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导入环节是各学科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巩固所学、回顾旧课、开启新知、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需要等紧密联系,它应当切合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并使教学富有语文性。本文在意义和作用、常用类型以及实施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说明导入环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导教学实施。
关键词:中学 语文 教学 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在小学阶段容易受到教师的重视。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容易分散,主动学习的意识还不强。由于缺乏学习动机[1],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速度较慢,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入课堂教学。除此之外,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2],更加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生动而又丰富的导入带领他们进入学习。但是到了中学阶段,教师对语文教学导入环节的态度往往会发生变化。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过大,教师便急于推进教学进度,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常常被省略或压缩。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课堂学习经验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速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或弱化课堂导入,直奔教学内容;又或者在备课时缺乏精心设计,使得课堂导入简单生硬,缺乏创新与活力。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导入环节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应当从完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理解导入环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依据教学需要,合理选用适宜的导入方式;在了解中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实施课堂导入,以确保课堂教学顺畅完整,从而使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达到最佳。
一.中学语文教学导入环节的意义和作用
导入环节是开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虽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比较小,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意义和作用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集中注意。
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3]良好的课堂导入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点密切相关,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新課内容。特别是进行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诗文和说理性文章教学时,生动有趣的导入更有助于学生投入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对中学生而言,沉闷枯燥的知识堆砌容易导致他们学习倦怠和疲乏,而富有吸引力的、符合学习兴趣的课堂导入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引发他们深入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第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初步了解新课内容和主题。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幽默而适宜的导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轻松、热切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若顺势引出新课主题或相关学习内容,学生就会对新课获得初步的了解,并能为正式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的导入中,教师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简单介绍刘姥姥初次进大观园和此次进大观园的缘由,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教师的讲述之中,了解这一课文的故事背景。
第三,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具有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的引导性材料,它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和新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能为新的学习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或认知框架,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的迁移[5]。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正运用了有意义学习中的先行组织策略。教师在明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新课内容设计出将新旧知识相联系的适宜形式的导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新知识的意义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梳理思路,能在此基础上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经过自身经验的重组或改造形成知识体系,在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后最终生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比如,以学生学习过的几篇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引出当堂课所要学习的浪漫主义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引出高中新课《沁园春·长沙》;以合称“乐府双璧”的《木兰诗》引出新课《孔雀东南飞》等等。
第四,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学习。
教师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进行导入,则能迅速为学生呈现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随着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不断增强,对他们来说,明确教学目标就能更好地了解当堂课的学习任务,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比如,若使学生明确了《再别康桥》一课的学习重点是品味诗歌的“三美”,那么学生就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三个方面。
第五,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情况。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6]。因此,学生已有经验的正确程度、丰富程度、清晰程度等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导入环节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储备情况,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策略。比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出师表》的学习接触过了“表”这种特殊文体,那么在高中学到《陈情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忆“表”的适用情况和文体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再进行新课教学。
从整体上看,中学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在巩固所学、回顾旧课、开启新知、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使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导入环节的现象得到改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明确理解课堂导入的这些意义和作用来唤醒自身对导入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改变教学观念,反思自己以往教学设计中导入部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
二.中学语文常用的导入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导入环节可采用的方式灵活多样,为了熟练、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掌握常用的几种导入方式:
(一)诗词典故导入
分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名句,讲述与文章背景有关的传说典故,是中学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充满真情实感的表述将诗词典故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对此产生共鸣,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比如,教授《将进酒》、《蜀道难》等李白的诗作时,可以用一众名家赞誉李白的诗句进行导入,以凸显李白的写作风格和历史地位;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将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导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等。
(二)复习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是指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然后引出与此相关的新知识,使前后知识衔接得当,便于学习。中学语文教学通常选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老舍《济南的冬天》和《骆驼祥子》)、体裁相同的作品(如短篇小说《百合花》与《荷花淀》)、题材类似的作品(如爱情题材课文《氓》与《孔雀东南飞》)以及情感基调相同的作品(如同表思乡之情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进行复习导入的设计。
(三)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简单直接而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所选用的通常是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联且符合学生经验和兴趣的话题。导入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出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然后与学生以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会话,进而引出教学内容。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之前,教师可以“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为话题进行谈话导入;学习《太空一日》时,教师可从学生熟知的现如今我国空间站的伟大建设开始展开谈话,等等。
(四)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新时代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中学语文教学常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进行课堂导入。通过直观的图像、鲜明的色彩和真实的声音,教师能向学生更加真实地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迹、景象、音乐等,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课堂体验,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立体化。比如,教师在教授《蒹葭》前,可以播放由此改编的大家熟知的歌曲“在水一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壶口瀑布》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壶口瀑布的实拍视频,让学生感受其壮观磅礴。
(五)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是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预先设置一定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进而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的一种导入方式。教师设置的疑问点可以与文章的中心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课文的写作目的等有关。比如,“作者为什么唯独喜爱莲花?”、“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了?”、“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等等。除此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紧扣课文内容且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能够产生解开疑问的欲望,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此外,情境导入、跨学科导入、热点新闻导入等也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使用的导入方式,教师应当依据自身和学生的情况、新课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合理选用。例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导入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会话交流情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热点新闻导入或多媒体导入使学生对写作对象有切实的体会或直观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设疑导入启发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并聚焦阅读重点;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跨学科导入为学生补充与文章有关的社科知识等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站在有利于教学的角度进行导入方式的选择。
三.中学语文导入环节的合理设计与实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方式以抽象概括思维为主[7]。这表明,中学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能够明白教师提出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还能在头脑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组织与建构。除了思维方面的发展,中学生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联想与想象愈加丰富,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在生活上,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注范围不断扩大,积累了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兴趣、爱好、三观等等[8]。依据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当遵循以下中学语文导入环节的注意事项,合理设计并灵活实施课堂导入。
第一,语言要简洁精炼富有感染力。导入环节时间有限,一般控制在5分鐘左右,因此教师需要尽量精炼自身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表述更加简洁准确,条理清晰。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建设,使自身的教学语言更富感染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活跃教学氛围。比如,开展《春》这类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时,教师除借助媒体图像外,还要运用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来朗读课文、描绘景象,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获得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导入方式要与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相适应,密切联系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一方面,教师选择的导入形式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水平,既不能过于低龄化和游戏化又不能过于学术化和抽象化;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依据当下中学生的普遍兴趣和生活经验来进行导入设计,给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比如在教授《登泰山记》一课时,教师若联系学生和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视频、图片等先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登临泰山时的所见所感,再以此引出文中作者登山后的所见所感,要比直接导入课文更能引发学生的切实感受,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紧扣课堂主题,不得影响教学的语文性,不得与主要教学内容相脱节。导入环节虽然可以同各学科的知识相融合,同社会生活相联系,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不能让教学主体以外的知识喧宾夺主,影响了教学的语文性。教师要站在有利于本堂课教学的角度,紧扣课堂主题进行导入,适当地进行学科融合与知识扩充,充分体现与发挥课堂教学的语文性,使导入环节的实施合理而丰富。比如,教师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的导入部分,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青蒿素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青蒿素的重要医学价值,但要把话题最终引向课文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难、伟大历程上来,不能一味地科普介绍生物医学知识,忽视了教学的语文性,且使导入部分与教学主体相脱节。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课堂导入的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深入了解中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生活学习实际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适宜的导入形式,创新和丰富课堂内容,使导入环节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开篇。
参考文献
[1]程正方、高玉祥、郑日昌.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6.
[2]雷雳、马晓辉.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中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62.
[3]荣维东.语文教学微技能训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3.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4.
[5]陈大伟.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86.
[6]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
[7]雷雳、马晓辉.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中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62.
[8]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