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日日是好日》中日本茶道的“型”与“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8704
刘周卿

  内容摘要:日本茶文化学者森下典子的著作《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自己二十五年间跟随武田老师学习茶道的点点滴滴。期间,作者几经悲欢离合与人生浮沉,但武田老师和茶道一直默默陪伴着作者,使她不断感悟茶道之美,体悟人生百态,参悟“日日是好日”五字的正真内涵。作者以平淡的基调与质朴的语言真实而又深刻地诠释了日本茶道中的“型”与“心”。2018年,这部作品也被翻拍成电影正式上映。这部著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茶道精神的理解,也为“茶”文化在当代世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日日是好日》 茶道 “型”与“心”

  中日两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关系密切,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具民族特色。通过森下典子的著作《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日本茶道对中国茶文化的借鉴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三重境界:(1)始于“型”——见山即是山,见水即是水(2)由“型”入“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从“心”所欲不逾矩——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一.关于“茶道”

  (1)“茶道”之“道”

  “茶道”之義,关键在“道”。在《新华字典》中“道”作为名词大致有如下几种含义:①路②方向 ③技艺④哲学思想体系。[1]汉语中,如“道路”“道理”“道德”等“道”字在前的词语,往往强调后一个字的含义,“道”字常常只作为一个复合体而存在。如上述词语“道路”多侧重于“路”;“道理”多侧重于“理”;“道德”多侧重于“德”。而像“茶道”“花道”“剑道”等“道”字在后的词语,“道”则很好地反映出我们对于某一项具体技艺的参悟程度。正如一个人只学会了泡茶,不等于学会了“茶道”;喜欢赏花不等于理解“花道”;善于舞剑不等于掌握“剑道”一样,“道”在这些词语中已从技艺层面升华到精神高度了。

  (2)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道”一词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唐代僧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时任明州妙喜寺住持的皎然与“茶圣”陆羽交好,二人常在寺中钻研茶事,陆羽在这一时期撰写的《茶经》一书对茶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在此之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等传说,但将茶的诸项事宜系统化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始于陆羽,而皎然则最先赋予了茶以禅宗的思想。陆羽之后,饮茶之风在唐朝的达官贵人间盛行,日本僧人最澄赴唐学习,最早将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2]宋代,饮茶之风更为广泛的普及开来,出现了“现世茶”“风俗茶”等。日本僧人荣西以宋日贸易为契机,将宋代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其著作《吃茶养生记》的问世推动了茶文化在日本的迅速发展。其后,室町时期的村田珠光将日本禅宗思想融入当时的茶文化,成为了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后经武野绍鸥,千利休,小堀远州等人的继承和完善,日本的茶道体系逐渐形成。[3]

  二.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

  (1)始于“型”——见山即是山,见水即是水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型,铸器之法也。”[4],由此可见,“型”表示一种具体的规则,与样式,包含了对于事物外在之“形”的约束与规范。而日本茶道就是这样一种始于“型”的艺术。正如作品中当母亲问作者是否想学茶道时,作者认为茶道是日本古老的传统记忆,是豪华奢靡权威主义的象征,一点也不时髦。但由于表妹道子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二人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开始了学习茶道之旅。初次来到武田老师家中时,作者与道子看到各式茶具,觉得十分新奇好玩,但正真开始学习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武田老师告诉作者,从水屋进入茶室时要用左手将门拉开七成左右,然后将水指(盛放净水的器皿)放下行礼,客人也要相应回礼,放下时两手的小拇指指腹要先撑在榻榻米上,行完礼后要将茶碗抬到与胸口齐平的高度慢慢步入茶室,且在这一过程中杯中的水不能咣当作响。当作者准备步入茶室时,武田老师又提点道:步入茶室时,应该先迈左脚,且不可以踩到门槛和榻榻米的边缘,一张榻榻米上要正好走完六步,第七步时要踏入下一块榻榻米。此外,点茶时,水分为“中水”(温水)和“底汤”(热水),茶杓为竹杓。[5]从釜水户舀水到茶碗中时,茶杓不可伸入茶碗之中,应与茶碗保持一拳距离。将茶的粉末盛入建盏,加入沸水后,要掌握好手中力度,用茶筅打出月牙状的沫浡。最后将点好的茶倒出时,要等最后一滴自然滴落方为完成。上完第一节茶道课,作者和表妹道子感到十分疲劳,她们认为茶道的这些繁文缛节非常奇怪。在之后的茶道课上,武田老师让作者和道子不断地重复着茶道中基本的动作,从茶碗、茶枣到帛纱、水壶等,所有的步骤都应牢记于心。然而作者却总也记不清这些顺序,于是武田老师便教导她们:“不要用心去背规矩,而是要让自己的手记住这些动作,与其说是刻意学习倒不如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对于初学茶道的作者和道子而言,茶道带给她们的最初印象便是固定的“型”,即无数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节,没有为什么,只能照做。正如柳宗悦在《日本之眼》一书中所说的一样:“学习点茶,无论如何首先是学会举止动作的型。开始时当然会感到不习惯,很生硬,有时弄错了顺序,有时动作拘谨放不开。但这些事情毕竟只是动作灵巧与否的问题,问题在于,这个“型”如何与本来的必然性联系在一起”。[6]可以说,日本茶道始于“型”,若没有了“型”,似乎便少了些许庄严之感,缺了一丝厚重之气。在“型”的约束下,你的眼前看到什么便是什么,无须多问,无须怀疑,一切都顺理成章,是一种“见山即是山,见水即是水”的阶段。而将“型”与本来的必然性联系起来便是由“型”入“心”的过程。

  (2)由“型”入“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作品中,作者将节气融入到学习茶道的整个过程,从立春到夏至,从处暑到大寒,冬去春来,四季流转。作者也曾一度想中途放弃,但心中一股莫名的力量牵引着她坚持下来。曾几何时,在不经意间,作者早已从心里爱上了茶道。其后,作者和道子跟着武田老师参加了同仁举办的新年茶会,步入茶室映入眼帘的依旧是“日日是好日”这五个字。她们不禁想起第一次来到武田老师家中也曾见到过这五个字,那是的作者想了想说道:“日日是好日就是指每天都是个好日子吧”。道子听后若有所思地轻轻说道“真的仅仅如此吗?”茶会上,面对珍品“乐茶碗”,武田老师告诉作者要通过茶碗之“型”,用心好好体悟它的重量,质感和捧在手中的那份感觉,培养自己的眼力和心力。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逐渐明白,要透过茶具之“型”,感悟茶道中“一期一会”之“心”,即怀着一生只会相遇一次的心情,珍惜眼前之人,珍惜眼前之景,珍惜当下光阴。或许就像铃木大拙在《禅和日本文化》中所说的那样,茶道本身便带有禅宗那份简素,自然,幽静,不均整的性格特征。“一期一会”的思想或许便是这种性格的真实写照。[7]其后不久,道子便嫁给了一位医生,并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全职太太,武田老师茶室里的师妹们也因各种原因选择离开。依旧坚持学习茶道的作者看到大家都在各自的人生赛道上不断取得突破,自己却仍然停滞不前,不免感到些许孤独与困惑。于是,她决定去参加出版社的考试。考试前一天晚上,内心烦躁的作者跑来武天老师家中喝茶,当看到茶室中挂的达摩字画(达摩在日语中具有百折不挠和好运的意思)时,不禁喉头哽咽,心烦意乱的情绪也得以渐渐平息。对于此刻的作者而言,从茶室中的摆设到茶碗中的茶,似乎都不仅仅是它们本身,而是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归属,一种力量。作品中,作者终究还是落榜了,此后便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27岁那年,正当作者打算与男友结婚时,却发现男友对自己的背叛,不禁在车站前失声痛哭,再次陷入迷茫,处于人生低谷的作者在立春时节再次来到武田老师的茶室。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春秋,眼前的茶、水、花、草,此时的一切似乎都已超越了原有的“型”,深深烙印在了作者的内心。武田老师告诉作者:“也有花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开放”。作者听后看着碗中的茶,不禁想到:立春之所以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大概是因为人们渴望走出寒冬。每日在心中盼望着春天,春天便在眼前了。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与风浪,作者逐渐用心感悟到了茶道之“型”中饱含的精神力量。正是武田老师看似平淡的只言片语,开启了作者由“型”入“心”的心路历程。此时的作者,不再苦恼于茶道的众多规矩和礼节,因为当她步入茶室的那一刻,她的肢体能熟练地展示一整套动作流程,在点茶的过程中,作者不再关注动作是否正确,更多的是用心认真体悟茶道背后的精神内涵。对于作者而言,眼前的日常之物已上升到了一种朴素而庄重的高度,眼前所见不再是客体本身,而是客体固有之“型”中渗透的心灵力量。这种心灵与精神的力量蕴含着智慧,潜藏着生机,孕育着希望,它们和武田老师一起默默引导着自己超越苦难,奋勇前行。在这一阶段,作者经从有形的事物中发现了超越外在之“型”的精神意义,参悟“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的妙趣,进入一种透过实物看本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

  (3)从“心”所欲不逾矩——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29岁那年,作者又迎来了情感的春天,日常繁忙而又琐碎的工作,新恋情的甜蜜都使作者感到了人生的充盈,茶道也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成长与收获似乎总会伴有一些牺牲与失去,生活上步入正轨的作者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每日和父母愉快地聊天,有时甚至连周末都无法和家人一起吃一顿晚餐。直到某天,姐夫打来电话,欲言又止地告诉她父亲走了。父亲的突然离世给作者带来了极为沉重的打击,作者心中有悲恸,有哀伤,但更多的是自责和懊悔。此时,作者的思绪仿佛又飘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父亲总是早早地将自己送到校门口。她总是挥手说完“再见”后便头也不回地冲进校园去找同学,直到后来小学时代的老师写信告诉她:其实你的父亲每天都在校门口目送着你离开。经历了亲人的离去,作者似乎渐渐开始明白了何为“一期一会”,对于茶道的感悟似乎也与之前大不相同。正如书中所言:“人生的意外,总是突然发生。即使事前明白道理,真正遇上时,心里还是毫无准备。结果,不是难以掩饰的惊慌失措,就是悲伤不已。唯有亲身遇上,才能了解真正失去的是什么。正因如此,有喜欢的人时,就明白对他说喜欢:花开了,就庆祝;谈恋爱时,就好好爱个够;有高兴的事与人分享,就好好与人分享。幸福的时候,好好拥抱幸福,百分之百真心体验,因为这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送别父亲后,作者再次来到茶室,屏气凝神的那一刹,作者于静谧中倾听着窗外大自然的一切声响,在心中默默想到:雨天听雨,调动全身,投以五感,品味须臾;雪季赏雪;盛夏时节,感悟暑热;严冬时分,体会凛冽,原来日日是好日!此时的作者突然会心一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8]“日日是好日”五个字似乎总是暗示性的出现在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初见时不知所云,再遇时似懂非懂,重逢时豁然开朗,其对这五个字的理解也预示着其对茶道的参悟和思想的蜕变。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正如宋代高僧释惟清在《偈九首》中所写的那般:“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乌兔体全身,灵机何处觅。今朝看见昨朝人,依旧眼睛光似漆。”[9]人生诸事,变幻无常,应作如是观。作者后来总结道:“世上大概有两种事,一种是能立刻明白的事,一种是不能立刻明白的事。前者经历一次就够了,后者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好好感悟。”或许人生如此,茶道亦如此。步入中年的作者望着茶室里摆放的各种器具,庭院中的花草树木,似乎觉得茶碗就是茶碗,茶杓就是茶杓,花即为花,草即为草,万物即它们最本真的模样。《利休百首》第一百二十首中有这样一段话:“守”即“守型”,初学者从型开始;“破”即“破型”,即隨机应变;“离”即“离型”,即继往开来,自成一体。其实,正如武田老师在最初教导作者的那样:“型”不必固守,“离型”之时“型”便自然在其中了。因为“型”与“心”一样,不为物转,不为星移,永恒存在,因为“型”即是“型”,不问缘由,造化自然;“心”即是“心”,感悟当下,珍惜眼前;“型”中有“心”,一期一会,惺惺相惜;“心”中有“型”,岁月静好,水到渠成。如是,便是真,是善,是美,是道;如是,安好。25年来,茶道仿佛给作者创造了一个简单的,自由的,愉快的,幽洁的世界,茶道的一切“型”早已融入了自己的“心”中,成了自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点茶时举手投足的瞬间对于作者来说都已达到了从“心”所欲却不逾矩(不超越“型”)的本真境界。因此,作者最后也在心中暗自感慨:现在,或许才是正真的开始吧。

  森下典子的作品《日日是好日》以平淡的基调自叙了25年间学习茶道的心路历程,从始于“型”的懵懂,到由“型”入“心”的成稳,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圆熟,通过写意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日本茶道之美和“禅茶一味”的精神内核;诠释了中国人文思想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三重人生境界。为当代人们品味欣赏“茶”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我们对比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理解“茶”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11版),90页[M]商务印书馆,2011

  [2]刘志强主编,《舌尖上的茶文化》 [M]外文出版社,2013

  [3]千宗室著 萧艳华译《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158页[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262页[M]中华书局,2017

  [5](日)田中仙翁著.蔡敦达译《茶道的美学——茶的精神与形式》,18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日)奥田正造.柳宗悦等著? ?王向远译《日本茶味》,286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7]陆留弟《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1期.2012.02

  [8](日)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260页[M]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

  [9](唐)陆羽《茶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