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末期文论家姚永朴的重要理论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实用文写作理论资源。《文学研究法》中,姚永朴不仅强调了实用文的“经世致用”现实价值,而且在实用文写作的风格、结构、语言等方面都给予了详细的论述与阐释。结合目前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从《文学研究法》中获得应用文写作家教学启示,为现代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应用写作 教学启示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就业结构与社会需求出现新的变化,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应用写作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面对新时代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不少高校对应用写作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不够重视,存在着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省思。
中国古代写作理论资源丰富,汇聚着古代先贤的思想与智慧,对其进行现代阐释,能够为现代写作提供很好地借鉴与启示。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文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应用文写作理论资源。姚永朴是桐城派末期具有代表性的文论家,其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所撰写的《文学研究法》蕴含着丰富的实用文写作理论,不仅是对桐城派以及前人写作理论的总结,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所继承与发展。著名学者许结曾评价道:“该书不仅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试图以桐城派古文的‘义法说,重新阐释文学的原理,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而且植根于经史传统之学,从语义、语用及篇章结构、风格等方面,对作为‘杂文学特征的中国文章学体系的建构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与贡献。”[1]1。《文学研究法》中的写作理论特别是关于应用写作的理论,内涵丰厚,论述深入,对于当下应用文体的学习者和教学者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此,本文结合自身在高校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切身实际,分析《文学研究法》的实用文写作理论给当下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所带来的启示价值。
一.《文学研究法》中的应用写作理论资源
《文学研究法》是姚永朴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学研究法》课程的讲义,最初于京华印书局于1914年发行。全书正文共有二十四篇,每六篇为一卷,共四卷,分别为“文道论”“文体论”“文要论”“文品论”,全书采撷各家学说之精华,论证严谨、深入,内容完整、有序,是一部深入探赜文章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文学研究法》中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姚永朴写作理论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了实用文写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他提出“夫质者,文之本也”[1]11,阐明了“文”与“质”的关系,认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文章的根本与核心,这里的“文”具有广泛的所指,包括文学性文体与实用性文体。对于实用文内容的重视与强调,实际上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他提出“是故为文章者,苟欲根本盛大,枝叶扶疏,首在于明道……其次在于经世”[1]13-15,“明道”“经世”即是“文之本”,可以说与曹丕、刘勰写作理论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此,他特别重视实用文体,在对文体的具体分类中,他所分出的“三门十六类”中有“十四类”是实用文体,如“论辩”“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杂记”等等。这些实用文体都是在具体的政务、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文体,体现了他的务实、敦本的思想。他还对写作主体的素养等进行了深入论述。这里主要分析他对实用写作中的风格、结构与语言等方面的论述。
首先,姚永朴在《格律》篇中说道:“大抵文章一类有一类之格。”[1]140言下之意为不同的文章其风格是不同的。他本身就对实用文体比较重视,这里的论述显然也包括实用文体。文中他列举了曹丕、刘勰等人对于不同种类文章风格的特点,然后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实用文的不同风格特点,“举各类而分论之”。[1]140同时,他还指出了铭箴、诔碑、哀吊、诏策、墓志等我国古代常用实用文的风格,显示了他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归纳前人的成果,将其传授给学生。不同文种的应用文,其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他又提出“一篇有一篇之格”的观点[1]144,非常有见地。“这也是姚永朴对实用文写作风格特点提出的又一开创性见解”[2],意在阐述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实用文章,也会在写作主体的作用下彰显出自己的风格。
其次,在写作结构技巧上姚氏主张“以义法为主”。在《纲领》篇中开篇他就指出:“文学之纲领,以义法为首。”[1]27文章写作需要纲领性的原则,首要的就是讲究“义法”,这里的“义法”便是指写作的规律与技巧。以“义法”为文学纲领本就是桐城文派的心传法则,桐城派始祖方苞对“义法”的阐释最多,也很成熟。方苞在《又书〈货值传〉后》指出:“《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3]他进一步指出“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如此,文章就不仅内容充实,而且结构层次清晰分明,“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姚氏无疑受到方苞“义法”理论的影响,不仅赞同“言有物与言有序”的文章写作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在该书中阐释地更为详细具体,将其作为整体来论述。写文章要讲究“义法”,是写作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内容和结构形式的统一。与此同时,姚氏在《记载》篇又对“义法”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释,说道:“由斯以观,记载之文,全以义法为主,所谓义者,有归宿之谓;所谓法者,有起、有结、有呼、有应、有提掇、有过脉、有顿挫、有勾勒之谓。”[1]96这里的“归宿”、“起”、“结”、“顿挫”、“勾勒”等词是对典志、叙记等六类实用文体的结构技巧的分析,强调说明了写作实用文时应该以“义法”为主,由此可以带来灵活而抓举中心的效果。此外,姚氏还主张在实用文写作中重视写作技巧和修辭技巧,不一定就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可以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等,以使文章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
再次,在语言方面,实用文体作为常用的书面文体,依然需要语言典雅庄重,内容简明。他强调“顾不欲文章之工则已;如欲其工,就雅去俗,实为首务”[1]178,“就雅去俗”是写作的首要任务。哪些文章是姚永朴所谓的“俗文”呢?他指出,“大抵文之过于生者,为怪僻,为直率,为粗硬;过于熟者,为滑易,为轻靡,为纤弱,皆淫也,即皆俗也。顾俗者众而风行一时,反以雅者为澹泊无味。”[1]178可以看出,过“生”、过“熟”都是淫俗之文,是他所反感的。并且,他不仅提出了语言典雅的重要性,还给出了“就雅去俗”的方法,认为通过“绩学”、“洗心”和“修词”这三种方法便可以实现“就雅去俗”的效果。他认为实用文在写作中内容应该“尚简”,简明扼要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去掉累赘、繁杂。他在《繁简》篇中,指出“自世之不善于文者,或义失之赘,或辞失之芜,于是尚简之说兴焉”[1]187。这里给出了“尚简之说”兴起的原因,也道出了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尚简”的重要性。“义失之赘,或辞失之芜”在应用文中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也是实用文写作的大忌。实用文讲究实用性,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其语言就必须简明扼要,具有概括性,以提高办事效率。
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表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4]这里所提到的“写工作和生活中的文章”即是应用文,可以看出叶圣陶对于应用文写作的强调与重视。根据笔者的写作课程教学经历来看,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偏弱,亟待提高。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暂且不表,学生自身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一是对应用写作课程存在偏见,文体意识不够。当前,许多高校对应用写作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不够重视,每周安排课时较少,并且一些师生认为文学性写作地位更高,觉得应用文写作是“小儿科”,比较简单。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偏见,导致学生在应用文写作学习积极性不高,应用文的文体意识淡薄。实用性是应用文写作的根本特点,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已经逐渐形成了惯用的写作结构体式与风格。但很多学生由于应用文的文体意识缺乏,应用文经常想当然地进行写作,文章在立意、结构、思路等都显得比较混乱。比如很多学生分不清具体应用文体各自所具有的特点,特别是那些相近的应用文种就更容易混淆,如“公告”“通告”“通知”等经常混用。
二是写作结构混乱,逻辑层次不清晰。晚清文学家曾国藩说过:“思古文之道,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工夫。”可以看出古人在写作时是非常重视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布局的。一篇文章,如果写作结构是混乱的,就必然导致整个行文文意不通,无法准确传达出写作意图。然而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应用文的写作结构掌握不清,导致行文结构较为松散混乱,把握不住重点,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却依然层次不清晰,读起来也十分吃力,不知所云。比如行政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通报”这一文种,主要包括“奖惩通报”和“情况通报”,“奖惩通报”一般为由“事迹”、“评价”、“决定”、“希望”四个部分连环组成的“对症下药”格式,而“情况通报”则有兼有追述与使令两种性质的“两套车”格式[5];还有常见的“条项贯通式”“前述后证式”等结构,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写作结构。
三是语言使用较为随意。“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个体的思想必须通过语言传达,并且语言的使用要与文章的体裁相适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语体,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应用文写作虽然不需要使用华丽的辞藻和高深的词汇,但也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问题。在具体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语言使用与表达上较为随意,有时还会使用网络用语,或者使用较多主观性抒情性较强的语言,这些都是应用文体写作需要避免的问题。此外,许多学生不知道针对不同文体、不同文种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比如在“启事”的语言使用上,应该简洁明了,对于“分析报告”的写作,语言上要尽量精准有深度。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度不够,加之训练较少,没有形成语言的规范使用意识。
三.《文学研究法》中应用文写作理论的教学启示
根据对《文学研究法》的分析,结合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写作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内容,把握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实用文写作理论的精髓,将其写作理论融入应用写作课堂之中。
(一)培养学生的应用文体意识。从古至今,应用文文体的发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变化,但其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用来处理公私事务的功能是不变的,是以实用性为本质特点的。正如姚永朴在阐释时“文”与“质”的关系时,强调“质”是根本,告訴我们文章必须要有实质性要求,要能切实发挥应用文文体的作用与价值。他认为“欲学文章,必先辨门类”[1]35,不仅对实用文体进行分门别类,而且对每一类的用途及写作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此,也便于后人根据每一类的特点进行写作。大学生学习现代应用写作,也要从古代写作理论中汲取文体观念,强化自觉的文体意识。“所谓‘文体自觉意识是指写作者和阅读者对文体现象及其本质特征的规律性认识与自觉运用。对于写作者来说,文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写作活动中的其他环节。”[6]学生具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才能区分不同的文体特点,根据新闻文体、公文文体、事物文体等不同的应用文体特点来组织文章,使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等各部分更加有序合理。
(二)熟悉应用文体的结构体式,根据内容恰当选择。《文学研究法》中“以义法为首”强调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最终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同时,姚永朴在写作结构上还提出了“互见之法”。“互见之法”源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方法,“某些事件不载或略载于本传,而载于或详载于他传,使有关个篇互相补充,前后照应”[7]。如此,在写作中便能避免过多的重复内容,结构上也能更灵活多变。这也给我们带来学习启示。现代应用文常使用固定的文体结构,对于文体结构的熟练掌握,在写作中就能轻松运用,针对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结构体式。如开幕词的内容结构由标题、时间、署名、称谓和正文五部分组成;总结写作的“综合式”(综合“成绩”、“经验”和“今后意见”三种要素)等等,要根据内容恰当选择不同的结构体式。
(三)掌握应用文体语言的特点,规范使用。应用文体是主要为进行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沟通交流而使用的文体,需要注重语言的“典雅”与“尚简”。“典雅”与“尚简”都是姚永朴在《文学研究法》所提出的实用文写作的语言标准,对于大学生学习现代应用写作也非常有益。他还指出通过“绩学”、“洗心”、和“修词”可以使写作达到“典雅”的效果。“绩学”意在强调要广博的学习;“洗心”则是要除去写作者粗俗浅陋的心态;“修词”即是去“陈言”,去层层辞藻修饰。“尚简”也是语言美的一种形式,追求语言的简练,反对“巧言令色”、“谑浪之辞”和重视“详者略,实者虚”之法。所谓“言近旨远,文简意明”,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无论是写调查报告还是写工作总结,都只需要根据写作意图和写作内容,把相关事项交待清楚即可,善于剪裁与取舍,追求语言的精炼与准确。而在具体语言的使用,如“兹”、“莅临”、“拨冗”等,也能体现出语言的典雅之美。
朱光潜曾说:“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作为写作课教师,需要将《文学研究法》等古代写作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发现其中的启示价值,让学生从中汲取写作营养。但想要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写作训练,没有写作训练与写作积淀,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写不出优秀的应用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古代应用写作理论资源的挖掘,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不断加强学生的应用写作训练,如此方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姚永朴著,许结讲评.文学研究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章勇.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实用文写作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11.
[3]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8.
[4]叶圣陶.作文要道——同《写作》杂志编辑人员的谈话[J].中学语文,1981(6).
[5]吴新元.公文要素对应写作理法——公文写作原理与科学速成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44-246.
[6]刘琴.独立学院写作课程教学应强化学生的文体自觉意识[J].学理论,2012(12).
[7]张斗和.语文教学中互见法的移植[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9.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20年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中国古代写作理论在《秘书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WJJYZD-202004;安徽省2020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写作》线下课程”,项目编号:2020kfkc243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人文与传播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