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以中国知网有关学术论文和相关专著为考察对象,对近年来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在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层次四大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但是在吟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高校层面的研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吟诵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关键词:吟诵教学 综述 特色 问题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诗文读书方法,其由来已久。吟诵应回归教学体系的呼声早在二十世纪末就开始高涨,其中以叶嘉莹先生向国家主席江泽民建议吟诵应该从儿童和小学生抓起为首发声,[1]但真正有教学实践并有大量学者、一线教师写作相关学术论文深入研讨的时日还不长。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从2006年起有关学术论文发表才逐年增加,由2006年度的3篇飙升到2019年度的41篇,上升势头很猛。吟诵教学侧重于实践,研究成果更多是由不同层次的一线教师写就,其形式以学术论文为主,而有关学术专著的特点偏重于理论分析。本文综述主要以近二十年来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下面对其进行梳理,分门别类,以期总结出研究成果的类型和特色,找出研究的薄弱点甚至空白点,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一.综述
近二十年来吟诵教学研究成果在许多方面呈现出鲜明特色,主要有四大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而言,吟诵教学都是针对古典诗词,尤其是古典诗歌的研究展开。
吟诵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方式,不仅是古人读诗词的方法,也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的重要手段。屈原的“行吟泽畔”,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们且吟且创作,吟诵出来的古典诗歌语言具有很强的韵律感与节奏美,这是吟诵教学得以实施的理论依据。从较早的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定明的《吟诵 知意 悟情——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刘麟轩《音义之间——试论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重庆师范大学李凝昕的硕士论文《中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审美的音乐途径探索》,福州第八中学李智明的《口诵心惟 以声传情——高中宋词吟诵教学例》到最近的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武玥的《“讲读结合”,把古诗词吟诵教学落到实处》,山西艺术学院刘琳的《大学生古诗词吟诵教学实践研究》,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杉的《高职高专院校传统吟诵教学策略探析》,广州番禺区大龙中学钟小鸿的《传统吟诵读书法在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无论是学院派还是一线教师的研究,单从论文题目就可以察见吟诵教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古典诗词尤其是古典诗歌开展的。粗略统计,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约207篇学术论文(仅限于搜索到的资源),没有涉及到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研究几乎没有,仅有个别论文不提“古典诗词”,而提“诗文”的,可见最适合吟诵的教学内容是古典诗词。这是由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特点所决定的。
(二)从研究主体而言,吟诵教学研究兼有学院派的精英和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
学院派精英吟诵教学的研究有理论深度,同时兼顾教学实践。理论方面囊括诸如有关吟诵概念的界定、吟诵历史渊源的溯流、吟诵理论依据的确立等等,这些是吟诵教学实践可行的理论基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在校研读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和高校专家教授的学术论文。输入关键词“吟诵教学”在中国知网搜索,在近二十年研究约207篇学术论文(仅限于搜索到的资源)当中就有50篇硕士论文,几乎占全部论文的四分之一,而越靠近目前硕士论文的数量就多,高校学者教授的研究论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吟诵教学越来越能引起了高级知识分子的关注,这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这些研究虽然缺乏理论深度,甚至显得有点过于肤浅,但吟诵教学研究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和推广,因此他们在相对微观的研究中大大推动了吟诵教学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吟诵教学经验,这是吟诵教学得以良性循环的基础。
(三)从研究内容而言,吟诵教学研究基础理论和教学實践兼顾。
1、吟诵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完善
这类研究成果主要界定了吟诵的概念,吟诵与朗诵、朗读的区分,吟诵教学开展的理论依据,吟诵教学的价值等等。河北师范大学李登科在《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以部编本教材为例》强调“古代吟诵一词,也基本上是读书方式的统称,只是少见于文献中,与‘读的涵义基本一致,都可指代汉诗文的所有读书状态,有无曲调和伴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2]西北师范大学的蔡元婧《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强化吟诵指导的行动研究》一文指出,吟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吟诵教学则采用狭义,认为吟诵是一种私塾调,“口耳相传的吟诵,有别于使用戏曲、民歌等方式来吟诵古诗文。”[3]安徽师范大学李凯的论文《吟诵法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在细细区分了“吟”与“诵”的基础上得出吟诵的概念内涵是中国古代美读古诗文的一种方法。此外还有许多论者都从正本清源的角度界定了吟诵的概念。不管从什么角度去解读,具体的表达也有差别,而几乎所有的论者都认为吟诵是中国古代读诗文的方法。同时也都认为吟诵是不同于朗读与朗诵的一种读书方法,吟诵侧重于拖长声调有节奏地读,而朗读重于本色读,侧重于读准字音,朗诵则带有表演成分,声调、肢体的夸张特性明显,但是朗读与朗诵又是吟诵的基础。吟诵概念的界定有利于吟诵教学实施者认清其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推进吟诵教学实践。有关吟诵教学理论依据的研究主要围绕古典诗词语言音乐性、格律严谨性的特点阐述。如东北师范大学王宇在《论传统吟诵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指出,汉语具有语音独特的音乐性和词汇的独立性,而诗词兼有内在情绪消涨的韵律和外在形式格律的韵律,这些都是构成汉语音乐性和韵律美的必备条件。湖南师范大学的吴蔚在论文《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还从学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寻找理论依据,于是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推行有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专家论述了吟诵教学的种种理论依据,但都不脱古典诗词语言特性的范畴。吟诵教学价值的论述数量最多,几乎所有的论文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大部分都是围绕吟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陶冶学生的性情、甚至重塑学生精神人格等方面论述。如荆仙玉的《吟诵法在古文教学中的作用》、黄燕的《浅析吟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价值》、刘亮的《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陆有富的《传统吟诵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应用》,题目就鲜明地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可谓一目了然。以上有关吟诵教学理论依据研究的完善能很好指导吟诵教学实践的开展。
2、吟诵教学实践研究成为最大亮点
吟诵教学研究不管如何深入、完善地论述有关理论,其旨归都是让教学实践有效落实,这是吟诵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许多论者都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实践的研究,这些论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吟诵教学实践学段设计的教学理念。这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吟诵教学方法,从而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吟诵教学实践小学阶段的学生侧重于读准字音,能读出诗词基本的韵律与节奏,感受诗词的整体意境,低年级和高年级又有所侧重。如河北师范大学董运玲在《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里把小学阶段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二年级,吟诵教学重在让学生吟好节奏;第二阶段为三四年级,吟诵教学重在让学生品析体味汉字音节情感;第三阶段为五六年级,吟诵教学重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整体意境。相对于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设计难度会相应增加。不少论者都倾向于在吟好字音节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吟诵时展开想象,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情,甚至与诗人开展多重对话,对诗词进行再创造。东北师范大学王宇在《论传统吟诵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中设计了吟诵教学操作模式的三个步骤:示范吟诵,重在感受氛围,掌握节奏;因声入境,旨在展开想象,重构画面;重复吟诵,目标感知变化,体味情感。郎瑞萍的《以传统吟诵为核心的古诗教学新方法初探》展示了吟诵教学的四个步骤:识——吟——想——味。吟诵教学实践的学段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就会有较好的实效性。
第二,吟诵教学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管是什么学段的吟诵教学设计,虽然难易程度不一,但是在吟诵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点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不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吟诵教学实践的主角是一线教师。学院派的硕士生和高校的学者专家虽然也有相关论述,不过因为他们不在基础教育的一线,缺乏相应的实践场所和实操经验,从而让他们的论述显得不够接地气。一线教师只要他们转变了教学观念,拥有了一定吟诵教学的知识与理论,他们就能在实践中大有作为。一线教师写就的论文大多是他们吟诵教学实践的结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知网上论述吟诵教学实践具体方法的论文有超过一半数量的作者来自于一线教师。可见实践出真知。
(四)从研究层次而言,吟诵教学研究以基础教育为主,高等教育为辅。
输入“吟诵教学”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约有207篇相关学术论文(仅限于搜索到的资源),只有屈指可数的论文是就高校吟诵教学论述的。这说明大多数论者关注中小学的吟诵教学,这固然是由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他们更容易接受吟诵教学方法,同时不可否认与我国现有教育体制聚焦基础教育的作用分不开。现在大学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陈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相应弱化。这样的高校教学环境不利于实践性很强的吟诵教学实施。
二.反思
从以上近二十年来吟诵教学研究综述可见,比起二十世纪,这短短的二十年吟诵教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研究人员的数量、研究内容的细化,还是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指导所取得的成效,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吟诵作为在二十世纪初就式微的一门绝学,要恢复传统,并且落实于教学实践,实在不容易。针对这近二十年来的有关研究,值得反思的还有不少方面,下面就此作陈述,以期引起大方之家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的研究者做一些提示。
(一)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古典诗词吟诵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其基本结构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地联系着。根据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某些教学方法的探讨,远远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固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尤其是教学评价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无法有效保障吟诵教学目标的达成。无成熟的教学模式令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没章可循,只能各出奇招,八仙过海,虽然看起来吟诵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自由度大,实际上会影响吟诵教学的实效性。吟诵教学在信息化教学大环境下对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教学中基本上还停留在仅是利用一些多媒体资源辅助开展线下诗词吟诵教学,而没有深入、科学地思考两者的关系、运用的方式方法、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故古典诗词吟诵教学模式的研究大有可为。
(二)高校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尚薄弱
近二十年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而高校层次的研究鲜见。目前,高校,尤其是中文专业的古典诗词教学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奉解读为圭臬,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无法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吟诵教学本质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高,这与当下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倡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致,这应该可以改变高校尤其是中文专业古典诗词胶着的教学现状,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高校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价值。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确实迎来了学术的春天,无论是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主体,还是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层次都出现了许多成果,给后学者的研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但是吟诵教学研究还任重道远,真正要弘扬传统文化,把这门读诗词的独门绝学承继下去,落到实处,让其回归教育体系才是正道,正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先生认为:“吟诵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教育方法。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的关键,就是使它进入教育体系,回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4]亟待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研究越来越繁盛,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4]南开大学“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N]. 光明日报,2013-05-28.
[2]李登科.七至九年级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以部编本教材为例[DB/OL].
[3]蔡元婧.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强化吟诵指导的行动研究[DB/OL].
项目基金:第二批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小学教育”(立项编号:GSPZYQ202112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文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