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高中是学生成年的关键时期,也是备受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阶段,而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和内容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具体的现状主要从教师的层面提出了四条策略,分别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素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生命观念 高中语文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當前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不断出现,如抑郁、自杀、犯罪、漠视生命等。新闻报道里也时常会出现学生虐待动物、校园霸凌、跳楼自杀等事件。根据国内一些心理和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中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比例为19%,中学生为15%。由此可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缺乏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和内容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再者,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了解,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况且高中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发展,许多学者专家开始研究这一领域。林崇德的《中学生心理学》《心育论》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颜思义于1997年最先提出了寓心理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当中这一观点。之后,王其文、王春芳也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加深了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研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研究已一些,但其中着眼于高中的较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面还有所欠缺。
本文将针对具体的现状,从教师的层面提出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来增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元素并渗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解决在学习、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情绪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提升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素养
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高中语文教师自身首先应提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养。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他们的思想、行为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教有时比言传更为重要。
当前高中生们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主要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围绕着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展开。冯建军指出:“一旦把知识、能力、分数、升学作为教育的追求,教育就不再是给生命以自由和幸福的教育,而是违反生命的本性、讨伐生命的教育”①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内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不应该是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教师应改变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灵活地设计教学环节,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此外,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升,与现实生活关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所启迪。还应改变以往仅根据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多方面地进行公正评价,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分数只是评价需考虑的一部分因素,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等也都是重要因素。
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接受教学的主要场合,同时班级又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所有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班集体中,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画黑板报并在其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板块,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设计装饰。这样既能使学生自己加深了解,也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
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还离不开谐和友善的人际关系。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尊师爱生,宽严结合的师生观,对现如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中语文课堂的氛围应是民主、和谐、生动的,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关心爱护他们,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现独特的风采。尊师和爱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两方面,只要老师能够真诚地对待学生,就必然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心智还不够成熟,但也有一定的独立性,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随意批判辱骂学生,可以从朋友的角度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然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班集体中大家朝夕相处,彼此相互帮助,有时也会出现摩擦。高中生们有时容易冲动,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上述的校园霸凌问题在这一时期经常出现,会给他人的身心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教师要积极营造安全友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及时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语文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与之交谈,倾听他们内心的烦恼和苦闷,疏导不良情绪,以便发现问题,防范危害学生生命的问题发生。
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现在的具体教学中,教材内容往往被分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谓重要的就是考试要考的,不重要的则是考纲没有要求的。教师牢牢抓住考点进行授课,将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详细讲解,要求熟练背诵古诗词,把小说的叙述艺术、人物形象等反复强调。在一股脑地输出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生命感悟。不是语文教材中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而是被功利性蒙蔽了双眼,教师要重新发现并挖掘这些资源加以利用。以下主要分析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几篇课文,可以在教学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引导学生敬畏和尊重生命、直面生活中的苦难、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
1.敬畏和尊重生命
鲁迅的《祝福》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起初在鲁四爷家做佣人,后被迫改嫁、经历丧夫丧子,再回到鲁镇靠乞讨为生,最终在热闹的祝福中死去。小说中除了“我”的旁人面对祥林嫂的悲剧没有同情,也没有关心,有的只是麻木不仁、讥讽和歧视。正是因为如此,祥林嫂深受迫害和摧残,在死后还要被人骂是谬种,但人生来平等,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和冷漠是万万不能的,温暖友善的生活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只要人人都懂得生命的可贵,尊重爱护他人,整个社会也将会是充满和谐和温暖的。
2.直面生活中的苦难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经历一些挫折和苦难。面对这些困难,有人选择积极进取、解决问题,也有人选择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②《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在捕到大马林鱼的返程途中,因为血腥气吸引来了凶残的鲨鱼,遭到了鯊鱼先后猛烈的进攻。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忍受着饥饿和疲劳,一次次地举起自己的武器和鲨鱼搏斗,竭尽所能,拼尽全力。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老人没有轻言放弃,还时常自我鼓励。虽然结局只带回了巨大的鱼骨头,但老人应对困难拼搏到底的精神值得敬佩和学习。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自杀率逐渐升高,这与家庭教育方面的溺爱、紧张压迫的环境和对心理健康的忽视等原因是分不开的。当挫折、困难来临时,他们往往容易表现得脆弱,经不起风雨,甚至可能走极端。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经历坎坷时能够保持乐观心态,不逃避、不畏惧、更不轻言放弃生命。《苏武传》讲述了苏武身为使节出使匈奴,却被扣留了十九年才得以归汉的故事。面对旁人的劝降,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忠君爱国。在被流放至北海、饥寒交迫的绝境中,他坚忍不拔,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斗争,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挫折与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意志坚定、敢于战胜困难,终将穿过黑暗迎来光明。没有波澜的人生,那一定是缺少精彩的。
3.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虚度光阴、一事无成是不应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有限的人生里创造自身的价值,积极进取。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当时东汉末年,三分天下,时局动荡,诗人有广纳贤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但不得实现才发出这样的感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并为此付出努力。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多个典故,最后用廉颇表达自己希望像他一样报效国家、有所作为的远大抱负;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表现了诗人厌恶黑暗官场、期望归隐田园的人生理想;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上片描写长沙的秋景图,下片回忆青年时期的生活,抒发了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和改造旧中国的雄心壮志。
四.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阅读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读,少讲多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不能一味地进行灌输,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他们品味教材的字词句篇。教师可以补充适当的写作背景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进行《离骚》的教学时,简要地介绍诗人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创立了楚辞,奠定了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离骚》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的帝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远离朝堂也没能使他改变忧国忧民、希望用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后都城被敌军攻陷,屈原以身殉国跳入了汩罗江。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就有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结合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更能体会作者不被重用的处境和坚守理想抱负的高尚节操。大多作品都与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感受他人的经历时联系现实生活,能有所感悟并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但屈原投河殉国并不代表自杀是可取的,要积极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生命是实现一切价值的基础。
另外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④表现了屈原虽身处黑暗,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决心。高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可以借此增强他们抵御外界诱惑,坚持自我的决心,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课外阅读同样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推荐阅读书目,选择一些能给学生以人生启示的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活着》《四世同堂》等。同时要注意导向个性化阅读,不可要求学生的体会千篇一律,还可以开展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2.写作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作文命题生活化、生命化。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深入关注他们的生活,写作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其次是要教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并勤于思考。生活中不缺少素材,留心去发现和感受往往比死记硬背的更加记忆深刻。在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畏的人物及其事迹,有坐上餐车连忙赶往武汉的钟南山院士、曾连续奋战41小时进行火神山修建工作的工人尹典、因过度劳累去世的于洋同志,还有无数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他们无私奉献、为抢救生命奋不顾身,他们也勇敢无畏、为控制疫情争分夺秒,他们还坚持不懈、乐观向上。让高中生们注意搜集这些素材,不仅方便写作时的运用,还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正确面对挫折磨难。大自然中同样有着许多美丽和奥秘。在进行写景创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或课外进行贴近自然的活动,去发现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切实的经历更加有利于写作,也让深受繁重课业压力下的学生能够愉悦心情,有所轻松。
3.口语训练
在高中阶段并不适宜开展专门的口语交际教学,但教师要重视口语训练,也可以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能力与知识同步提高。在选取训练素材时,应从学生生活入手,例如和父母、朋友发生矛盾时,怎样与之交谈来化解矛盾,学生也有切实经历,以此来训练表达能力和展示对亲情、友情的观点等。还可以选择上述一些疫情中的人物和事迹来进行训练,体现学生对生命的看法,教师能从中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教师也可以固定地利用正式上课前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的演讲。同时,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过于严厉的批评只会使学生害怕在大众面前说话。学生正在讲述时,可能会有些紧张不安,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和肢体对其进行肯定和安抚。最后是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对好的看法、观点予以肯定,对不好的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防范不良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将重点放在前者上是不对的,要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何况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高中是成年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从理论上武装自己,在实践中认真践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于漪.教育的姿态[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4]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5]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6]刘燕.谈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
[7]马文博.柏灵.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J].校园心理.2020(18).
[8]谢翠媚.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9]莫莉.语文教材的生命价值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10]张剑.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注 释
①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②易漱泉等:《外国短篇小说选 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0页。
③曹操:《曹操集·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00页。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