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科技强国建设大背景下,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从“钱学森之问”到“徐匡迪之问”再到“任正非之问”,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这三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难题,需要教育界的深刻反思。本文试图从习明纳这一教学模式的意蕴、功能当中寻求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 习明纳 创新型人 科技人才 高等教育
目前中国在科技领域中国遭遇了“卡脖子”的难题,想要有所突破,解决当前的难题我们必须进行科技创新。习明纳的教学模式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发挥习明纳的教育功能,对于未来创新解决缺“芯”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人才,必须从教育着手,尤其应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学研究的苗圃”是德国柏林大学习明纳这种教学模式的美称,如何在中国大学当中打造中国式的科研苗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尽快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不妨探究一下习明纳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习明纳的意蕴
习明纳(Seminar)最早产生于德国,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对某一指定的课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学术探讨,最终达到科学、教学双重目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为现代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习明纳的功能
(一)构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师生进步共同体
作为“世界大学之母”的柏林大学,率先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理念。由洪堡引入到柏林大学的习明纳更深入贯彻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这一大学理念。使得大学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说真正做到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在习明纳这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班级授课制,而是师生共同承担着科学研究者的角色,他们共同为一个研究目标而共同前进,师生在研究中是一个进步共同体。
(二)转化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当中,“教师们准点上下课,离开教室时从不向学生多说一句话,几乎没有教师会因为学生的提问而多做逗留,班级规模不大,但却没有讨论,课上也无人提问。”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大学也有很多类似情况。教师的讲授法是大部分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多教授更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学生只是安静地做笔记,几乎没有什么讨论,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解决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问题,运用习明纳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做到了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地学习者,甚至是知识的创造者。可以说习明纳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
(三)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习明纳的运用对于德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他通过给每个学生研究专题,来检查他们的实际研究成果。他对学生进行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指导,而是通过每天早上听取每位学生的研究进展汇报以及碰到的问题,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独立科研能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李比希培养了一批批卓越的科学家。
三.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习明纳模式的优势
通过以上习明纳模式对于培养科技人才的功能,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习明纳教学模式有很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习明纳模式拥有更明确的培养目标
习明纳模式与普通的大学授课模式相比,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果普通的教学方式培养的适应型人才的话,那么习明纳培养的就是创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的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普通人,而习明纳模式培养的是引领时代潮流,能够借助一定的手段,创造新事物,促进新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习明纳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习明纳模式,能够培养出知识储备更扎实、头脑更灵活、问题意识更敏锐的学生。通过对学生创造性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外部世界和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时代的潮流。
(三)习明纳模式提供试错的机会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习明纳模式教学中,通过不断地研讨交流,学生可以汇报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阶段性的研究中学生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他们可能会遭遇失败,遇到各种挑战,这才是创新的常态。由此可見,习明纳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在错误中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
四.习明纳对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启示
习明纳以其独特的功能,为我们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一条明确的道路。如何让一个学校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体系,如何塑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如何让学生独立地做科研,习明纳给我们今后的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
(一)改教学方法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习明纳仍然是大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科研和培养人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于当代大学生养成独立批判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中国大学中,讲授法的课堂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与此相反,西方大学中习明纳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西方国家对于习明纳的运用也是它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表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实现科技强国梦想,顶尖人才培养和核心科技研究是两项必备要求。所以面对如此重大的命题,结合国家实际情况,运用习明纳这种反复被验证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毫无疑问会对我国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改学习模式
虽然我国在大学当中也会引入习明纳,但是它仅仅是作为一堂课的辅助和补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习明纳。例如它只是围绕一个主体在开展理解性的交流,而不是对已有的观点进行质疑,也不会去探索或者去发现,应用于科研领域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的学习模式,学生永远不可能体验到科研学术的乐趣,也更不可能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主要任务既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能够独立的从事“研究”进行实践,与之相对应教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研究”的兴趣,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引入运用习明纳,关键并不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多大比例的习明纳课程,核心是要真正理解习明纳的理念内核,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认识对“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也不应是单向的知识接收者——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应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习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馈的过程。同学与老师进行讨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刺激个体认知发生变化,不断突破自我的认知进行创造。
(三)改科研模式
在大学当中不仅要引入习明纳,而且要充分发挥习明纳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价值。在西方教育史上,习明纳对推进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习明纳除了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科研组织方式,是现代科学研究正规化和组织化的结果,为实现现代大学的科研职能提供了有效支架。可以说习明纳科研模式,为欧美大学有组织、规范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制度根基,提高了科研效率。习明纳从德国一直传播至欧美各国过程当中,对于大学形成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活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具有公认的历史价值,无疑对于我们解决目前的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摆脱“卡脖子”困境,习明纳模式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大学制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展科学研究,此乃其引以为豪、获得声誉的根基所在。我国如果想在芯片制造等领域有所突破,步入世界前列的水平。我们一方面要借助习明纳这一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科研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习明纳这一模式使用,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像美国一样创造性地运用习明纳的同时有所发展,在运用习明纳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真正发挥习明纳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John R.Thelin.A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Second Edition)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1.222.
[2]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8.
[3]贺国庆,何振海.成就完整的大学——习明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J].教育研究,2019,40(02):41-49.
[4]Willis Rud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 [M]. 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4.128.
[5]王林义,杜智萍.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外国教育究,2006(07):77-80.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