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胸”是人躯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胸的概念,在人类早期就已形成,但自有文字起,指称胸的名称就屡经变化。本文在“胸”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遵循名责实的原则,系统地梳理古代汉语中指称胸的名称,并考察其内部的演变情况及规律。
关键词:“胸” 概念 名称 变化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到:“在语言里,词是能表者(它能表示一个概念),概念是所表者(词所表示的是它)。能表者和所表者的关系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造成的;因此,这种关系就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化的。”概念与词互为表里,因此,在研究词汇时,必须注意概念与词的关系。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形式,而词则是概念赖以表达的语言形式;并且一定的概念与其语言形式的关系又是可变的,如果不循名责实,弄清二者的关系,则可能张冠李戴,误解词义。
“胸”作为人体躯干的一部分,这一概念早已形成,但自有文字起,指称胸的名称就屡经变化,给人们准确地理解古文献,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关于古汉语中指称胸的名称的演变情况,至今还未出现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打算对此作系统的梳理。
本文将“胸”这一概念在古汉语中的名称演变情况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即上古时期(先秦至两汉)、中古时期(魏晋至隋)、近古时期(唐至清)。这样划分主要是采用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中的分期标准,同时根据检索文献的实际情况作了些调整:考虑到一些著作成书于两汉时期,难以划分朝代,所以把东汉并入上古时期;考虑到古代汉语是鸦片战争以前的汉语,所以把晚唐五代以后的近代汉语并入到近古汉语时期。
一.“胸”的概念
关于胸的概念,许多辞书做出了解释。《汉语大词典》对作为躯干一部分的“胸”做出的解释是:1、躯干的一部分,在颈和腹之间。《周礼·考工记·梓人》:“以胸鸣者。”唐·温庭筠《南歌子》词:“手裹金鹦鹉,胸前繡凤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灯下偷晴觑,胸前着肉揣。”曹禺《日出》第四幕:“酒喝多了,轻轻捶着胸。”《汉语大字典》对“胸”的解释是:1、身体前面颈与腹之间的部分。如:胸腔;胸骨。宋·宋慈《洗冤録·屍伤杂说》:“两手紧抱胸前。”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卷二:“胸膈痞塞。”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记其人尝杀人不异海贼,后图起事,败而伤,飞矢来贯其胸,遂死。”本文所研究的“胸”的概念与辞书中的解释一致,指的是人体的整个胸部,即颈与腹之间。
二.上古时期“胸”的名称变化
胸作为躯干的一部分,在《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是“身体前面颈与腹之间的部分。如:胸腔;胸骨。”在上古时期典籍中出现的指称胸的名称有:“胸”、“膺”、“胸膺”、“臆”、“胸臆”、“心”。
1、胸
“胸”亦同“胷”。《字匯·肉部》:“胷”,同“胸”。最早见于经传文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魏犨伤于胷,公欲杀之,而爱其材。”《说文》:“匈,声(声:当依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膺)也。从勹凶声。”《说文》中只见“匈”不见“胸”,“匈”应当是“胸”的古字,《段注》:“今字胷行而匈废矣。”我们检索文献中,用例都是“胸”。
例1:《周礼》卷四十一:“外骨、内骨,却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谓之小虫之属,以为雕琢。”
例2:《释名》卷二:“胸,犹啌也,啌气所冲也。”
在上古时期的医书中,胸的用例最多,且多是与相邻部位名称词连用,表示两个部位,如“胸腹”、“胸胁”等。用例如下:
例3:《黄帝内经·素问》卷四:“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
2、膺、胸膺
膺,《说文》:“膺,胸也。”在经传文献《左传》卷二十六:“晋侯梦大万,被发及地,搏膺而踊。”中已出现。在上古时期的用例如下:
例1:《春秋左传》卷五十:“大败华氏,围诸南里,华亥搏膺而呼。”
例2:《前汉书》卷九十九中:“反膺高视,瞰临左右。”
“胸”和“膺”在《说文》中是互训的,可见它们是一组同义词。对于它们之间的区别,各家说法不一。《说文段注》曰:“膺自其外言之,无不当也。匈自其中言之,无不容也。”段玉裁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命名视角的不一致。王凤阳则认为“胸”、“膺”的来源不同:“‘胸的本义就是胸膛,而‘膺在早期文献中,多与马具有关,约指驾车的马的胸饰。‘膺是为‘胸设置的,由于部位相关,‘膺也就有马胸的意义,再扩而大之,应用于人,就和‘胸同义了。”吴宝安对此提出异议,她认为“膺”在先秦确实有“马具”义,但并不常用。她调查了先秦27种文献的使用情况说明了这一问题,表“马具”义的“膺”只有四例,其余用例均表“胸”义。同时,她还从语音的角度分析,拟出两者的上古音,得出“它们音近义同,应为同族词,有同一来源。”的结论。我们认为“胸部”义是“膺”的引申义。吴宝安调查的文献使用多少情况并不能直接说明“膺”的本义为“胸部”义,但这种用例上的差异却能反映出“胸部”义作为“膺”的引申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具对马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抵挡外界的危害,这与段注的“膺自其外言之,无不当也。匈自其中言之,无不容也。”不谋而合。可见,王凤阳的解释更为可信,即“膺”作胸解是它的派生义。
最早出现了胸与膺连用的现象,表胸部义的“胸膺”一词出现在道家类文献《文子》:“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駟马也。齐辑之乎轡衔,正度之乎胸膺,内得於中心,外合乎马志。”除此之外,在上古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只发现了一例。
例1:《黄帝内经素问》卷九:“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3、臆、胸臆
“臆”,《广雅·释亲》:“臆,匈也。”《说文》:“肊,胸骨也。臆,肊或从意。”王凤阳认为,“‘臆作‘胸部义不见于先秦,它是表意料、猜想的‘意的后起分化字,表意料的‘臆与表心理活动的‘胸常常连用,从而产生‘臆表示‘胸的用法。我们在文献中所检索的“臆”的用例多表“主观的、随意的”的意思,如“臆说、臆度”等,或是与表心理活动的“胸”连用,表示“心中”义,指称胸部义的用例很少,即使在身体词最多的医书类文献中也未见到。
例1:《前汉书》卷一百上:“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引應劭注:“臆,胸臆也。”
例2:《焦氏易林》卷一:“双凫俱飞,欲归稻食,经涉萑泽,为矢所射,伤我胸臆。”
三.中古时期“胸”的名称变化
中古时期指称胸的名称大多沿用了上古时期的名称,如“胸”、“胸膺”、“臆”“胸臆”等。“胸”仍是主导名称,其他名称的用例较少用法也较單一。在这一时期,增加了两个指称胸的双音节名称—“胸腋”、“膺庭”。
1、胸
“胸”作为指称胸的主导词,在这一时期,仍然稳定地用以指称胸这一部位。具体用例如下:
例1:《梁书》卷四十四:“因抚胸恸哭,大心乃止。”
例2:《巢氏诸病源候论》卷四:“去胸背前后筋脉不和、气血不调。”
2、臆、胸臆
指称胸的“臆”在中古时期也未发展起来,虽然用例很多,但多表“主观”义,或与“胸”组成双音节词表其引申义—“内心”、“胸襟”。中古时期“臆”、“胸臆”的用例如下:
例1:《梁书》卷十三:“试抚臆而为言,岂斯风之可扇。”
例2:《文心雕龙》卷八:“或微言美事,置於闲散,是缀金翠於足胫,靓粉黛於胸臆也。”
3、膺、胸膺
作为由其引申义表“胸”义的名称—“膺”,其用例在中古时期已经很少,多转指其他义项,如“承担”、“心间”等。我们在《三国志》中检索到三例指称胸的“膺”的用例。皆为“拊膺”,如“绍军之败也,土崩奔北,师徒略尽,军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於是也。”此用法同于“穿胸”、“沾臆”、“抚心”等,都是“动词+指称胸的名称”格式。
“胸膺”这一指称胸部的词,即使到了中古时期,仍没有发展起来,唯一的用例出自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七,此用例只是引用了西汉的《黄帝内经素问》。
4、心
指称胸的“心”在这一时期的用例逐渐增多,但仍多是“动词+心”的组合模式,如“抚心”、“叩心”、“拊心”等。具体用例如下:
例1:《晋书》卷七十七:“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与其苟进以秽清涂,宁受违命狷固之罪。”
5、胸腋
“胸腋”指称胸部,最早出现在晋·潘岳《西征赋》:“痛百寮之勤王,咸毕力以致死;分身首于锋刃,洞胸腋以流矢。”除此之外,中古时期“胸腋”的用例只有这一个。
例1:《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十二:“两手向后拓腰蹙膊,极势左右转身,来去三七。去腹肚脐冷,两膊急,胸腋不和。”
综上所述,在中古时期,指称胸的名称多是沿用了上古时期的名称,“胸”仍是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在引申义上曲折表示“胸部”义的“膺”、“臆”的用例已经寥寥无几,多转而指称其他意思的名称;指称胸的双音节名称有所发展,但不明显,而且有些名称的所指对象之后也发生了改变,并不能稳定地指称胸。
四.近古时期“胸”的名称变化
从唐宋至元明清时期,指称胸的“胸”继续发挥作用,基本用法与上古、中古时期区别不大,这里就不再加以举例说明。对于“膺”、“臆”,从上面可以看出,由于它们是在引申义的基础上曲折地表示“胸部”义,“胸”这一义项的用例逐渐减少,多转为他义,不能很稳定地指称胸,所以这里我们也不再加以分析。这一时期,我们主要分析逐渐发展起来的指称胸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1、胸臆
从上面两个时期可以看出,指称“胸部”义的“胸臆”使用情况并不突出,多是指其他义项。但在近古时期,随着词逐渐双音节化的趋势,指称胸的“胸臆”也发展起来。下面我们以医家类文献为例进行说明。在我们所检索的医家类文献中,中古时期指称胸的“胸臆”的用例只有2例,而近古时期的用例有近50例。具体用例如下:
例1:《急备千金要方》卷五十五:“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也。”
例2:《儒门事亲》卷六:“一妇人病瘰,延及胸臆,皆成大疮,相连无好皮肉,求戴人疗之。”
2、胸膺
“胸膺”在近古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用例逐渐增多。《礼记集说》:“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孔颖达正义曰:“此一节是夫子明颜回能行中庸。膺,谓胸膺,言奉持守於善道,弗敢弃失。”孔颖达对“胸膺”做出了解释,和膺同义,即胸部义。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用例集中在医书文献中,共出现35次。
例1:《外科理例》卷四:“一少妇,胸膺间溃一窍,脓血与口中所咳相应而出。”
3、胸腋
到了近古时期,指称胸部的“胸腋”才有所发展。
例1:《御纂医宗金鑑》卷三十六:“颔红肿痛者,名为燕窝历。延及胸腋者,名瓜藤历。”
4、胸脯
“胸脯”最早出现在元代散曲中,如:“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明代医书中也有此名称,如:《普济方》卷三百九:“凡胸前跌出骨不得入,令患人靠实处,立用两腿踏患人两脚,却以手于其肩掬起其胸脯,其骨自入。”在我们所检索的文献中,“胸脯”在《普济方》中出现两次,《续名医类案》中出现一次,其他用例大部分都集中在明清小说中。
例1:《官场现形记》(上):“有你老哥拍胸脯,兄弟还有甚么不放心的。”
5、脯子、胸脯子
指称胸的“脯子”最早出现在明·施耐庵《水浒传》:“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在我们所检索的文献中,“脯子”的用例都集中在明清小说中,其他文献不见用例。后来“脯子”也用来指称鸡、鸭等的胸部肉,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先到一个鸭子店,三公子恐怕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叫景兰江讲价钱买了。”
“胸脯子”的用法与“脯子”相似,也多出现在明清小说中,在我们所查阅的文献中,最早出现指称胸的“胸脯子”是明·吴承恩《西游记》:“忽见沙僧绑在后檐柱上,即近前摸着他胸脯子叫道:‘悟凈。”其他的小说中,《三剑侠》中出现2次、《侠女奇缘》中出现两次、《儿女英雄传》中出现4次、《八仙得道》中出现1次。
从上古时期到近古时期,指称胸的名称共有13个,分别是:“胸”、“臆”、“膺”、“心”、“胸臆”、“胸膺”、“胸腋”、“膺庭”、“胸脯”、“脯子”、“胸脯子”、“胸膛”和“三思台”。这些名称出现的时间,使用情况有所区别。“胸”始终是指称胸的主要名称,“膺”与“臆”作为在引申义上曲折地表示胸义的名称,逐渐表示其他义项,“心”指称胸义时,用法比较单一,只有在“动词+心”的结构中才表示胸部义,先秦汉语中,“胸”的名称,单音节词占了大多数。从中古时期开始指称胸的复音节词逐渐发展起来,如中古时期增加的“胸腋”、“膺庭”;近古时期增加的“胸脯”、“脯子”、“胸膛”等名称。其中“胸膺”、“胸臆”、“胸脯”、“胸膛”“胸腋”等都是联合型复合词,应是历史上发展而来的,起初都是由单音词自由组合而成的词组,后来意义发生“化合”,最终凝固成一个词。原来词组中的词就变成了合成词中的词素,也就是说这些合成词中的单字都经历了由词字到词素字的历史发展。因此,我们这里所列名称都是词,并不是词组。这些复音节词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近古时期出现的复音节名称多出现在元明清的俗文学作品中,而从上古时期就已出现的名称,如“胸臆”、“胸膺”等,并不是以俗语的形式出现,多出现在医书类文献中。总体来说,“胸”的名称变化基本符合了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向之一,即汉语发展史是一个复音词不断增多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渠佳敏.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分析[J].汉字化.2022,(04):80-83.
[2]刘洪涛,沈晓凡.利用出土文献校正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举例[J].出土文献.2021,(03):61-63.
[3]钟书能,侯雅璐.汉语篇章英译的“时空同态”建构机制研究[J].中国翻译.2021,42(05):44-47.
[4]张萍.上古汉语名词作状语辨析二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05):60-63.
[5]曹娜.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J].汉字文化.2021,(16):71-7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