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阅读教学问题的文本细读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4794
赵传琪

  内容摘要: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众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中,文本细读法以关注、研究、理解和发现文字内涵来释放文字价值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以及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运用文本细读法教授阅读课程能够使学生深层次地走入文本,细心感受文本的温度,理解文章深层次内涵,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文本细读法主要是指以文章为主,强化分析文章语境,探析文章主要结构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方法最初是英美文学评论家对文章语义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涌现了一批自觉运用批评法的学者,并将“文本细读”的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语文阅读课程中通过使用文本细读法从语音、字词、语义、修辞等层面入手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指导。

  一.文本细读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部分占据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阅读除了以文本的方式使学生接触学习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资讯和内容之外,还承担着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等任务。这种能力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学生长年累月地努力去积淀。但在多种的阅读教学方法中,文本细读法以关注、钻研、理解、发现文字内涵来释放文字价值为主要目的,在语文课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审美能力以及对文章情感的感悟能力。

  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

  语文的学习包含对语言的内容、含义的表达和理解。初中阶段,将文本细读法应用于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法中分析阅读内容,弄懂文章中的重点字句的含义,学习去分析、揣摩、课文的布局,用意,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情感和意义。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

  审美情趣培养是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且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各种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对文章由句到段再到整篇文章进行层层分析品悟,从字里行间中的用意到情感,从整段的内容到布局等等的分析,能够体会出不同作家的写作特点,不同文体的格式,从而能够体会出语言所带来的美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体会到阅读为自己带来的美好体验。

  3.有利于体悟文章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这要求教师以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体验能力为中心,培养他们多角度的阅读能力和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细读文本,学生自然能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熾热情感。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值得我们去反复细致品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润物细无声”中巧妙地引导学生细致品味文章。学生教师的引导下,渐渐就能够深入体会出文章的情感,甚至有时学生还会自己升华出更高程度的情感。

  二.初中阅读教学现状

  现阶段在语文新课改的推进下,语文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得到了提升,主要变化为: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率,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获得更多自主探究能力。但是基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其他的因素,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目前,以下三种情况是阅读教学中较为常见的现状和问题。

  1.过度拔高文章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对有难度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师教授文章时,通常会过度将文章情感拔高为说教式文章的情感。其实在教授文章时,理应当注意到创作文章的作者也是普通人,有时写文章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抒发表达自己某一时段的情绪,而不是作为说教者来教育世人。学生听过太多的说教也会不自觉地将每篇文章都与说教文联系在一起。然而阅读文章是由不同作家所创作,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情感,而这些真情实感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细读文本中才能自然而然感悟出。

  2.过度依赖多媒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还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受和使用,使得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程度提高。诚然,多媒体给教学带来许多方便,但同时又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少的问题。从教学过程来看,首先是老师范读的次数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媒体形式播放朗诵内容,其次有些文章中涉及有关影视作品,便直接给学生放映。这就使得学生获得了过多的直观体验,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就变少了,长此以往,同学们就会忽视文本的重要性,而是更倾向于多媒体所带来的直观感受。

  3.过度灌输知识点

  尽管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方法在近年来有所提升,但由于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使得最终考核评价方式还是具有相对局限性,因此仍需要以考试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能够保障学生的成绩,初中语文教师虽然能够理解新型教育理念,但是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之下,不得不将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考试范文的讲解、放在试题的重点解析上。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相对机械,许多知识点学生在书上记得密密麻麻理解内容,而留给学生自己品析部分却少之又少,语文课程本身需要背诵和识记的内容已经很繁多,若是再一味地不停灌输知识,学生更加会觉得昏昏欲睡,无法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样既不利于对学生整体阅读情感的培养,也会使阅读教学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文本细读法的应用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通过朗诵、解析文章结构层次、分析突出矛盾以及圈画关键重点等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1.多形式朗读,品析文章

  1.1通过合作共读提升对文章感悟能力

  文本是由文字所构成的,但是文字也是抽象的符号,在教授文本时,教师应当注重朗读,通过多样形式的朗读,美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散文的情感。如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时,此篇文章的情感为作者的“痴”。想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理解作者的“痴”,就应当使学生着重关注描写湖心亭之景的句子,使学生不断感受到湖心亭的美景以及作者“痴”之情。在课前,教师可以先进行文章美读,为学生营造出美好的意境,在解释过文章中重难点字词后,让学生读写景句,体会湖心亭的美景,接着再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共同朗读,深入体悟作者的“痴”。

  1.2通过节奏性朗读增强对文章感悟能力

  朗读文章也是文本细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情境,而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文章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记诵,同时也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醉翁亭记》中,文章通篇有许多“者……也”的句式,但是由于这些句式出现在不同的段落,以及作者通过的由远及近,四时变幻的多样写景方法,将这些句式分布在不同的段落中,使得文章读起来非但不单调,反而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段落让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文章内容。如第一段可读出自问自答的节奏,第二、三段可以欢快的节奏朗读,第四段则以平缓的节奏朗读,通过不同段落的不同节奏的朗读方式,学生就能够置身于醉翁亭,观赏四时美景,与作者共同自问自答,自娱自乐,体会出作者为山间的美景而陶醉,为生活的闲适自得而感到快乐,为政绩卓有成效而感到自豪。

  2.分层次阅读,由表及里

  文章仅靠分析字词,理解句意是不够的,这些仅仅只是文章的形式,更深奥的是其内在所包含的意义。一篇文章包含多级层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由浅入深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细读文本,就能够逐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如在教授《曹秽论战》时,此文写作背景是春秋时期,鲁国首次打败强大的齐国,按理说应当值得浓墨重彩描写这一战争场面,可文章并未过多描写战争场面,而是以曹刿在战前、战中以及战后的言行以及“齐师败绩”来展现的,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一较为大的问题,可以将文章拆分成三个小问题来分析。首先是战前,曹刿与王对话的含义,战中曹刿所说的一鼓作气的含义,以及战后曹刿是如何确定齐师是真的败绩而不是诈降。通过层层细读,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以及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信息,答案逐渐浮现,此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更为重要的含义是取胜之道,鲁国当时虽小,但是获得了民心这个关键性的先决条件,加之曹刿后期在战场上抓住战机,细致观察敌情等各种军事策略,方能够以少胜多,取得最后的胜利。

  3.抓矛盾部分,细致分析

  有些阅读文章会以矛盾的形式出现,而这些矛盾之处,则是细读文本的关键之处。在教授这类文本时,教师可以以矛盾处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如在教授《故乡》时,作者对自己故乡的怀念和失望这一矛盾始终贯穿着全文,而这一矛盾,首先是作者的直观感受所造成的,他看到了杨二嫂和闰土的极大反差变化。第二也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造成的,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致使变得破败,不再是作者记忆中的样子,因此导致作者对故乡没有留恋之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也自然地流露于整篇文章之中。在细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作者对故乡的矛盾为线索,让学生针对这一矛盾,仔细阅读文中并寻找作者为何会流露出这样复杂的情绪的原因,继而在分析全文结束后,将作者的情感进行总结,使得学生能够理解这一矛盾的同时,体味出对比美学的审美体验。

  4.圈画关键处,细致品味

  1、圈画反复出现的词或句

  细读文本,分析字词,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细细品味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体会作者倾注在字词中的感情。文本中的一字一词凝聚了作者的感情,细读文本的字词就是读懂作者写作的用意,不能只是停留在字词的表面,而是深挖字词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结合语境,重点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重点词汇,或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或句子,这些都是文章的关键处。比如在教授《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那就是“好好儿活”。除此之外,与“好好儿活”并列反复出现的情节是赏菊。由此可见,教师首先需要使学生弄清赏菊与“好好儿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明白作者在文末中所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一边细读文本,一边圈画出母亲对作者情感的相关词句,在这个过程中细致品悟母亲两次邀作者去赏菊的情感,并在第三次作者与妹妹一同赏菊的情节中,联系前两次母亲邀作者赏菊中流露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在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同时,感受出母亲对作者深沉的母爱。

  2、圈画关键段落中的语句

  在教授一些散文,尤其是抒情性散文时,不同作家会以不同写作方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传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些情感常常集中于课文的某些段落之中,而这些关键段落则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们仔细阅读这些关键段落,圈画段中的语句,从而体悟出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作者大改以往诗意的写作手法,以朴素的文笔抒写了作者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作者通过对父亲的买橘子这一整个过程的动作描写,传达父亲对自己细致入微的父爱。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可以以文章的标题为切入点,在学生朗读完一遍文章后,询问学生文章的主角是父亲,那为什么标题不以“父亲”为题,而是以“背影”为题。通过这一问题牵引出关键段,让学生重点细读文章中的第六段,在细读的过程中圈画此段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之后让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教师对学生的赏析加以点评。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既能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领略父亲对作者细致入微的爱,也能够理解文章以背影为题的原因。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法,注重文本细读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剖析文学作品,感悟作品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在细致分析文本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在今天,学生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没有办法阅读更多书籍,但是能够在每节课带着学生细读,品悟文化的奥妙,欣赏不同文章的美,既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5.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肖秀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应用[J].中学语文,2022(27):35-36.

  [5]柯文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21):156-158.

  [6]杨燕,代尊玉.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2(12):85-87.

  [7]邓文莉.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1(06):41-42.

  [8]刘俊丽.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2(1):6-7.

  [9]江锐.例谈初中文本细读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1(17):76-77.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