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基础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关乎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的实践中,借鉴和运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探析优化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路径,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方法和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 生态文明教育 课程教学 路径探析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1]在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的背景下,作为培养母语表达和阅读能力、促成文学审美鉴赏习惯养成的中学语文教育,响应党中央的宏观战略决策,以古今中外的生态文明理念来启迪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界定与特征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完善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名列“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四个一”对新时代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界定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概念是在“环境教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它对于“环境教育”概念既存在着继承关系,又体现出超越性。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环境教育实践,侧重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及至20世纪90年代,环境教育的时代局限也充分暴露出来,这种局限也箝制着环境教育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环境教育受制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禁锢。这是一种生态伦理学层面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以人的需要来定义自然的价值,忽视了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的完整性。对此,需要一种能充分体现平等与尊重的教育模式来取而代之。其二,环境教育的范围和目标需要拓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止于保护和利用,还包含着建设和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下,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完善和深化。概言之,生态文明教育是对环境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在充分辨析生态文明教育和环境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梳理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有学者指出,所谓生态文明教育即是从深层次上解决生态危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的培育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活动。从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来看,旨在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思维方式、生态文明行动意愿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生态公民;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涵盖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道德、法治、审美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教育;从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来看,生态文明教育兼具实践性和整合性两大特质,既注重体验与行动,也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科际整合教学;从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来看,生态文明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包括针对全体公民的宣传教育和针对在校学生的学校教育。[2]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亦即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其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需落实在教育过程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价值观的养成之中,形成自己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系统性。从万事万物是有机的统一整体的原则出发,正确处理好中小学生态文明课程的系统性问题,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课程内容一体化构建,注重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的学段优化和整合,这对于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二、衔接性。根据受教者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兼顾教材等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方法。除了注重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内容的衔接外,在师资队伍配备、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也探索有效的衔接方式和方法。三、体验性。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利用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各类节日、纪念日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明确和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地位,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有更为深刻的体认。四、渗透性。除了课程教学以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教师的躬身力行和举止言谈、校园绿化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对于生态文明教育都具有程度不一的渗透之功,让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并用以指导他们的行为。[3]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联性研究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既训练学生有关母语的表达和阅读能力,又初步培养学生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生态文明成为时代主潮,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的背景下,文学作为人类灵魂的家园,当义不容辞肩负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文学的生态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学理上充分关联度,即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教育功能,生态教育的目标又决定了其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情怀,为深入实施推进生态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4]在此,结合对国内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领域中关涉生态教育的学术史梳理,对国内重要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的剖析以及国外语言教学研究中基于生态理论的范式创新的探讨,聚焦语文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联度,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追踪。
自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学者便开始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引入语文学科教学,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探讨语文教学问题。
在著作出版上,于源溟、倪山编著的《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首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先河。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方面不断推进。田科著《生态语文概论》(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以整体教育。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以项目学习为突破口,在生态的教育系统里,使学生的学习实现全方位的融会贯通,互为促进。李洪锋著《生态语文课堂与教学艺术》(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从生态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生态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价值体现、语文有效生态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和生态语文课堂的知识学习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于生态思维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周文忠著《生态语文概述与实践》(南京出版社2020年版)分生态语文、生态阅读、生态课堂、生态写作四章,展示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关生态语文教学的一些成功案例。刘鹰主编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生态课堂创新教学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选取30篇课堂教学实例,突出了语文生态课堂就是关注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和谐生态系统。
在论文发表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层面展开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有研究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环境(自然)教育问题,如施克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李职贵《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傅丽霞《关爱自然——语文教育的一个视点》、郭桂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等立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性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研究生态观与语文教学问题的,如杨旭东等《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观》、孙宏新《新课标下生态观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有研究生态美学与语文教学问题的,如仇敏《语文教育需要“生态美学”思想》、吴素萍《生态美学的实践走向:语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严丽荣在《用生态理念烛照语文课堂教学》一文中指出:“教育生态”的理念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部分体现在“课堂生态平衡”上;罗育明在《浅析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分析了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朱永芳《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郑亮等《语文教材对学生生态意识建构的可能及不足》对语文教学与生态伦理及生态意识的关系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刘小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态性语文课堂”何以可能》、李征宙《论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盛华萍《语文生态教学课堂的建设研究》、刘鹰《生态化视域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构建》等文章对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及其路径提供多重角度的思考;李小玲《谈语文生态化教学的特征及其实践构想》、赵刚健《语文生态教学论》将语文教学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注重语文“教”与“学”的整体性特征;陈颖《生态体验下阅读教学的魅力》、尹达《生态化作文教学:内涵、策略及保障机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阅读与写作的课堂教学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启发意义;阳萍《重新建构“生态语文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适应“生态语文教育”的形势为出发点,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改革为抓手,对培养合格的语文师资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
此外,从课题立项的情况看,近年来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开始较多关注生态文明与基础教育的相关论题,如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中小学生态道德培养机制研究》、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标准与培养策略研究》等。需要指出的是,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审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并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语文课程与教学全过程的系统研究,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这也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前沿课题之一。
三.生态文明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施路径
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的背景下,借鉴和运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优化语文课程和教学内容(含文学经典的拓展、语文知识的重构、课程内容的呈现、阅读取向的培养、写作思维的拓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的更新等诸多方面),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同层面及各层面之间贯通连缀,有助于培养中学生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观,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借鉴生态的教育范式,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语文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平等而多元的互动与对话,充分彰显“大语文”的教育理念。
(一)生态文明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所谓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是指用人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性的生态理念,来改造工业文明尤其是粗放型经济背景下的反生态思维——生态化的思维方式(或简称“生态化思维”)——的动态的历史过程。[5]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意味着由那种只强调自然生态的经济价值,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和利用而逐步转向更多关注自然的审美、伦理、生命等诸多价值层面,这是一种全面的应对自然生态的整合思维方式,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的、辩证的实践思维,自觉贯彻和运用于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方式新形态。
在生态化思维方式的培育上,需要摒弃简单的生态知识灌输论观念,用心培植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生态智慧”,并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和巩固。同时,还需要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大教育”观念,即不仅在课堂上,还要在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生活中,普遍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熏陶。将生态化的思维方式落实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并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直接关联起来。就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而言,培育生态化思维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全面探讨生态文明理念对中学语文教育内容、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廓清和深化对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第二,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切入点,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生态教育范式、教学生态论、可持续发展教育观、语文教学策略、生态课堂设计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从一个具体的层面呈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学”与“术”的统一。第三,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和语文教学实践,学习和借鉴国外生态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语文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社会发展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起来,赋予“大语文”教学理念以新的更多的内涵。通过以上举措,全面体现出生态化思维方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不断开辟语文教学创新的新天地。
(二)生态文明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内涵路径
语文教材是实施语文教学的根本,無论培育文学文化素养,还是培养读写听说能力,都要以教材为依据。尤其是作为“定篇”的教材内容,其直接功能就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所承载的文学、文化内涵,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目标,而不能简单将其视为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工具。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定篇”肩负着塑造学生人文底蕴的使命,它对于学生人格气质、审美能力的培育和养成具有显著而突出的地位。同时,语文教材“定篇”的内涵要相对确定,如果存有学术上的争鸣或分歧,则宜将这些不同论点一并呈现,并加以适当引导。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材“定篇”教学所追求的相对统一的教学效果与现代语文的多元化诉求,并不矛盾,可谓殊途同归,最终均指向学生人文素养、情感道德、审美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在借助语文教学途径,培育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上,语文教材“定篇”的选择具有关键而重要的意义。
以下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至九年级语文教材、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上下册来展现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及呈现的具体路径:《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展现了自然界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6]《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五单元所选课文,表明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该单元所选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与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7]《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集中品鉴山川风物之美。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8]《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选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9]这组文章,均渗透着不同程度的生态文明意识,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秉持科学精神,运用生态化思维方式,诘问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课文,均是自然风光游记,通过记叙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10]在此,学生不仅学习游记的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对游记这种文体及其篇章的理解阅读,深化对游记所展现的生态文明意识的认知;《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互依互存关系。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11]这些篇章均为写景抒情的散文,让学生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的同时,也培养了对自然的审美感悟,突出了“精神生态”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通过对比初高中语文教材有关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的差异,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生态教育的衔接性和耦合性问题,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三)生态文明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学习路径
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学习创新,即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尊重教育、尊重学生,是“生态课堂”的核心,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旨。在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整体框架中,围绕学生的发展,主要有人文情怀、审美情绪、身心健康、环保意识等四大领域,通过快乐阅读、创意写作等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各要素的有效整合,促进学段间相互衔接,领域间相互融合,方式间互为促进。从学生方面来看,注重课前的预习探究、课中的合作探究、课后的应用探究。从教师方面来看,关注了解预习探究、指导合作探究、指导应用探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环节的素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从而实现学生课程成绩、生活方式、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在此,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探究生态文明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在生态价值观的培育上,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传承生态文化;在生态文化知识的讲授上,可以通过语文学习中民俗、科普相关知识,进一步认识生态文明对于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在生活方式的养成上,秉持“大语文”、“大课堂”的理念,自觉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合理使用周边生态资源、主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养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了解生态变迁的新问题,娴熟运用语言文字书写关乎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的文章、报告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意打造这种“生态课堂”,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大方面:在教师方面,更为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兴趣;在学生方面,历经生态文明的濡染,对于拓展文明互鉴,坚定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此外,生态文明融入中学语文课堂,对于创建绿色学校和国际生态学校也富有很好的建设意义,加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和与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接轨也是加强学校环境教育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1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93.
[2]岳伟 等.生态文明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88.
[3]张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83-89.
[4]周进珍.论文学的生态教育功能 [J].甘肃社会科学,2008(6):140-142.
[5]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上)[M].人民出版社,2013:108.
[6]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
[7]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1.
[8]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3.
[9]温儒敏總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7.
[10]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95.
[11]温儒敏总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必修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5.
[12]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135.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优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HNJG-2021-0162);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ZD2104)。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