应、与、正”;6%的声母、韵母变化;14%的声母、声调变化,如“傍、便、甸、归、骑、裳”;韵母、声调变化,如“嘲、度、掇、觉、捋、忒、行”;19%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变化,如“不、姥、否、汩、贾、纶、剡、适、誓、宛、虾、叶、遗、重”等。“单、间(閒)、将、乐、参、佛、 亏、那、契、衰、说、万、戏、燕、只”等的每个语音变化,分别对应这些类型中的一种。

  一般地,古代汉语的词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的词语以双音节为主;古今对主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描述,不尽相同。这些,也决定了异读字古今的义项甚至义域不尽相同。如“女”本读nǚ,“妇人也”,通假异读为rǔ(汝)。“单”本读dān,“大也”,异读chán(单字无实义,仅用于“单于”)、Shàn(姓氏),三个义项风马牛不相及。有的本义、新义非常接近或者本义、新义之间联系紧密,如“好”本义“美也”,新义“喜好”,“美”者人皆“喜好”。极个别的本读、异读语音不同,所有意义完全相同,如“谁”“忒”;或者某些意义完全相同,如薄本读bó,异读báo,都可以指“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这个义项。

  四.教学策略

  异读字教学难度较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两个方面。[1]因此,异读字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全局思维和消化能力放在第一位。教与学均宜慎于始,宏观总体把握,微观准确辨析。

  1.通过差别提示,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学首篇古诗词《芣苢》,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借板书、图片展示“薄”的篆书、隶书、楷书形体,抽问它的今体是什么字、念什么,每个读音的基本义项是什么;接着,做3-5分钟深入浅出的讲解,指出有些字在古今形体、语音和义项三方面存在根本差别,开启学生们的探索之旅。

  2.器利则事善。高中语文教科书、最新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汉语小词典》,是看得见的“利器”。告诉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疑难字词的课下注释,不懂的,及时查阅字词典、知名出版机构发行的学辅资料,请教老师,不被不规范的注音或解读误导。

  另一方面,教师亲自示范,做到每首诗词至少有感情朗诵一次;闲暇,在脑海里放放电影,或者听听朗诵音频,多回味,尽可能形成比较灵敏的语言直觉感受能力(俗称“语感”)。

  3.以例句、高频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熟悉学习节点和流程,精准掌握高中古诗词异读字。强化高频异读字的教与学,以点带面,以“渔”代“鱼”,培育知识链接。高一上学期,不失时机地精挑细选,树立异读字典型、重用异读字典型,让学生知道细读原典及课下注释,知道从哪些角度辨析、翻译异读字,知道怎样归纳、整理、记忆并迁移异读字。

  4.任务导向。“学为人师”,教师应当完成拾遗补阙、与时俱进的学习任务。

  教师授课前,应当明确每堂课应当达成的保底目标、随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讲授技巧。告诉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也是重要的学习任务。启发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借鉴,尽快形成最適合自己的听课、笔记、记忆方法。下课前2分钟,布置预习、练习、复习、交流任务。适当鼓励个别、一些甚至全体学生自设任务,或超前学习,或自觉弥补,或巩固提高。

  把握分寸,组织学生互查、互问及师生互问,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5.情境分析。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将生字、生词放在上下文的文本信息和语法结构中,考察、理解其语音和义项。指导学有余力或者兴趣浓厚的学生,追溯常用异读字的形体来源。

  6.允许质疑、存疑。倡导独立地查阅语文教科书、字词典、教辅图书,通过类比推理、请教内行、互相交流、反复琢磨等方式,自助或半自助地解决疑难问题。

  7.鼓励有余力的学生超前预习古诗词,寻找、自解异读字。以古诗词异读字为核心,向外扩展,适当增加阅读量,积累相关语文乃至文化常识。以“博”促“专”,点面结合。借诗词亲近传统文化,以诗词熏染心灵。让学生们随机交流,共同提高。

  8.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师生互相依赖,多管齐下,破解异读字,最终达成新课标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努力,增强高中师生的学习自信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之花越开越绚丽。

  本文在借鉴前贤时俊有关异读字训诂或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对高中古诗词异读字的形体、语音和义项做了一些例释,初步探讨其成因、类型,试图描绘异读字的基本面貌。本文结尾,从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两个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

  愿本文抛砖引玉,激起有关师生学习、探究古诗词异读字乃至传统文化经典的热情,多出实践成果、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子婷,肖九根.初中语文教材异读词规范与教学[C].上海来溪会务服务有限公司.2018第三届教育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8:5.

  [3]王月婷.《经典释文》异读音义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汤浩.谈谈古代诗文中的异读音[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

  [5]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王力.汉语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邓英树,张一舟.四川方言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010重印).

  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异读字的整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202110371062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