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聚焦课堂,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课堂中,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也是一直以来是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語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深化,教学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提高阅读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效能以及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教学效率等都是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举措。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
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双减又需要给学生减负,因此老师们也就必须思考怎样在限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把知识点更加全面有效的授予学生,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达到对知识点最高程度的理解与掌握,这对于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再者,学生作业量减少,可能会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学生课后可能会学习怠慢,减少学习积极性,教师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双减背景下更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课堂时间,教学质量也要充分提高,因此,需要提出教学策略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长期以来,课程教学与评价考查体系存在落差,是导致目前学生普遍在语文学习中负担过重、学习内驱力偏低、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学生课业负担重,在课下很难有时间集中精力去阅读,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惯。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建立阅读体系的阵地。初中学生对于阅读课缺少兴趣,首先学生要有阅读兴趣,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传统课堂由于老师的过分讲授,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余地,课堂没有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缺乏趣味性。语文教师要通过改变语文课堂,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合理选择符合“双减”精神的教学内容、改革学习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过于片面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还停留在浅层的理解,他们一直以来只关注对于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什么效果,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掌握其他技能,教师对课堂阅读教学的认识并不全面,使得学生完全被老师所支配,没有了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也脱离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也不能教会学生用心地去体会事物,用自己的意识去理解课文,使得学生所掌握的东西也十分局限,并且思维模式逐渐固化,对于阅读题的解答依赖于答案模板,缺乏个性化的思考。这与核心素养倡导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相背离。
(三)课堂阅读教学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由于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阅读教学总是脱离生活实际。课本中的阅读作品总是取材于作家所亲身经历过的事迹。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总是身处于固定的教室,以教材和老师提供的教学为学习内容,学生距离作者所描写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缺乏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积累和感悟。因此,仅仅将阅读课堂教学局限在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教师的讲授上会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文章的价值,难以在阅读课堂中获得感悟。
二.双减背景下对于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语文阅读教学一直要求教师将语文的核心素养体现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双减政策的实施又要求给学生减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得到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地掌握知识就成为了目前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
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阅读教学以“阅读与鉴赏”、“积累与运用”、“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为教学框架进行展开,分别融入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在“双减”的背景下,优化架构理想的语文阅读课堂是大势所趋,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有比较大的区别。其强调语言在文本中鉴赏、在拓展阅读中延伸、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与建构,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品味、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双减背景下要求聚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的颁布要求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近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工作正式开始行动。“双减”的关键是切实减轻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回归课堂,在课堂中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应用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教学方式的优化,实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改进成为实施减负的突破口。
三.构建高效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阅读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语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实现应教尽教。具体表现为教师首先要设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贴合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谜团与悬念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设置适度的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在课堂上积极及时正面的反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现教师与学生融洽的配合,另外利用互联网平台丰富教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课堂的构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注重阅读教学的拓展迁移,在课堂上设计比较阅读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悟,这些策略都能帮助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一)设定明确目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对老师来说,高效的课堂应该始于正确地了解达到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此外,对中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融合,以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面向各个阶段的学习者提出个体化的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科学合理地评估教学效果,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
1.树立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用于引导和评估活动成果的,所以行为的描述也应当是具体化的、可操作的、容易评估的。但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活动中,老师们往往采用“掌握”“认识”“理解”等較为笼统、抽象的行为描述方法,而缺少对学生在掌握后所预期成果的具体实施程度的说明,这样的表述方法运用起来就没有指导性,评价起来就难以操作,教学也没有确定方向,就无法开展。在目标设定中首先需要与学生强调少而精的原则,因为我们发现太高的目标学生会望而兴叹,太低的目标又无法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唯有能力与难度相匹配的目标是合适的。其次,目标要可量化,例如在当天的课堂上需要认识多少个生词、解决几个问题等。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合理目标的设计以便于在课堂上突破重点、分解难点。也就是说,制定明确的目标保证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2.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
将学习目标与学生个性化兴趣点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打造个性化阅读课堂,比如将阅读教学与各类热点相融合,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及课文内容,可确定其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结合历史背景对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文化现象进行拓展延伸以及改写,发挥初中生独一无二的想象力,既有助于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能力的提高,也营造了生动高效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高效课堂
在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体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谜团与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为创建高效课堂助力。
1.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创造问题情境有助于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习者更加沉浸于课堂中。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我们还可利用视频资源、照片等再现真实情境,从而创设一种更加生动活泼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教师在开展《乡愁》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可播放一些有关乡愁的歌谣,美妙的旋律和感人的唱词都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章内容,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再例如教师在介绍《皇帝的新装》一课具体内容时,不但要让学生明白童话叙事艺术的创作特色,更要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其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别是非的意识,理解该篇文章所蕴含的讽刺含义。为了使他们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皇帝的新装》的深刻内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尽量真切地还原童话故事情境,让同学们可以更直接体会到国王的愚昧、大臣的虚伪和儿童的纯真。利用这样的情境教学手段,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一步的理解,从而使得初中的阅读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状态。
2.设置谜团与悬念
当课堂上老师讲述某个问题的时候,平铺直叙的讲述对同学们来说兴趣不大。反之,如果通过设定悬念、制造谜题的方式来吸引他们,学生一旦产生好奇心和探究的意愿,也会十分乐意地投身到学习之中。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在教师帮助学生把握情节时,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三、二、二”,然后对同学们说:有人读过这篇文章,把这里的故事用“三、二、二”这三个数字来概括,接下来请同学们合作探究这三个数字背后的内涵。听到这里学生就突然有了一种急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求,讨论得异常激烈。同学们有的说:“三是指本文发生了三件事,二是指有两个人物,另一个二是指有两个国家”,并且还用大量的故事材料来佐证。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各异,答案丰富多彩,但共同点是都引证了详实的材料。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充满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欲望,还能调动课堂的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老师要时时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协助其建立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不是能够为实现某一行动目标而做出的预测和评价,简单地说,即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方面的自信。首先,要求教师通过设定合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体验并获得成功,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要有主动准确的回应,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更为努力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1.设计适度的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设定合理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有重要影响。如果学习任务太易,对有些程度好的学生来说获得的成就感太低,并且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任务太复杂,如果学生无法达到,学生就会形成回避心理,就很难形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增加学习任务,如果预估的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达到了标准,可增加难度更大的任务,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比如在课堂中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量,让他们及时体验成功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从而更好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从文章主题,人物对话和故事人物解读文章,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适当增加文章阅读主题的难度,从艺术技巧语言表达等更深层的角度去学习这篇课文。
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并对其多加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感受,并且从中得到成功的满足感与快乐,使学生们形成再接再厉、奋发向上的动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2.教师正面及时的反馈
学生在得到了有效良好的反馈之后,可以刺激其自身效能感的增强,从而增加了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如果他们回答问题时没有受到老师认真的反馈和评估,这就失去了提高学生自身效能感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做出有效反馈,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时,使他们尽快知道了自己学习的成果后,会产生非常好的激发动机的效果。当他们尽快了解自己的进步成果时,就能够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能利用教师反馈的效果及早地发现自身的缺陷与问题,并加以改正,从而重新焕发出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平时课堂中,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积极性、认真态度以及必要的期待性等,均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学生在解答提问后,教师含笑地点点头,回馈以积极的话语鼓励,学生会也因此而信心倍增,这些自信也会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
(四)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由于课堂的无趣和死板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够很高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互联网平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还能够用互联网资源挑选自己喜欢的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互联网平台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接下来的语文教学。
1.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传统课本和丰富充足的网络资源相对比显得有点简单、死板,但它仍然是课程的基本大纲,并经过层层把关,在课堂中传统课本仍然是学生的主要工具,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对于资源与素材的使用也要灵活一点,不能固守传统课本中一些有限的资源,这会削弱语文课堂的教育价值。在课堂中也要积极运用网络资源,来充实语文课程。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先截取《花木兰》电影中的片段,学生通过耳朵听到悠扬的音乐,通过眼睛看到银幕上历史故事的复现,就会对这一历史故事产生更深刻的映像,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让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逐步提升。
2.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个性阅读活动
组织读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认知,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班级中的个性读书活动以班级为基本单元,注重学生个人的理解认知能力,以阅读活动、名篇欣赏等形式展开,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獨立探究的精神,也能够掌握完整的学习内容。活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读书习惯的形成,使个性化读书成为掌握科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从多媒体设备中找出和本节课程有关的习题展示给学生,由学生对其加以思考回答,并通过在组内交流最后确定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教师再对每个学生的回答加以解释分析,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沟通互助的情境下,对本节课程所学内容有关的习题有系统化的理解。例如在古文阅读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给每组学员布置古文的不同片段,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对片段内容加以翻译了解,随后再将每个学生的翻译情况作整理介绍,并在介绍之后再给同学们布置了相应练习。如此不但避免了某些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的问题,而且还极大拓展了同学们的练习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阅读课堂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只充当辅佐者,在一旁加以指导,而不得把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强加给学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调动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阅读鉴赏文本。例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关于我和父亲之间的事情”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赏析,最后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有的同学比较喜欢散文,选择了《背影》,在这篇散文中,他感受到了父亲不善言辞而又深沉的爱。课后可以让同学们搜集资料,对关于描写父亲的作品进行补充与交流,使得同学之间也可以共同提高。利用互联网,让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主题拓展,能够很好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五) 注重阅读教学的拓展迁移
阅读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可拓展性,统编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系统,教师按照内容选取了类型一致或类似的篇章,以增加拓展学生阅读的内容与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比较阅读并且将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拓展阅读内容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路,培养他们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1.设计比较阅读教学
在教学时,当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时才能进一步地整合总结与拓展研究,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从而使这种方法能够应用在学生今后学习的任何一篇课文中,比较性阅读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拓展认知水平。在比较阅读教学之前需要教师先选取一篇文章进行讲授,先让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之后在教师充分备课后将一个单元中有关联的课文放在一节课中成体系地讲授,从而形成“比较性阅读”。让单元目标聚焦在一节课堂中,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同样是写老师的三篇文章《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这几篇课文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性学习。在这之前教师先为学生讲授《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学生学会单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再进行对比教学和大单元教学。先从单篇入手,再从整体感知文章到概括内容、筛选信息,层层深入,品味语言,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对每个人物的异同进行对比,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通过对比学习的梳理与探究使学生学会鉴赏人物形象继而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越来越清晰,教学效果稳固提高。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阅读教学中作者与学生之间总是难以达到生活共鸣,作者与学生之间要实现积极有效的对话就需要以教师为纽带帮助学生尽量从生活实践中去获得感悟。同时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与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分享课外美文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开展读书会,让同学们自主表达交流,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师生一起编写系列美文集,还可以组织学生们收集美文片段,进行分类并定期发表,这样既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可以培养学生们搜集整理各种材料和鉴别赏析作品的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时先使同学们利用学到的基础知识,找出文中的主题思想及其精彩句子,从而初步掌握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同时,再结合对课文的认识,及时收集并补充更多的文化常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并让同学们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问题的看法。由此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更有效地将自身所学融入课文中,从而检测自身的学习效果。从课内阅读逐步向课堂之外拓展延伸推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阅读面也更宽了,同时还强调了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对文化的继承和理解的培养。
在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老师们应该设法去调动、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并力促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都需要语文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在“双减”的教育新形势下,教师更应该发挥专业所长,利用课堂这片沃土,让学生真正的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桂华,王荣生.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张泽.内蒙古教育.2020(15)
基金项目:赤峰学院2020年度教育硕士专项“中学语文教学‘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实现途径研究”(cfxyjyss2204)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本文通讯作者:刘亚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