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无论是改编前的还是改编之后的“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比较妥当的寓意都是猴子没有分清楚月亮这个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不要像猴子捞月一样搞不清现象与本质而被人们当作笑料,同时要深刻领悟知识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学习知识的表面。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被写入小学课本或幼儿园课本中主要是逗孩子们娱乐、好笑的故事而已,至于揭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也许孩子们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对它们的认识仅仅是模糊而朦胧的,这就是启蒙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老师来讲却是很有必要深刻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其实在一些情况下,人类也像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一样是分不清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
关键词:猴子捞月 现象 本质 寓言
在人类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中,有很多具有很強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寓言故事,例如《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于《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1]973-974。故事大致的情节是这样的:在树林中行走的有五百只猕猴。一起到大树下,树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现。这时猕猴的首领见此月影,对众猴伴说道“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应当一同捞出它,不要让世间的长夜变得黑暗。大家一起议论道:说说有什么办法能捞出它来?这时猕猴首领说:我知道捞出它的法子。我抓住树枝,你抓住我尾巴。经过许多手脚相连接,就可以捞出它。这时众猕猴,就按照首领的话,许多手脚相连接。树脆弱枝折断,所有的猕猴跌落井水中。下面我们就要从文本开始分析这个寓言故事蕴含的教育哲学思想。
一.《猴子捞月》寓言故事的文本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猴子捞月的故事与这个最初的出处还是有点差距的,原版中的猴子都掉到了井中——生存的可能性很少,具有悲剧色彩。但是这是不太符合实际的,因为五百只猴子首尾相连的重量太重了,不可能全部都掉井中,可能的情况是有一部分猴子掉井中了,有一部分没有掉井中,而是掉在地上了,没有掉井中的一部分猴子由于在井口旁看到了掉入到井中的猴子的时候井中的月亮不见了——猴子占据了月亮在井中影子的位置。当一部分猴子一回头看见月亮还在天上,这样部分猴子明白过来了——认为月亮没有掉到井中。这个故事中的五百只猴子是可疑的,如果是五十只勉强还可以接受——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即使树枝没有折断,一只猴子也无法承受四百九十九只猴子的重量。总之,猴子捞月的原文是值得质疑的,如何让这个有趣的故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更合理地呈现呢?
在小学数学课本与小学语文课本中都有猴子捞月的故事[2]36[3]102-103,但是我们仅仅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猴子捞月”的故事,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讲述的“猴子捞月”的故事比较详细,而且图文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原文如下:有只小猴子在井边玩。他往井里一看,里面有个月亮。小猴子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大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跟着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老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附近的猴子听见了,都跑过来看。大家跟着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咱们快把它捞上来!”猴子们爬上了井旁边的大树。老猴子倒挂在树上,拉住大猴子的腿。大猴子也倒挂着,拉住另一只猴子的脚。猴子们就这样一只接一只,一直挂到井里头,小猴子挂在最下边。小猴子伸手去捞月亮,手刚碰到水,月亮就不见了。老猴子一抬头,看见月亮还在天上。他喘着气,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好好地挂在天上呢!”以上语文课本中故事讲的比较有生气,猴子活波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用了渲染夸张的艺术手段,可以更好的引起小学生的格外注意,比原文要更具有文学艺术的可读性。
二.《猴子捞月》的本质与现象阐释
笔者认为无论原版中的猴子捞月还是小学教材中的猴子捞月,其寓言故事寓意的解释都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仅仅只有唯一的解释。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寓意,不同的学生对这个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肯定也是不同的。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可以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的。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经常被解释为:告诉我们不要仅凭不切实际的幻想做事,遇事要多动脑,认真进行思考以及不要在虚幻的事情上投入过多,最后只会费了大力气却什么也得不到,这种解释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也遭到了杜国祥的反对[4],笔者在很多程度上认为杜国祥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他的观点反映了哲学诠释学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5]365,也就是说当作品被作家写完之后,作家对作品的解释就不再是权威了,作者与读者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强调解释的多元性;但是戴正兴进行了反驳,说必须按照原文的意思解释[6],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其实是秉承拉哲学诠释学的作者中心说的思想,强调对文本的解释要忠于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发展也证明了诠释原文以忠于作者的思想虽然是可以取的,而更多应该秉承了读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以上学者对这则寓言寓意的解释在笔者看来仅仅仍然停留在肤浅的事物表面,没有深入的分析研究这个问题。下面笔者就从哲学的一对范畴“现象”与“本质”的视角进行论证这个问题。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被写入小学语文课本中仅仅是让小朋友感觉到好玩而已,其说明的深刻哲理不是小学生能够理解的,因为这个故事涉及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井中的月亮仅仅是月亮的影子,是一个现象,而不是真实月亮的本质,这群猴子对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混淆不清的,是没有区分开来的。我们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现象。现象有多种,但是本质就是一个,不仅井中有“月亮”,一盆水中也有“月亮”,但是这些仍然是月亮的影子——现象。这个猴子捞月的故事告诉人们一定要分清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猴子为什么会产生月亮掉到井里的幻觉呢?一是对月亮的本质不太理解,甚至对月亮肤浅的认识也是猴子所达不到的,二是它的物理学知识的欠缺,或者说是常识的欠缺,一个物体距离我们越远,我们看到的物体越小,反之就越大,天上的月亮离猴子的距离是很远的——大约三十八万公里。真实的月亮肯定比我们看到的月亮要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月亮是不可能掉到井里,因为井口太小是无法容纳下月亮这个庞然大物的,三是从概率统计的角度来讲,月亮正好掉入井中这个概率太小了。这就告诉小学生或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要好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地思考,否则也会像猴子一样分不清楚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最后闹出了一场猴子捞月的荒唐笑话;另外我们学习知识一定要深入学习到真功夫,一定要学到真本事,而不是一知半解的像猴子捞月一样仅仅知道了事物肤浅的表层,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处于义务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这个故事现象背后深刻的内涵的,但是作为老师要深刻地理解这个故事多方面寓意的解释。看到月亮掉到井中了,跟看到水中的筷子变弯了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需要实践活动去验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猴子捞月也是对的,因为它们秉承了陆游的“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也就是秉承了科学的实践认识论,最后猴子知道掉到井中的仅仅是月亮的一个影子而不是真实的月亮。这也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实可能是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我们就应该秉承着科学的实践观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毫无动弹。这个寓言故事表面上嘲弄猴子分不清现象与本质,但是人类也会犯像猴子捞月一样的错误。例如“永动机”的发明就是一种现象,就是一种“猴子捞月”的行动,这就违背了质能守恒定理。人们没有掌握这个本质之前就像猴子捞月一样发明永动机,结果是失败破产了,但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人们从失败中汲取了经验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讲,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也是经常发生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之中的,人类也经常甚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像猴子一样去做类似于捞月的事。笔者认为最著名的是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之死。中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写道:“有一次他(指李白)在船上喝醉了酒,伸手去捞水中的月影,站不住一个翻身,结束了一切。这样的死法,才是再好没有的死法。谁想得到沉着寡情的中国人,有时也会向水中捞月影,而死了这么一个富含诗意的死!”[7]223林先生说李白捉月影是不妥当的,而应该说是李白捉月。如果李白在他醉酒的意识里知道那是月亮在水中的影子,他可能就不会去伸手捞月影了;他喝醉了,他认为水中的月亮是真月亮,才去弯下身子去捞月。其实几千年来古今中外都应该有很多像李白一样在江中喝醉酒捞月而丧命的人,但是李白是最有名气的,这可能是李白捉月流传至今的原因吧。从“李白捉月”的故事来讲,人至少在神志不清或醉酒或睡梦中是可以达到“猴子捞月”的境界的,这就是“人性即猴性”的反映,或者说人性与猴性有着共性的一面,这一面主要体现在动物性——分不清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类似的一个寓言故事是一条狗叼着一块肉看到河中自己的影子,想夺河中狗嘴里的肉吃,结果是两块肉都没有获取,这就是说动物一般认不清本质与现象的区别。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念论的观点,理念世界的月亮是完美无缺的,是永恒存在的,但是作为感觉世界的天上的月亮由于有了理念世界的月亮的存在而存在,但是水中的月亮相对于天上的月亮而言仅仅是月亮的影子。按照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井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临摹,而天上月亮又是理念世界月亮的临摹,这样井中的月亮就与理念世界的月亮的理性或真理就隔着三层纸,是现象的现象,是远离理念世界中月亮这个本质的。从这样意义上讲,猴子撈月表面上它们捞的是真实的天上的月亮,其实仅仅是像绘画等艺术一样是临摹的临摹——仅仅是月亮的一个影子或一个不真实的远离真理的现象。柏拉图会认为井中的月亮的影子是不值得追求的,甚至天上真实的月亮在柏拉图看来,也是没有理念世界中的月亮重要的——因为天上的月亮是远离真理的。当然猴子也可能要为自己的捞月行动做辩护,说自己追求的不是真理,而就是现象,因为现象好玩,而柏拉图理念论的真理太过枯燥了。但是我们是人,不是类似于猴子一样的动物,人的追求或境界要远远的高于以猴子为代表的动物。这也教导我们要追求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事物呈现给人类的假象。本质与现象也是相对的,天上的月亮过了若干亿年之后就会消失的或变成其他东西。在一个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人类现实世界中按照柏拉图理念论的观点,是没有真理存在的,不仅井中月亮的影子会消失,就连天上的月亮在若干亿年之后也会消失,人类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现象世界。
三.《猴子捞月》的教育哲学启示
本文秉承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想理念,对小学教材中的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给出了新的解释,这种解释的视角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念论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猴子没有分清楚月亮的现象与本质,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学习知识肤浅的表面。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虽然在幼儿园与小学对于其本质的解释或理解不可能这么深入,但是作为老师应该更好地把握这则寓言故事寓意的本质。这个预言故事被写入幼儿园或小学数学课本或小学语文课本中,其目标不仅是向孩子揭示什么深刻的道理,更是一个好玩有趣的寓言故事,让孩子们读了好笑,显得自己聪明就可以了,具体到深刻的道理其实也可能是知道一点。故事也展示了人类认为自己聪明——相对于捞月的猴子而言,但是人类有时候也会像猴子一样犯类似的错误,观察世界与分析问题看不清事物的本质,获取的仅仅是事物的现象而已。
寓言故事中的猴子并非一无是处,也是有很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地方的。例如探索精神,月亮掉没有掉到井中,这是需要探索的,这是需要“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而且猴子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探索月亮究掉没有掉入井中。小学生学习数学或语文也是需要探索的,甚至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取数学或语文知识的,也是就人们经常说的“做中学”。而且猴子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合作,老猴子、大猴子与小猴子的分工协作是如此的缜密,充分发挥了集体精神和组织的力量,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了不起的,这也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地方。猴子终于发现月亮没有掉进井中,这种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方式是值得小学生学习的,尤其是猴子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是值得人类学习。作为灵长类动物的猴子还是具有“群”的观念,而这是猴子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嘲弄别人的缺点,别人的缺点是一面镜子对自己也是有前车之鉴的积极意义的。虽然在我们看来猴子认为月亮掉进井中是一个伪问题,其实小学生也是有很多的伪问题的,但是小学生的这些伪问题可能是真问题的起点,而且作为老师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如何进一步的探究问题的本质。其实在猴子捞月中,我们更应该强调整个猴子捞月的过程,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或结果相对这个过程而言是次要的。以上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猴子捞月的意义与价值,得出的结论就比较全面、辩证了。笔者还需要强调的是即使“猴子捞月”的故事没有改编,而原封不动的写入小学语文课本中,其笔者强调本质的寓意仍然是没有改变的——仍然是猴子没有分清月亮的本质与现象的区别,但是猴子们经过一番富有成效的探究最终搞清楚了月亮掉没有掉到井中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李楠主编.中华成语故事(肆)[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5.
[2]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等编著.数学(二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教育部组织编写.语文(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杜国样.由猴子“捞月亮”想到的[J].小学教学参考,1997(Z1):39.
[5]潘德荣著.西方诠释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6]戴正兴.不宜这样作新解——兼谈怎样评价猴子“捞月亮”这件事[J].小学教学研究,1997(09):16+15.
[7]林语堂著,黄嘉德译.吾国与吾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