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描述了三个友爱互助的克隆人在冷漠自私的人类社会中生活的故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比了克隆人所体现的人性因子和普通人类所体现的兽性因子,揭示出石黑一雄笔下人兽颠倒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践踏,也是人类文明倒退的表现。这部小说所折射出的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唤起了读者对现代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别让我走》 克隆人 伦理批评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2017年,日裔英国籍作家石黑一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颁奖词称他“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别让我走》作为他最富盛名的小说,充分展现了石黑一雄的写作风格。《别让我走》从题材上看属于科幻小说,但是石黑一雄却将关注点放在情感表达上。在小说里,他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社会,用克隆学生的悲剧命运委婉地暗示了他对科技发展与伦理之间的冲突的担忧。这部小说情节极具反乌托邦色彩,使人们再一次思考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伦理问题。
一.《别让我走》
《别让我走》是石黑一雄的第六部小说。这部小说于2006年出版,凭借新颖的情节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虽然小说讲述的是克隆人的故事,但是却并非普遍意义的科幻小说。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的英国乡村,在黑尔舍姆学校生活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克隆人学生。这些克隆人拥有与普通人类高度相似的外表与意志,但他们的命运却与普通人类截然不同。在克隆学生成年后,就会被送往各地的康复中心,走上器官“捐献”的道路,直至生命的终结。小说的三个主人公凯茜、露丝和汤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三人为争取爱情和生命作出种种努力,却没能逃过悲惨的命运。石黑一雄用极具穿透力的话语,使人们思考科技对人类伦理造成的影响。
二.人性中的兽性因子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伦理选择是人类在完成从猿到人的自然选择后所必然经历的过程,正是伦理选择将人与兽彻底区分开来。由于人是由兽进化而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些兽的特性。聂针钊教授将这一特点定义为“斯芬克斯因子”——即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组合。人性因子由理性意志主导,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由自由意志主导,是低级因子。只有当前者控制后者时,人才具有伦理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人物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
小说中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他们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出了克隆人来当作储存器官的容器,所以,现实社会中医学一直无法突破的难关在小说中迎刃而解。癌症不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医学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人们的寿命也因此得到了延长。然而这么做的背后,却是对理性意志的背叛和抛弃。小说中人类的行为并不符合伦理价值,并非由人性因子所主导。相反,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反映出兽性的一面。
1.贪婪——强行获得长久生命
在小说中,克隆人制造是合乎法律法规的。人们制造克隆人,用他们健康的器官当作是治愈疾病的特效药。在石黑一雄所构建的世界中,人们对死亡有着天然的恐惧。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平均寿命超过了一百岁。他们用科技手段延缓死亡的到来。他们无视了克隆人拥有自我意识的事实,选择通过不断地进行器官移植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与克隆人的无可奈何相比,他们拥有选择逃避还是面对现实的权利。
石黑一雄曾对死亡进行过思考。他表示在这本小说中,克隆人难逃一死的命运就是对人类无法长生不老的隐喻。“当我们身处于此,什么对我们来说分外重要?我们如何将爱情、工作和友谊之类的东西融入如此惊人短暂的人生?”所以,石黑一雄的小说中所描绘的克隆人才会在短暂的生命中珍惜友情与爱情,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即使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会留下很深刻的痕迹。自柏拉图起,西方的思想家们对死亡的态度便是“灵魂不朽”,在小说中被人们不断修复的肉体只是灵魂的容器;马可·奥勒留更是直白地指出:“纵使你的生命可以延展到3千年,甚至3万年,要知道一个人只能死一次,也只能活一回;所以,頂长的寿命和顶短的都是一个样。”追求长久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住“现在”,把握住短暂的生命。
小说中的人类却没有这么做。他们对生的渴求是贪婪的。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人为干涉是对自然秩序的违背和破坏。这些人类不择手段地为自己争取利益,甚至到了残忍的程度。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自己的长寿更重要。诚然,努力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值得提倡,但小说中的普通人类却为了自己的长寿而掠夺他人的生命,使克隆人只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之下。这些普通人类极度贪婪,将自身利益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是被自由意志所支配的体现。
2.冷漠——践踏克隆人的尊严
在小说中,每个克隆人被制造出来后都拥有着不同的个性——凯茜温柔沉静,露丝机敏活泼,汤米善良坦诚。作者将他们描绘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普通人类的附属存在。他们拥有自己的尊严,可是他们的尊严从未得到普通人类的尊重,在他们眼里,这些鲜活的生命并没有色彩,不过是治疗疾病的特效药,是保存器官的容器而已。
小说中,普通人类对克隆人来说是十分具有权威的存在。为普通人类提供器官是克隆人存在的意义。克隆人没有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即使他们拥有与人类一样的智慧与情感。克隆人的人身自由被剥夺——在黑尔舍姆,为了防止学生逃跑,监护人们编造恐怖故事使学生们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恐惧;当有老师流露出对这些克隆孩子的同情之时,这个老师会立刻被辞退,即使她在这个学生中间颇受欢迎。黑尔舍姆学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克隆人们有所保护,但并没有改变克隆人的命运,反而使这些克隆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点希望也破碎了。在村舍待过短暂的一段时间后,克隆人们会被送往全国各地的康复中心进行器官捐赠。一个克隆人最多经历四次器官捐赠就会死亡,但大多数克隆人根本撑不到第四次捐赠。通常不到30岁,克隆人就会死去。
但是,人类却对克隆人的苦难视而不见。他们将掠夺器官的行为美化为“捐赠”,即使克隆人的意愿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人们宁可相信这些器官是“无中生有而来”,也不愿承认克隆人的存在。克隆人的生命与自己的亲属的健康相比不值一提,与人类自身的利益相比更不值一提。当黑尔舍姆的教师们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去证明克隆人与由胚胎发育而来的普通人们一样拥有灵魂时,他们选择强制关闭这些所谓的学校。无论如何,人类都不会将克隆人与有良知的人们的反抗看在眼里。人类对待克隆人的态度太过于冷漠,完全违背了道德价值,其残忍程度与还未开化的野蛮人的行为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性因子是人类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过程中出现的能够导致自身进化为人的因素。人性因子虽然不同于人性,但它是人性的种子。”“人性是人区别于兽的本质特征,伦理意识是人性的外在表现。”小说中的普通人类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伦理,违背了人性,反而体现出一种非人的形态。
三.克隆人的人性因子
小说中的克隆人群体是一群与人类生命特征高度相似的生物。他们不仅在外形上拥有人的特征,在情感与品质上也表现出了人类所该有的特征。黑尔舍姆的监护人们努力为克隆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相对人性化的避难所,使他们拥有了一个还算正常的童年。同时,在黑尔舍姆接受到的教育使这些克隆学生们与普通人类更加相似,有了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相比于小说中的人类,这些“非人”的克隆人身上却体现出了理性意志。他们有情感和良知,在悲惨的命运下所体现出来的美好品质令人动容。在无法选择的悲惨命运之下,克隆人们依旧保持着善良与友爱。也正是这份美好的衬托下,克隆人的结局才显得更加可悲。
1.勇敢——悲剧下的反抗
《别让我走》中的克隆人们是一群献祭者的形象,他们的生命有着固定的结局。无论是否接受过类似于黑尔舍姆学校所提供的人文教育,这些克隆人最终的结局都会是死亡。在克隆学生们逐渐了解死亡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人文教育对他们的意义就显现出来。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克隆学生们依然保持着对爱情和友情的追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凯茜在得知好友露丝生命垂危之时,毅然选择与她冰释前嫌,成为她的看护员,陪伴露丝走过最后的时光;尽管现实对克隆人们来说及其残忍,他们也对人生抱有期待。虽然汤米对延期捐献的说法一直存疑,他依旧选择与凯茜一起作出努力。克隆人们看似没有选择,但是依旧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着人生的意义。
克隆学生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勇敢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的人“也对那些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事物感到恐惧,但是他仍然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这些事物。”克隆学生们自学生时代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们或许会对命运的不公心生怨懟,但是在无法逃脱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坦然面对,努力追寻友情与爱情。克隆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寻,正是他们对命运的反抗。
作为克隆人,人类器官的捐献者,这些学生是特殊的。他们没有话语权,只能接受既定的命运。然而他们又是平凡的,如同许多普通的人类一样,在自己能够选择的范围中尽力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面对命运的坦然与勇敢,正是德性的体现,也是理性意志的体现。
2.友爱——互相关心的好友
小说中三个主人公的爱情纠葛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凯茜和汤米的结局也令读者为之悲伤。与爱情相比,三人之间的友情更能打动人心。凯茜是一个沉稳又睿智的女孩,她将露丝当作最好的朋友,十分珍惜与露丝的友情。露丝和她暗恋的男孩汤米在一起了,凯茜会刻意地与汤米保持距离,避免露丝胡思乱想;露丝送给凯茜的CD即使不是她喜欢的歌曲,她也十分用心地珍藏着;露丝和汤米分手,即使内心并不想去,凯茜还是选择帮露丝劝和汤米;汤米没有回应,凯茜并未对此感到开心,而是觉得自己有负所托。凯茜对友情不求回报的付出令人动容。
露丝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角色。她似乎总是将自己的情感需求置于所谓的友情面前,但是这并不代表露丝不珍惜她们之间的友情。在捐献开始之前,露丝总是努力地融入人群,甚至会忽略凯茜的感受。可在生命的尽头,她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鼓励凯茜和汤米勇敢地追求爱情,并提供了夫人的地址,方便他们申请延期捐赠。这是露丝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希望自己的伙伴可以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包含着德性。并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友爱的生活是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的必要条件。在悲惨的命运面前,三个克隆人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即使他们曾经会因为情感问题而争吵,最终也还是会对友情有一个交代。他们的身上是美好人性的体现,是人性因子的外在表现。他们在困境下互相帮助的品质,是许多人类也无法企及的。
夫人收集学生们的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向外界的人们展示克隆人们拥有创造力,拥有与普通人类一样的情感与灵魂。事实上,通过学生们的作品并不能完全地将克隆人的灵魂展示出来,还有可能引起普通人类的恐惧。这些克隆人从生物意义上并不能所作真正的人类,但是他们身上却有着道德意志,从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看,克隆人才更具有伦理意识,更具有理性。
在故事的描述中,作为非人的克隆人与普通人类相比更趋近于文明,普通人类则被兽性因子所控制,与道德价值脱离。石黑一雄向读者展现出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伦理失衡、道德崩坏的社会。在这里,科学技术是人类对其他生命施暴的帮凶,长此以往,无论是克隆人在压迫下进行反抗还是冷漠自私的人性扩散至人与人的交往中,都会对人类文明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故事中的普通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使读者感到愤怒,而鲜活善良的克隆人的悲惨命运则渲染了悲剧效果,使读者更加意识到这失衡的伦理秩序需要被矫正——并不是每一项科学技术都应该被应用于生活之中。“在科技转化为应用时,要警觉是否存在违背人们根本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可能。”
在这样充满恶意的社会中,人们是否能够幸福地生活?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亚里士多德曾对幸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幸福在于合德性的合德性的现实活动。”然而在小说中,普通人类肆意掠夺克隆人的器官,这无疑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人性中的兽性因子主导着他们的行为,社会原有的伦理环境被颠覆,人类的伦理意识被动物本能所取代,成为被欲望驱使的傀儡。“人性因子是人类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过程中出现的能够导致自身进化为人的因素。”人性因子的缺失会造成人类文明的后退。
“伦理价值除了包括所有的道德价值在内外,还包括非道德的价值。”非道德的伦理价值从反面提供道德教诲,正如《别让我走》中的普通人类,他们的行为为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道路敲响了警钟。人类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类社会的伦理法则,在利益与伦理底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人类文明通过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完成理性的成熟,彻底与兽区分开来。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也该时刻反思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批判的态度。在《别让我走》中,人类肆无忌惮地掠夺克隆人的器官,是完全违背人性的错误行为,使人类从文明倒退回野蛮。而作为拥有高度智慧与文明的人类,理应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理性,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敬畏生命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布莱恩·费谢,辛西娅·黄.石黑一雄访谈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
[2]马可·奥勒留.沉思录[M].梁实秋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5.
[3]查尔斯·罗斯,杨革新.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聂珍钊访谈录[J].外语与外语教学.04(2015):75-78.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
[5]程现昆.科技伦理研究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6]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M].朱去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7]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8]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33.06(2011):1-13.
[9]王桃花,程彤歆.论《别让我走》的科技与伦理[J].外国语文研究,5.02(2019):25-32.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