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世纪,种族隔离导致社会阶级矛盾严重,在白人政权的大环境下,黑人只能出卖廉价劳动力供白人使用。白人资本家和黑人劳工之间的矛盾激发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矛盾所引发的种族隔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本文结合种族隔离制度的相关背景与电影《绿皮书》的内容,阐释因种族隔离激发的社会矛盾日渐凸显,黑人与白人之间政治权利的不平等与人民生活迥异的影响,因黑人民权运动社会矛盾日渐缓和。本文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被殖民种族赢得话语权及获得民族认同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绿皮书》 种族隔离 民族认同 社会矛盾 黑人
电影《绿皮书》讲述了一位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雪利博士将要一路南下开展巡回音乐会,因美国的种族歧视越接近南方表现越严重,考虑到南下巡演路途的安全性,雇佣了白人托尼·利普作为司机兼保镖。电影《绿皮书》中列出了美国南方地区所有能够接待黑人种族的场所,如同一本引导书,避免了行程中不必要的麻烦与不快。这本书也如同一道厚重的屏障,隔绝了黑人种族的自由生活,暴露黑人的政治社会地位低下。
一.什么是“种族隔离”
种族隔离一般指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种族将人群分割开,使得各种族不能同时使用公共空间或者服务。种族隔离可能是法律规定的,也可能是无法律规定但事实存在的。不论种族隔离是平等隔离,还是不平等隔离,实质上均是一种种族歧视行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人民所能拥有的权利是依照其种族背景划分,拥有欧洲白人血统者能享有至高的权力地位,而非裔、亚裔与种族混合血统者则受法律限制其参与政治及提升经济能力的机会。
种族间政治发展的差异性造就了种族隔离制度的生成,对于种族隔离制度的看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种族隔离制度有其长期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促进黑人种族经济的增长、稳定;也有学者认为种族隔离制度会不断加剧黑人和白人间的社会矛盾,日渐积累的矛盾最后也会激起一场为了追求公平正义的战争。[1]P43
从根本上来说,种族隔离制度加强了白人政权的垄断,维护了白人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的管控,同时剥削了黑人的大部分正当利益。黑人无法享受作为“人”而享有的权利,无论是受教育权、工作种类、生活环境,无不指向低人一等的无奈局面。种族隔离制度涵盖特定种族区别对待的佣工制度,黑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低下的生活姿态为白人工作以换取微薄的佣金生活,尽管黑人每日任劳任怨的工作,依旧无法改变自己因肤色原因遭受的非人对待。黑人作为占比最大的主要劳动力,在日常生活中却遭受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经济剥削。
二.种族隔离的表现
种族隔离制度下的黑人种族默认从事社会上地位最低的工作,世代依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微薄的收入。尽管如此,黑人在社会生活中仍旧不受待见,种族隔离制度限制了黑人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和生活方式。
长期的压迫、歧视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黑人争取权利的社会斗争,迫使美国政府通过了许多规定黑人权利的法律。[2]P37为了使种族隔离制度更合理化,美国提出了平等的隔离,即一些公共设施白人和黑人分开设立,单独使用,但是里面的配置大体相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在客观上依旧存在且根深蒂固,虽然标注“平等”,但在社会中仍然因为肤色备受歧视。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黑人能够暂时放下自己的身段,为赢得最终的胜利而忍气吞声,这是一种顾全大局的伟岸形象,也是两国和缓发展的前提。在《绿皮书》中两人驾车路过落日镇①时遇到警察巡逻,当看到黑人唐·雪利博士坐在后排时,其因为其肤色问题遭到无条件的驱逐,托尼·利普为打抱不平与警察起冲突,两人最后被带入警局,唐·雪利博士为顾全音乐巡演的大局动用了与美国领导人物的关系得以解决,但是他自认为如果托尼·利普不那么冲动造成这般局面也不必为了自己的事情惊动到两国间的政治关系。
影片不仅表达唐·雪利博士和司机托尼·利普的友情,还传达出种族隔离的现实感。尽管托尼·利普文化水平不高、爱钻空子、擅长忽悠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但仅仅拥有白人的外表,在外人看来他就处于比黑人更高地位的阶层,隨意出入白人、黑人的场所。然而唐·雪利博士才华横溢、谦逊有礼,仅凭黑色的肤色他处处遭遇歧视,衣食住行都是区别于白人。
黑人的生活小心翼翼,尽量迎合白人设置的各种规则,不敢做出越界的不满。种族隔离下的恐惧,在一路南下的行程中,唐·雪利博士遇到三次麻烦都是托尼·利普出面解救的,他深知自己的身边需要托尼·利普的陪伴与保护,因此在听到托尼·利普的朋友想要高薪挖走托尼时,他立即向托尼·利普表明自己愿意花更高的价格聘请托尼·利普继续留在自己身边直至巡回音乐会结束。
种族隔离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及给民众带来的不安心理,对黑人的影响及其深远。黑人得不到平等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归属的不安全感时刻危及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种族隔离下的民族认同感
世界是多民族聚集的整体,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尽相同,风俗习惯各具特点,民族间的认同感尤为重要。种族隔离制度下倘若种族间与种族内部都重视民族的认同感,不仅可以换来民族间的逐渐平等的政治局面,而且被歧视种族的生活幸福感会更加强烈。
(一)来自他民族的认同感
尽管各民族的风格迥异,但是各民族间的交流是紧密的,尽管大局下呈现出民族歧视、种族隔离等不利于种族间的平等共处,但并不妨碍小部分的白人敢于冲破世俗的眼光,接纳黑人的公民存在。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国家基本都会将黑人视为“下等人”的存在,但在电影《绿皮书》中白人和黑人的普遍阶层地位却相反。影片中以托尼·利普为白人种族的代表,迫于家庭经历的压力担任唐·雪利博士南下巡回演唱会的司机兼保镖,因为整个行程近距离地长期相处,托尼·利普选择了与唐·雪利博士平等对话,甚至会因为外界对唐·雪利博士的不公对待伸出援手,同情唐·雪利博士因为肤色的问题处处受限。
在与唐·雪利博士相处的这段时间时间里,托尼·利普发现唐·雪利博士颠覆了他原有对于黑人愚昧、低贱的刻板印象,反而看到的是从未见识到的学识渊博、待人谦逊、温文尔雅的黑人新形象。在《绿皮书》的前部分,黑人修理工使用过的水杯被托尼·利普直接扔进垃圾桶,面试工作时得知为黑人干活时表示拒绝,隨后唐·雪利博士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托尼·利普,他看出了唐·雪利博士竭尽全力拒绝所有可能被贴上“黑人”的标签的行为,努力适应白人设定的游戏规则;看出他即使才华横溢,却仅仅因为身为黑人的身份依旧处于尴尬境地,现实掩盖不了内心的孤寂感。唐·雪利博士的音乐天赋被挖掘,遇上了伯乐,并获得三个博士学位,从音乐的专业角度托尼·利普对他极为敬佩。因为唐·雪利博士与一般的黑人不同,托尼·利普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发现了他身上的弱点,因此唐·雪利博士在托尼·利普给妻子写信时主动帮其修改润色,尽管周围的环境明摆对他的不公,他仍然坦然待之。托尼·利普对黑人种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这是两个种族之间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一个缩影,还有很多的黑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散发出超常的光芒,在种族歧视的背景下也能得到一些平等的权利。
以托尼·利普为代表的白人用时间改变了对黑人固有的偏见看法,唐·雪利博士在整个行程中逐渐打开自己的内心,找回自己深埋的封闭状态,这也是唐·雪利博士赢得托尼·利普认同自己的一大原因。《绿皮书》最后唐·雪利博士前往托尼·利普家里一起庆祝圣诞节时家人尴尬地邀请共进晚餐。虽然并不能够完全意味着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隔离完全消失,种族歧视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观念,想要获得民族间的平等并非一蹴而就,但是个体的小改变终能够影响种族隔离制度完全不平等权利的面貌。
(二)本民族的自我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不仅指获得他民族的认同,更是本民族自身的认同。处于弱势力的一方,种族内的相互团结、彼此认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唐·雪利博士最开始选择远离自己的黑人同胞,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真正的白人世界中,他不愿意听自己同胞的音乐,对待同胞表现冷漠,拒绝与黑人同胞有交流接触。他的这般行为导致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他一心想要融入的白人世界并没有真心地接纳他,即使拥有高学历、一切按照白人的礼仪要求自己,远离众人贴上“黑人”标签的事物,但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信奉“种族纯化”,严重歧视黑色人种,因此没有舞台上的光环背后,在白人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黑人,就连洗手间都需要到专门设置给黑人专用的室外封闭的小木屋,就餐也无法与白人共同享用一个餐厅,事前准备的钢琴满是垃圾,演出前的休息室是一个狭小且简陋的杂物间。由于他一心想要被“白化”,挤进白人圈的上层社会,因此他与其他黑人同胞的衣着、言行、出席的场所、身份不一,加上他对待自己的同胞总是表现出不予理睬,例如他看到在田间地头劳作的黑人即使四目相对却丝毫没有任何触动,作为音乐家却从来不听同胞的音乐,在只接待黑人的旅店里同胞看到他孤独一人邀请一起打球时他选择拒绝,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女朋友、兄弟联系,因此黑人同胞也不愿与他亲近。无论是白人圈子还是黑人圈子,他都是孤独的,身边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完全孤寂的处境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他心中固有观点得以改变是从踏入橙鸟餐厅开始的,在这个全是黑人聚集的餐厅里,他终于放下自己的一位高高在上的身段,不再要求弹奏的环境及乐器的品牌,而是放下身段真正地与自己的同胞合作演奏,这次他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他不再纠结于自己的肤色,想法设法脱离黑人种族的设定想要被白人世界所接纳,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同胞共同面对不公的境遇,团结一心改变种族隔离制度,争取获得平等、自由的政治权利。
当两个不同种族的个体能够不受肤色的影响,仅限于作为人这个主体之间的情感交往,大多数是能够实现和平共处,彼此相互帮助、相互吸引,也能够推进两个种族和谐共生的关系发展。
三.唤醒失语的黑人
一个种族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长时间压迫,激发了对于不平等待遇的不满,生成了反抗压迫的精神。借用约翰·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不要问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可以为国家做什么。”
黑人一直以来都是出于失语的状态,想要获得彻底的政治平等权需要黑人敢于为自己的种族说话。从失语到拥有话语权的改变是获得政治权利是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关键步骤,因此黑人的失语局面需要作出改变。《绿皮书》的最后唐·雪利博士第一次因为白人对自己有色人种身份的侮辱不顾合约的要求拒绝出演,他开始思考为自己的种族获得平等权利而斗争,不再强求自己融入所谓“白人”的上等圈子,不再违背自己的种族而委曲求全地迎合白人各种无厘头的要求,而是改变原先的姿态,与自己的黑人同胞融为一体,不再以白人的意愿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对于不公平的待遇不再一味地妥协,选择勇敢拒绝白人无理的要求。这些也是基于托尼·利普的帮助,唐·雪利博士拒绝参演最后一场音乐会的决定权交给了托尼·利普,是托尼·利普支持唐·雪利博士不需要再强求自己欣然接受非人的蛮横要求,将唯唯诺诺的自己完全抛弃,反抗白人的恶势力。因此在这次重大的人生改变中,白人托尼·利普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唐·雪利博士一直都是失语的状态,是托尼·利普一直鼓励发展,两人在影片中的关系呈现出抛开种族关系的影响,即使这样友情美好的关系是掩盖的或是小范围的,但是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温情一直存在。
同时,在被歧视、压迫的时间内黑人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试图改变在社会上的固有印象,企图唤回民族尊严,获得平等的权利。直到20世纪50—60年代,由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使美国的民族主义遭受沉重的打击,颁布了一系列平权命令,采取了一定的平权措施,才使得种族隔离制度趋于和缓,这称之为“反歧视积极行动”,是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政策。[3]P127
1964年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工作上因为人的种族、肤色、国籍而进行歧视,目的是使黑人成为公民。[2]P32种族间的明显隔离已经逐渐淡化,这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下的结果,种族不是单一发展的,需要多民族共同协作推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民族问题目前在世界上依旧是一些国家面临的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也依旧存在。民族间的关系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民族利益也不会绝对公平,需要不断努力将民族间的对立逐渐缩小,使得世界上绝大多数种族的政治社会地位趋于相对平等,从而降低社会矛盾所产生的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杭聪.20世纪南非种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述[J].学术探索,2021(7)
[2]蓝寿荣,周韵秋.制度的法律形式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美国民族教育制度的法社会学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6)
[3]王铁志.美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J].西北民族研究,2008(1)
注 释
①落日镇为美国种族隔离时期,人为设定的小镇,不允许有色人士日落后踏入。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