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祝寿源于我国祖先对生命、死亡的敬畏之心与非理性思考,祝寿之风,在中国由来已久。两宋时期,词这种文体兴盛起来,祝寿作为一种创作主题也渐渐进入了词人的视野,词人以祝寿作词为风雅,祝寿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词作类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祝寿词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和时代特点。两宋时期朝堂动荡、民族危亡之际,两宋词人借祝寿在恭贺友人或自己生日的同时,或表达对民族危亡的担心与无能为力,或表达对时局朝堂的愤懑不满,或表达自己空有救国之志却又难得明国之君赏识的郁闷。分析两宋时期的祝寿词,探究词人创作背后的社会心理,尤其是忧国忧民的精神状态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宋代 祝寿词 家国情怀
祝寿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庄子·天地》中就有:“请祝圣人,使圣人寿”。最早的祝寿文学可以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其中《诗·小雅·天保》《诗·小雅·信南山》《诗·小雅·甫田》中就频繁地出现“万寿无疆”、“万寿无期”和“万寿攸酢”等祝寿语[2]。祝寿词于唐五代时期便已出现,但流传下来的作品甚少。宋代以前的类书和文选总集中,“寿词”几乎是没有任何位置的,祝寿词真正的繁荣鼎盛时期在宋代,南宋时期,祝寿词的创作已蔚为大观,它的寫作词人之多,创作词作数量之大,为此后历朝历代所不及。祝寿词,亦称“寿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祝寿词专指庆祝自己或他人生子、诞辰、冠礼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祝福词作;广义的祝寿词不仅指包含对他人长寿祈福祝愿的词作,还包含那些用于宗庙祭祀、册封庆祝等朝廷官方礼仪的颂圣祈寿词。本文研究的祝寿词仅指宋代生辰祝贺词。
一.宋代祝寿词的特征
(一)词题或词序明确
词题或词序明确,即从词题或词序中可明确分辨出其内容是否为祝寿所作。一般情况下,词题或词序明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题中明确包含“寿某某”“寿他人”“自寿”“祝寿”“为寿”“寿词”等祝寿字眼,判断起来较为容易,如:祖吴的《水龙吟·寿建阳刘宰》、周申的《壶中天·寿妇人又良人登科 七月初二》、叶秀发的《醉落魄·自寿》、程珌的《西江月·壬辰自寿》等。
2.词题中包含有“生辰”“诞辰”“生日”等词语的,较为清晰地可直接断定其为祝寿词,如程大昌的《汉宫春·生日词》、李柳的《贺新郎·上赵侍郎生日》、曹勋《蓦山溪·李次仲诞日》、曹勋《宴清都·太母诞辰》等。
3.词序中对词作的用处作出解释说明,如卢祖皋的《醉梅花》的词序中写道:“因其初度,赋醉梅花一首寿之。”游文仲的《千秋岁·侄庆侍郎致政》中这样写道:“今年为寿,都道是、不比寻常时节”。
(二)词题或词序不明
一种情况是词题中包含“降生”“挺生”“生申”或庆某某多少岁等词语,词作内容中包含祝寿的词语,即可判断为祝寿。如刘子寰的《霜天晓角·子庆母八十》:“满前儿女。今日都欢聚。今也阿弥八十,儿也五十五案此句缺一字。”另一种情况是词题中词中没有“生申”“挺生”等词语,但是词作正文却包含有恭祝长生的语句,如“为寿”“称寿”“献寿”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也可以推断该词为祝寿词。如魏了翁的《醉落魄》中首句就指出“任隆庆之母正月十一日生隆庆十三日生日”,由此判断其为寿词。
二.宋代祝寿词的分类
由于游乐风气的兴盛、理学的兴起,祝寿时宴饮娱乐的需要及词人表情达意的需求,两宋时期祝寿词的创作达到鼎盛,现存可考证的宋代祝寿词共有2300余首,其中《全宋词》中存有1987 首。两宋时期的祝寿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创作质量极高,且形成了祝寿词创作的基本范式,即寿宴与祝辞相结合。
按照祝寿对象的不同,祝寿词可分为自寿词和他寿词。自寿词为文人在自己生日时为自己所作,此类祝寿词占据宋代祝寿词数量的百分之三十,以自述为主要特征,词作风格多样,常常表现为感怀时事,系念青年时期或旧朝旧事。自寿词的创作主题多为词人的晚年之作,经历过人生的起落、国家的由盛衰,最易触景生情,如程珌的《倾杯·丁亥自寿》:“来岁却笑群仙,月寒空冷”。辛弃疾的《临江仙·壬戊秋生日抒怀》:“六十年来无限事,从头悔恨难追”。
他寿词则为庆祝他人生日所作寿词,主要反应词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需求,庆祝对象有帝王将相、后宫妃子,也有亲友、同僚,有对君王的阿谀奉承,也有对亲朋好友的真诚祝愿。如魏了翁的《满江红(张总领□□生日六月十八日)》:“看苍颜、白发两闲人,摩今古。”刘子寰的《霜天晓角·子庆母八十》:“但管年年强健,妆成个、西王母。”
三.宋代祝寿词的家国情怀
宋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当时文人墨客谴兴娱宾的一种休闲娱乐工具,作为一种兴盛且贯穿整个南北宋朝的主要文学创作体裁,见证了宋朝的起起落落,正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宋朝的祝寿词也承载了词人喜怒哀乐、志向与情怀。
(一)讽谏劝谏的呐喊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和西夏成为国家严重的外患,1127年突然崛起于东北的金人,灭了北宋。南宋建立后,和金对峙的时间又长达一百多年,之后不久,蒙古族部落兴起,又对南宋发起了猛烈进攻。两宋时期,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尤其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有正义感、民族感、国家感的诗人和词人,他们通过撰写词作揭露敌寇罪行,抒发爱国情怀,表达了强烈的杀敌卫国、收复河山的心情,宋代祝寿词中爱国卫家的祝寿词层出不穷。尤其是辛派词人大多都涉及祝寿词的创作,其中一部分词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以祝寿体裁为主,如张孝祥祝寿体裁的词作是 20多首,辛弃疾有30多首,刘克庄、刘辰翁则多达70余首。
两宋词人结交、结社之风盛行,尤其是南渡之后,结社风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出现了如六老会、耆老会、耆英会等以作词为主要形式的文学会社。日渐增多的应酬交往、结社,加之朝廷的卖国求荣政策,文人志士在创作词的过程中开始频繁出现抨击时事,慨叹家国的作品,尤其是在辛派此词人的作品中更为常见。尽管词人的创作难以规避传统祝寿词游唱、娱乐的粗陋弊习,然而时代的悲剧、家国的动荡、个人的生命悲剧,使得这些词人的祝寿词暂时摆脱了互相追捧、互相歌颂的藩篱,与抨击时事、讽刺社会等主题联系在一起,从单纯、简单庆寿的狭隘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如何梦桂的《大江东去·自寿》说:“一樽自寿,不妨沈醉狂舞。休问沧海桑田,看朱颜白发,转次全故。乌兔相催天也老,千古英雄坏土。汾水悲歌,雍江苦调,堕泪真儿女。兴亡一梦,大江依旧东注。”[3]词人年过七旬,两鬓斑白,家国颠覆的痛楚,混乱不安的社会,水深火热的百姓,身世沦落的悲哀,让词人在寿辰之日借词作抒发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局的愤懑难平。
(二)怀才不遇之悲
北宋末年和南宋的词人生逢国祚沉浮、动乱不断、民族危亡之际,尤其是南宋时期,他们身怀救国救民的大志向,却又受困于朝廷懦弱无能的投降政策。这些词人,长久郁郁不得志,造成了他们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在这一类词人的祝寿词作中,他们或是在自己的诞辰作词,或是在祝贺友人诞辰的词中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壮志难酬的惆怅和人生如寄的喟叹。
国难当头,辛派词人的祝寿词颇具代表性,他们超脱互颂风雅、歌功颂德的藩篱,表现出难得的理性。如辛弃疾在回复好友对自己的祝寿词时所作的《喜迁莺·暑风凉月》说道:“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休说,搴木末;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4]这篇词作于宋宁宗年间,辛弃疾被二次罢官留于家中。好友赵晋臣,曾经官任直敷文阁学士,1200年,他和辛弃疾一样也被罢官在家,这年夏天,赵晋臣作词赠与辛弃疾作寿,辛弃疾遂和上这首词答谢。词人用“步衬潘娘”、“貌比六郎”表达莲花的坎坷经历。荷花高洁优雅却被君王用作和妃子玩乐之物,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辛弃疾含蓄地以莲花自喻,以怀古表志,看似是在替莲花鸣不平,缅怀屈原,实则是在为自己的遭遇疾呼、呐喊。希望再次为国效力,为君主解忧却无人赏识。
辛派词人的他寿词则表达了对同僚、朋友的罢官、家亡等遭遇的同情和关注,他们或劝勉、或鼓勵友人重新振作,共同抵抗外族,救国救民于水火。如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5]《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这首词是辛弃疾南渡之后的作品,词作一开始便怒斥南宋封建统治者的误国罪行,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没有人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守家卫国、治国安邦的行家能手。被攻陷的中原地区,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翘首期盼北伐,士大夫们也慨叹江河依旧,却已是山河破碎,家国不在,韩尚书文章作品与韩愈齐名,虽辞官在家,但一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感叹南宋朝廷没有守家卫国、治国安邦的能手。希望有朝一日,韩尚书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整首祝寿词中没有祝寿的常用词语,更多地是对友人的劝勉和激励。
(三)家国担当之勇
北宋著名儒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指出了读书人应胸怀家国,有担当责任之勇。北宋末年,乃至整个南宋时期外敌频繁入侵,国家动荡不安,如刘辰翁、李清照、张元干等一大批爱国词人虽位卑却不敢忘记国殇家忧,虽然受制于朝廷的一味苟安,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却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文学作品,流淌千年。
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见证了北宋的覆亡,南宋的崛起,其作品更是脍炙人口,犹如一面镜子将宋朝的兴盛繁华与一地狼藉一并展现给后人,她的祝寿词多在表达祝福祝愿之余,兼具爱国之情。她在《新荷叶·薄露初零》中写道:“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7]这首词据说是李清照于1108年为其尊崇和敬仰的前辈晁补之祝寿所作,在祝贺晁补之健康长寿之余,赞誉其天下无双的德行,用谢安隐居东山后又再起的典故劝慰和勖勉寿主,希望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出仕救国,揭露奸佞误国,拯救战乱中饱受摧残与蹂躏的普通百姓。上片写景,下篇抒情,抒情与言志紧密结合,流露了作者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与家国担当,壮志豪气跃然纸上。
(四)遗民之悲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这样说道:“难莫难于寿词,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8]对于两宋时期的遗民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朝堂更迭,江山易主。言为心声,亡国之痛充斥着两宋遗民词人的心房,他们在追寻言“情”、言“志”的历史素材时,蕴含兴亡历史厚重感的词作就成为了他们的不二之选。遗民词作中祝寿词的数量尤为居多,其中包含他寿词和答寿词,祝答之间体现出遗民间的交流互动。
一部分遗民的祝寿词和其他时期词人的祝寿词相比,祝寿的成分偏少,更多的是表达为故国守节志,词作呈现悲苦的情感特征。遗民词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南宋遗民词人更是将遗民之悲、前朝之痛、故国之思融入祝寿词中。如何梦桂的《水龙吟·和邵清溪咏梅见寿》:“分知白首天寒,千林摇落寻真隐。天工付与,冰肌雪骨,暗香寒凝。自许贞心,肯教色界,软红尘近。怅绿衣舞断,参横梦觉,依稀旧家犹认。不为角声吹落,向花前、为伊悲恨。玉堂茅舍,风流随处,年年孤另。不是人间,肝肠铁石,相逢休问。算知心、只许东风,漏泄一分春信。”[9]用梅花的不畏严寒,香气暗涌代指对词人的爱国精神,参横梦觉,依稀旧家犹认,写出了词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变的爱国情感。刘辰翁的《金缕曲·寿朱氏老人七十三岁》写道:“七十三年矣。记小人、四百四十五番甲子。看到蓬莱水清浅,休说树犹如此。但梦梦、昨非今是。一曲尊前离鸾操,抚铜仙、清泪如铅水。歌未断,我先醉。新来画得耆英似。似灞桥、风雪吟肩,水仙梅弟。里巷依稀灵光在,飞过劫灰如洗。笑少伴、乌衣余几。老子平生何曾默号默轩,暮年诗、句句皆成史。个亥字,甲申起。”这首词作于宋朝灭亡后的第20年,整首词感受不到词人祝寿的喜悦之情,表现出的是抚铜仙、清泪如铅水的家国兴亡之痛。少时玩伴,余下的寥寥无几,词人对故国的眷恋,对亡国的悲愤、难以释怀,对故国的忠贞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另有一部分词人的祝寿词更多聚焦在亡国之后,词人意欲隐居山林的思想追求上,其词作在亡宋前多为风雅之作,游览湖山、吟酒作诗。南宋亡国之后,他们深知自己无力与元朝统治者相抗争,遂选择避世、隐居山林。如朱敦儒的《洞仙歌》:“今年生日,庆一百省岁。喜趁烧灯作欢会。问先生有甚,阴德神丹,霜雪里、鹤在青松相似。总无奇异处,只是天然。”[10]张炎的《南楼令(寿月溪)》:“佩芳兰、不系尘缨。傍取溪边端正月,对玉兔、话长生。[11]”这类词作多借荒烟、落叶、杖藜等意象,用典陶渊明表达亡国之后仍心怀故国,欲远离元朝堂隐居山林。他们借祝寿表达宋亡后,自己的身世之悲,人生艰难。
参考文献
[1]韩立平.南宋寿词的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06.1.
[2]贺慧宇.略论宋代寿词的历史流程[J].船山学刊,1999,(1).
[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8.3154.
[4]刘乃昌编选.辛弃疾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123.
[5]辛弃疾.辛弃疾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2-83.
[6](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320.
[7]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15:48-49.
[8]张炎.词源[M].北京:中华书局,1991:68.
[9]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8.3155.
[10]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7.
[11]唐圭璋撰,孔繁礼补辑.全宋词补籍[M].北京:中华书局,1977:3517.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