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是技术还是艺术:反思加密艺术热潮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6128
苏也 张祉祺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数字艺术和非同质化代币(NFT)艺术的兴起及其对艺术界的影响。文章首先描述了加密艺术的兴起和原因,以及中国在NFT艺术市场的崛起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其次,文章介绍了数字艺术和NFT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定义,并探讨了新兴技术对艺术家的吸引力,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新的收益模式,以及更易融入全球化艺术市场的机会。同时,文章指出了NFT艺术热潮所面临的问题,如过度商品化和资本运作对艺术价值的负面影响。最后,文章从加密艺术出发,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反思,探讨了艺术的原真性和数字艺术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加密艺术 非同质化代币(NFT) 数字艺术 艺术市场

  1838年,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张有人的照片。路易·雅克·达盖尔的《圣殿大道》记录了19世纪初的巴黎街头。在这张曝光时长8分钟的照片里,我们能清楚看到有一个人在给顾客擦皮鞋。这张照片的意义不仅是审美的,作为一件艺术品,它的大部分价值源于它的历史,它产生的时间与背景,即它的“即时即地性”。每一件艺术作品自身具备的即时即地性是其原真性的来源,是日后的手工复制或机械复制所不能够拥有的,这无疑能帮助我们去理解所有费解艺术的难题。常有人问,为什么孩童也能模仿出的抽象画,在大师的笔下就能被拍出天价?因为,一件作品的即时即地性不可篡改,它涵盖了其诞生时的时代特征、科技能力、政治文化、社会思想,以及艺术家的个人历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然有其突破性,而第一位把涂鸦式的笔迹或数字头像送入博物馆的人,也一定有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即时即地性”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所提出。在他的关键文本《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本雅明从艺术生产的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日益进步的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仪式感与艺术美境的流失。而今天的人类,正处在机械复制高度发达的时代,艺术不再以观赏的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本雅明提到,一件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就在于这件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它诞生的那个时间,它问世的地点,二者在时空与存在上的交织点。正是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地构成了这件艺术作品的历史,决定了这件艺术品的存在价值。

  如今,人类社会正在一步步踏入虚拟化的新数字时代,艺术原真性的问题不仅仅是复制技术所带来的仪式感的消逝,甚至是物理存在的“物性”的消逝。随着全球化的演进,区块链技术、虚拟货币、数字经济和元宇宙等新概念被不断提出,并在日常生活中延伸出许多新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快速发展的科技水平让当代人愈发不满足于原本的、自然的生活状态。当网络世界已经以各种“千里眼”“顺风耳”的超能力,打入我们的日常起居时,艺术的意义似乎也又一次遭到了挑战。当唱片、胶片、磁带、幻灯片等媒介手段被一项项数字化技术逐步淘汰,艺术家们也目睹着这一切:数字化手段与虚拟现实在创作、展示、交易等多项艺术领域的进一步扩张,承载着文化历史与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会不会也面临着彻底数字化的深层考验?眼下充斥于网络世界的、那令人头晕目眩的各项新型艺术,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

  一.加密艺术的风潮

  从2021年开始,数字藏品的市场热度不断上升,网络舆论与新闻标题中屡屡出现对加密艺术和数字藏品的热烈讨论。参与到这项新兴创意活动中的生产者和交易者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整体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2021年初,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完成了一件数字艺术品的交易:美国数码艺术家Beeple(原名为迈克尔·温克尔曼)的数字拼贴式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以6930万美元的高价成功拍出,使得Beeple成为当时在艺术市场上仅次于大卫·霍克尼和杰夫·昆斯的最贵当代艺术家。高价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数字艺术作品的巨大收藏潜力,于是,以NFT艺术品为代表的加密艺术,开始频频出现在新闻标题与大众讨论之中。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艺术市场很快就捕捉到了NFT艺术的热点。从2021年5月开始,中国知名拍卖行,如嘉德、永乐和保利开始代理出售艺术家的NFT艺术品;大型互联网公司,如腾讯、字节跳动等也纷纷发布相关的NFT项目。一时间,NFT是什么?其优势在哪里?对艺术家和艺术市场有何影响?诸如此类的讨论充斥着网络世界与社交媒体。

  然而,巨大的舆论热潮似乎停滞在了语言层面。自2022年以来,关于数字货币和加密艺术的市场热度和社会讨论度开始逐渐降低,再加上一些NFT资产被盗事件的发生,相关应对政策开始出台,中国开始对其发展态势往“规范发展”的方向进行引导①。面对野蛮生长与资本操作的现状,中国主张采取“去金融化”的手段,将国内联盟链发布的数字藏品与国际市场上的区分开来,具体措施包括:不可用虚拟货币购买、不可进行二手交易、仅供具体应用場景使用或者个人欣赏。国内对NFT艺术和数字藏品的监管方式逐渐从行业自律走向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多元并举,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对加密艺术的态度改变,也由一开始的狂热好奇逐渐转为冷静。这一切,都意味着NFT艺术市场会进一步向成熟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去发展。

  二.数字艺术和NFT艺术

  数字艺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美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艺术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一般是指:以数码技术为媒介,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来进行创作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②主要为人熟知的数字艺术创作方式包括: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对图片、影音文件进行的生成、分析、编辑、传输和储存,具有技术性、多样性、交互性和跨学科等多重特性。数字艺术的概念范畴实际上非常广泛,且随着互联网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革新,不断发展演变出全新的分支,基本上涵盖了:计算机成像、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游戏艺术、网络艺术等内容。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数字艺术逐渐跳出原本由0和1组成的数字语言环境,融入传统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塑、声音、舞台表演等,其后更是进一步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生物艺术等新形式相结合,诞生了独立的艺术分支。数字化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创作工具与展示渠道,这也侧面刺激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去探索和使用数字技术,并开展对技术与艺术的反思。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兴形式,因为其与身俱来的科技感、多元化、参与性、娱乐性,也成为了当今众多画廊和艺术展览中最吸引人的展览种类和表现形式。

  随着数字化手段在艺术创作、艺术展示和艺术传播中的不断深化运用,有关艺术品的数字化交易也被提上了日程。随着《每一天:前5000天》的高价落锤,NFT艺术品的概念也开始收到人们的关注。这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而形成的虚拟交易凭证。NFT(Non-fungible Token)被翻译为“非同质化代币”,指的是“一种用数字化表示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技术手段或方式,依托于区块链技术而成型,它本身应当被理解为存储在区块链系统中的一组数据单元。”③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NFT通俗理解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产品的一种“所有权证明”,它是一份加密的电子凭证。这种数字化的凭证在网络世界中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NFT可以帮助其他数字资产进行流通,其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虚拟资产而进行交换。

  而NFT艺术是指:将数字艺术品通过区块链方式进行著作权或所有权确认的一种方式,使其转变为独一无二、保真可验证,且易于交易的数字资产。NFT技术具有稀有性、不可分割性和唯一性这三个主要特点;这意味着,NFT艺术品具有完整的唯一身份信息,以及不可更改的“身份防伪验证”,并且只能以整体的形式进行交易,与此同时,创作者还可以通过技术限制作品的特定数量,以确保该作品的稀缺性。

  三.新技术的吸引力

  作为数字艺术在当代市场中出现的一种最新的生产与交易形式,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NFT艺术对数字艺术家而言有着绝对的吸引力。

  首先,它体现在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上。NFT技术使用区块链作为底层基础设施,使得数字艺术家可以将其作品与唯一的数字证书(NFT)进行绑定,确保其作品的独特性和所有权。这种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得数字艺术家能够更好地控制和保护自己的作品,防止未经授权的复制、篡改和盗版。

  第二,NFT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去除中间商和画廊分账的新收益模式。在过去长达几百年的艺术市场生态中,都存在中间商、画廊、艺术品经理人等艺术交易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或个人通常会在艺术家和终端买家之间收取高额的佣金和分账费用。而NFT艺术的交易可以直接在区块链上进行,去除了中间商的角色,使得数字艺术家能够直接与收藏家和买家进行交流和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并且获得更公平的收益。同时,艺术家还可以在平台上设置作品的智能分账,即在NFT艺术品的每笔交易中,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实现的自动化分账机制。这个机制可以确保艺术家在每次作品的再次交易时都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比例,自动分享一定比例的经济收益,有别于传统画廊分账时的“一锤子买卖”。这种智能分账设置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确保了他们在作品的每次转售时都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从而增加了作者的整体收入。此外,智能分账也提供了更为透明和可被追溯的分账机制,减少了人为错误或争议分账的可能性。

  第三,这项技术让艺术家更易融入全球化的艺术市场。NFT艺术的交易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区块链网络上,数字化的媒介让这类作品更易存储、传输和交易,这也使得数字艺术家更容易与全球各地的观众和收藏家完成互动和合作,同时融入全球化的数字市场,这都为数字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元的创作机会。新的媒介形式也让NFT艺术品充分利用多媒体、互动性和编程特性,使数字创作大胆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实时互动等技术,打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和互动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实验和表达的空间。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来自新技术的吸引,让NFT这项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飞速发展。除了Beeple的《每一天:前5000天》之外,《加密朋克》(CryptoPunks)也是全球最知名的NFT作品之一。这套作品最初发行于2017年6月,与传统艺术相比,它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这套作品的主体并非人类,而是一个由两位技术人员开发的软件程序,属于一种生成艺术。作为NFT头像类作品的开山鼻祖,《加密朋克》也成为了日后大多数NFT艺术品的创作灵感来源。

  在算法的控制下,《加密朋克》包含了一万个数码头像,每一个都由24×24、8bit样式的不规则像素组成,且没有重复的图像:每个头像都有由算法随机生成的独特外观和体貌特征。在这一万个頭像中,只有9个外星人形象、24个猿形象、88个僵尸形象,这种控制设计使得某一特定组合在系列中出现的频率变低,而出现的几率越小,则这件头像作品就越显得稀有。在《加密朋克》的项目官网上,每个头像都有自己的个人资料页面,显示着它们的属性,以及它们的所有权和出售状态。因为NFT的不可分割和唯一性这两个属性,每个朋克头像都是独一无二,且无法被修改和复制的。最开始,《加密朋克》的收藏者基本上是美国加州科技公司内的技术人员,逐渐地,这套作品的热度不断攀升,被“极客”群体之外的收藏者所认识。现在,想拥有一件《加密朋克》的作品,只能通过二级市场的购买。几经转手,一个头像的价格已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售价。例如,2021年9月,9个稀有的《加密朋克》头像在佳士得拍卖行被拍出约1700万美金的成交额。同年7月,迈阿密艺术博物馆(ICA Miami)宣布收藏《加密朋克》5293号的NFT,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件进入主要艺术博物馆收藏的NFT作品。

  四.对艺术商品化的担忧

  区块链技术提供的去中心化特质与所有权证明,保障了加密艺术的发展,刺激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NFT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收益最大化方面体现出的技术优势,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所认识,也吸引到了更多的传统媒介的艺术家进入到NFT艺术的创作行列中来。

  但是,随着价格的不断攀升和流量的大肆涌入,NFT艺术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数字化技术为创作者带来了便利,NFT使艺术品的交易能够以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方式进行,使得舆论对这项技术的关注更多地表现在了新闻报道中的财经和科技板块,而逐步远离了艺术话题。关于技术和价格的持续关注,让数字艺术品变得更加金融化、商品化、资本化。NFT的技术特性本就让不熟悉科技术语的普通观众对此类新艺术作品感到困惑,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对NFT艺术的大量鼓吹,也让人怀疑起NFT艺术的市场价值,是泡沫还是黄金?人们谈论的NFT,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

  1.过度商品化

  NFT艺术品过度商品化最典型的实例便是“头像化NFT运动”。艺术家、策展人杨噶将头像类NFT定义为:以创作人物(包含非人像化的拟物形象)为设计方向的,以引起社交传播为主要导向的NFT品类。④他认为,头像类NFT的核心诉求是一种“可通用的”社交价值,与“可最大化的”经济收益。例如《加密朋克》和《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AYC)这样的NFT项目,它们之所以会走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娱乐明星和社会名流的“带货”,而例如NBA球星、好莱坞演员和科技公司大佬的收藏行为,在本质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投资举措,而并非是单纯的艺术欣赏。明星的商业价值和流量加持,让头像类NFT的数量迅速激增。2021年,头像类NFT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56%。然而,这种花钱买认同感的收藏行为极易发展为一种符号消费,头像化NFT作品被过度的商品化,最终导致艺术欣赏与思想表达让位于资本和流量,让同质化和空心化的趋势在艺术领域再一次升级,艺术消费沦为了资本扩张的副产品。以全球知名的NFT交易平台Open Sea为例,在平台公开的销售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的作品里充斥着元素重复、风格单一的现象。高居榜单的作品以头像类居多,人气高且价格高,但真正能够反映出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文化沉淀的作品却难觅踪迹。

  NFT市场所表现出的过度商品化的趋势,导致这种艺术类别的美学价值和实际商业价值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天价作品往往缺乏内容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后期容易造成大众对NFT艺术的负面感受,甚至出现对艺术价值的怀疑和对创作目的的曲解。舆论对“天价NFT”的频频宣传,使观众对数字艺术的认知变得扭曲,将其视作一种“新型彩票”和“投资风口”,试图一夜暴富的人不在少数。过度商品化的趋势,也导致一部分创作者仅仅在追逐潮流,迎合市场营销,而不是关注自身的艺术思想和观念表达,进而影响到整个市场上作品的整体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受众的欣赏与判断,最终限制到NFT艺术、甚至数字艺术创作的未来。

  2.资本的运作

  除此之外,NFT艺术需要依靠大规模交易平台完成线上交易。根据虚拟货币数据分析平台DappRadar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NFT领域的投融资金额超过624亿美元,其中单笔融资过亿的NFT领域实体就有NFT交易平台Open Sea。2022年1月,Open Sea的交易额提升至44.91亿美元,交易量增加至281.63万次,日活跃用户4.68万人,创历史新高。⑤但实际上,那些出圈的天价NFT作品大多数不存在一次以上的转售,而是一人注册多个账户用来反复交易,抬高价格,这样的现象在别的平台也并不少见。

  同时,艺术品的线上展示也会被平台根据交易价格和交易量来排名。实际上,这种排名方式暗含着资本的权威导向,观众会潜意识里认为:排名越前的作品价格越高,而与之匹配的艺术价值也更高,因此,看似“去中心化”的平台也无法离开中心化的运营模式。当NFT艺术品的存在只是作为一类商品被用来投资、甚至是投机时,收藏行为被特定人群拿来彰显身份、固化阶级时,那么,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与创新力一定不会得到深层次的滋养,到时候,“艺术的消亡”将不再是简单的危言耸听。

  在过度商品化的驱使下,所谓的“天价NFT艺术”其实可被看作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资本操作。网络上大量充斥着唱衰和叫好的极端观点的碰撞,令人眼花缭乱,“去中心化”和“网络透明化”的区块链技术也让人怀疑,是否已经是沦为了资本暗箱运作的障眼法。如果NFT平台和NFT艺术变成了仅是用来投资获利的金融工具,那么,作品的艺术性就会搁浅在时代与技术的沙滩上,或被淹没在资本与金融的浪潮中。

  五.对数字艺术的反思

  当人们讨论NFT艺术时,究竟在讨论技术还是在讨论艺术?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艺术的定义和角色确实在信息数字化大潮和“元宇宙”时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化。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手段的发展,为艺术家创造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展示媒介。电脑技术、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工具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这些媒介技术本身并不是艺术,但是,它们可以成为艺术发展的工具和媒介,甚至可以改造和“激活”一些传统艺术。例如,NFT数字藏品的出现就为古典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赋值方式。如大英博物馆与NFT平台La Collection合作,将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巨浪》与《凯风快晴》铸造为NFT作品,并进行公开拍卖,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传统文化与古代艺术进行再创造,推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和表达,将最新技术与经典艺术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加深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中国NFT项目《河里人Riverman》,由边界宇宙(Bianriverse)团队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对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进行了再创造,从原画中的800多人里挑选出了其中的202种职业,制作了1万个“河里人”。每个用户可随机抽取一个人物,然后变成画中的一员,去体验汴京的生活,力求打造出兼具东方美学经典和元宇宙元素的虚拟体验。这些案例凸显了将传统文化与数字藏品相结合所带来的最新成果,也為NFT艺术如何为传统文化赋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NFT技术的出现让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用户量的激增,从线下到线上的数字化转型,一次次NFT艺术品爆款的出现,市场利润的持续走高,都证明了NFT艺术和数字藏品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和时代特性。但是,NFT艺术想要真正“出圈”也并非易事,NFT项目面临着技术门槛高、理解门槛高、内容同质化等多重难题,无论是对整个艺术行业、创作主体还是普通受众而言,都是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高新技术的发展阶段,一个真正震撼人心的、跨时代的NFT作品仍未出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艺术革命的核心一定是思想和观念的突破,而不仅仅是技术和媒介的创新。就如同电子书不会完全取代纸质书一样,想要撼动艺术世界的物理性根基,NFT艺术还需在历史的维度中经历更多的思考和历练。

  总的来说,技术和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艺术的核心,仍然是创作和表达,而技术是提供新的媒介和创作工具的一种手段。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数字艺术,它们自身都具备了无法被替代的历史价值。传统艺术传承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和经验,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内核。数字艺术则通过数字技术和新媒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力和互动性。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但艺术的本质依然存在。

  无论是传统实体艺术还是数字虚拟艺术,艺术的关键意义始终是表达和传递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体验。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艺术家通过作品去触动观众,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与共鸣。情感与创新永远是高于技术与价格的,无论是于传统媒介艺术而言还是对数字媒介而言。NFT艺术、网络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这些新型艺术形式并非取代了传统艺术,而是丰富了艺术的创作维度和表现形式,因此艺术才变得更加多元。

  归根到底,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判断和历史价值,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即时即地性”。在对艺术品的判断和认识上,随着新兴艺术形式的涌现,评判艺术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艺术标准可能需要被及时调整或补充,以适应数字艺术的发展特点和创新能力。这不仅需要批评家、学者和观众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艺术家自身抵抗住来自资本和市场的诱惑,沉下心来,去思考艺术的内容,不断去探索和讨论数字艺术的真正價值和长久意义。

  注 释

  ①从2021年(NFT元年)开始,加密艺术和区块链概念在中国本土“野蛮生长”,2022年中国开始对其发展态势往“规范发展”、“NFT中国化”方向进行引导。2022年3月,区块链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4月22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宣判的“中国NFT侵权第一案”.

  ②张耕云.数字艺术三题[J].美术研究,2005,(02):110-112.

  ③冯白帆,邰梓悦.局限与展望:数字艺术与NFT艺术市场的阶段性观察[J].当代美术家,2022(02):30-33.

  ④杨嘎.加密艺术的观察、思考与瞭望[J].上海文化,2022,(08):95-100.

  ⑤2022年NFT行业研究报告 2022年NFT行业研究报告-21经济网(21jingji.com)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项目“跨媒介研究理论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722023BQ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