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生态课堂是以遵循人的生命成长、个性发展为成长法则的教育形式,它更尊重人的自然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生活环境而创设的学习体验。它通过尝试自学,深入探究,培养学生产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思想碰撞,解决问题,培养自信、创新能力;通过展示汇报,多样衡量,学会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赏读提高,迁移拓展,发展学生责任心、使命感。让学生全面和谐成长、自然生态成长、自主创新成长。
关键词:生态课堂 合作探究 构建 高效
生态教育是顺应人的天性,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种教育方式,生态教育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它引导我们从“知识”课堂向“生态”课堂转变,由“知识传授”走向“知识生成”之路。而任何学科及相关文本都只是学习的载体,只有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能辨别是非,能判断对错,并有自己的主见,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生态教育的所要达成的理想。
语文作为践行学生思想成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践生态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中要遵循人的“生命成长、生活生成”成长法则。在尊重人的成长規律基础上,依据成长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把生活变为课堂,把课堂生活化。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是生态教育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合理的利用这些为我们的课堂服务。我们要学会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现实生活相整合,并形成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变枯燥乏味的知识为体验生活,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可成为课堂。
生态教育是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存发展为根本,为学生创造自然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自由选择;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生活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质疑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给学生一片广阔的蓝天,让他们展翅飞翔。生态教育告诉我们要善于创设接近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肯定学生“特立独行”的思想,鼓励标新立异的视角,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那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构建高效生态课堂呢?
一.尝试自学,深入探究,培养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学会“放手”,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要善于利用周围的生活资源,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而环境的创设一定要与文本自然的相契合。让学生在自学文本中,能结合生活的实际,提出质疑,发现存在的问题。语文课文本身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本本就是出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文学形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检验文本,把文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自我体验,自我学习,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做的。例如学习名著《昆虫记》,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名著中的重要内容给学生标记出来让学生记住就可以了,可是这样的学习学生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汉字,没有一丝感情,更没有一丝温度。如果我们把课堂放在学校的小花园中,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环境,让他们借助自己亲眼所见的实物,真切的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他们可能就真的明白了蜘蛛有什么本领,螳螂又有什么战术,杨柳天牛到底是什么样子……文本知识与现实有那些差距,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差距,他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号,带着这些问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更深了一层。生态课堂就是在生活中检验文本知识,补充文本知识,让文本融入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热情,更培养起质疑的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生态课堂中,学生是在无比轻松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学习,没有学习任务的压迫,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与知识的隔阂,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兴趣满满;教师也不再是权威的存在,令人惧怕的形象,而是可亲可敬的长者,是平等相处的朋友,可以探讨问题,可以交流不同意见。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得到了保护,因而激发他们在生活中更仔细的观察,更大胆的质疑,能有自己的发现。在生态课堂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都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生活和成长中闪光。
二.合作探究,思想碰撞,培养自信、创新能力
生态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课堂生成过程。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也经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是这样的合作往往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每个学生之间因其成长环境、生活条件、经验感悟、知识储备等存在差异而造成其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追求“步调一致”的学生发展,就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形成。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还会造成“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成了配角,在课堂中没有什么存在感,而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愈演愈烈。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身是不应该遭到质疑的,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合作探究的理解和把控没有到位。教师需要做的是加强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发掘出每个人的优劣势,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尽量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要善于随时调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热情。我们应贴合学生生命成长以及生态存在的需要和规律,在课堂上进行均衡的分组,组内成员尽量做到水平相当又各有所长,在布置小组任务时,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小组研究不同难度的问题,问题设置难度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难度低的小组在解决不了问题时,可以向水平高一级的小组请教,如此一一向上推进,最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老师引导解决,这样就如同生物圈一样形成了课堂生态良性循环。比如学习《昆虫记》一书,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分为这样几个小组。善于观察的就分到观察组,观察组根据成员的特点再分工。有的擅长画画,就把看到的画出来;有的喜欢写作,就把看到的用语言描绘出来;有的喜欢手工制作,可以把看到的,以小模型的形式展示出来。善于收集资料的就在收集组,精通电脑的就用电脑收集资料,喜欢读书的,就在书籍中收集所需资料。完成后同组组员之间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交流碰撞为最后的展示活动献计献策。在均衡分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可以多角度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在问题碰撞中激发灵感,有所创新;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活动,能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能有表现的机会,能畅所欲言,并最终有所提高和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提高,得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
在这样的生态课堂中,学生收获最多的可能不是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自信心得到了培养,获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对于很多学困生来说,并不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别人弱多少,而是他们没有自信,从心里对自己不认可,哪怕自己会的问题也不敢举手,怕同学的嘲笑。有质疑更不敢提,从内心就否认了自己。但是如果给他们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他们点燃自信,他们就会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力量。
三.展示汇报,多样衡量,学会沟通、表达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个体活动常常是需要与小组活动融合为一体的,小组活动是由小组成员的个体活动组成的。学生在从事自主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而有些困难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就这需要同伴的协助与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沟通和协作能力。相互作用是生态课堂的生命存在方式,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才构成了生态课堂的生命状态。懂的求助,懂得借力,这也是现在社会中学生需要学会的一项生存技能。
语文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语文课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尤其是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鼓励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遇到困难如何向别人求助,有异议如何向别人提出,有想法如何表达出来,这些都可以通过语文课堂这一平台去培养。我们现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每单元后面都有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借助综合性学习这一模块,选定相应的主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合理利用周围的生活资源,就选定的主题设计自己的专题活动。鼓励学生独立的设计活动过程,内容越详尽越好,鼓励学生要善于向周围人学习和请教,并能提出自己独到见解,最终形成个人研究报告。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评选出一个或多个成果在课堂上展示。
在展示课上,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把文本与生活相联系,谈出自己的独到的感受和看法,而把语文放到更高层次上去,展现大的语文观和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而且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表达交流的能力和品鉴生活的能力。美国波帕姆教授指出:“合理的教育决策依赖于教育评价的准确性。”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要给予肯定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允许成果差异性的存在,准许展现水平高低的不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每个学生各有优缺点,老师不应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而应学会在不同领域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让每个学生的发光点都得以展现,每个学生都有领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学生都能自然生态的成长,自信力得到提高。
展示成果的独立性,衡量标准的多样性,是生态课堂良性循环的延续。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人,每个人生而不同,各有特色,当我们以多样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无形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提高,他们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进而能更好的融入班级,融入社会。
四.赏读提高,迁移拓展,发展责任心、使命感
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因为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关于学生“人”的培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远比做无利于社会的“人才”更重要。对社会有害的“人才”比对社会有害的普通人更令人惧怕,造成的危害也更大。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和自我反思,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应特别注重课程设计的学生角度,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理性选择,公正竞争,注重生活的过程的幸福感而非简单的结果。注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情绪的正确疏导,喜怒哀乐能够自主表达,不让情绪郁积于心。注重客观评价学生,理性看待学生的优缺点,尤其引导学生要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珍视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孟子性善论的主张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三字经》首句也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创设优越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被潜移默化,于“润物细无声”中,越来越趋向真善美。从生活中,在细小事情上去培养,进餐时,饭碗里无一粒剩饭,桌面上无一处污渍的好习惯;楼梯上,靠右行走,文明礼让的好规范;教室中,入室即静,落座即学好学风;交谈时,倾耳恭听,谦逊有礼的好风度……
随时随地,细致若微,良好的习惯如春风拂面般渗透进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默默的改变着他们的点点滴滴,完成他们一次次蜕变,最终化蛹成蝶,拥抱自己的春天。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仅要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要学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现状,经济发展,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与世隔绝的书呆子,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教师设计的课程拓展要即能展现所学知识,又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让学生很好的融其中入,感受时代的发展变化,融入社会翻腾的脉搏,敏锐的觉察出世界的动态,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社会敏感性,能对发生的社会实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真正实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目的。
语文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知识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学生日常生活,这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在内心认可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的发展状态不应有多少知识作为评价标准,而真正的评价标准应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对待生活的态度,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自己对自己的客观评价,适应生活的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态度……生态的课堂,不仅传递知识,而且伴随情感的体验过程,同时学生的潜力得以开发,兴趣得以培养,性格得以彰显,使生命得以整体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高效生态课堂,它的突出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的品质,能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生活适应性,发展创造性。把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由以前的“接受知识”变为“创造知识”,强调学生作为自然界中独立存在的个体的独特性、创造性。教师的思想也应发生巨大的改变,注重生态课堂的创建,注重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的课堂情境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培养的目的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在生态课程中,注重培养知识重建的能力、知识创新的能力、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能力,培养的学生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而是能夠明辨是非,洞察社会现状,发现社会问题,甚至能为社会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的综合性人才。
人成长于自然,生活于自然,只有在接近于自然状态的生态课堂中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生长生成,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而我们教师仅需要做的就是适时的松土、施肥,然后静静等待阳光雨露的滋养,默默守护着小树生根、发芽,长大,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只有辽阔的天空,雄鹰才能展翅飞翔;只有广阔的大地,河流才能奔腾不息;只有生态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得以全面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良.张颖.王爱华;践行生态教育理念,让每个生命在生活中闪光[N];深圳观察专题;2019年6月18日
[2]刁成海;构建高效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8期
[3]杜亚丽;关于生态与生态课堂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2期
[4]骆文燕;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及其整体建构[J];小学教学研究;2016年03期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实验学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