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音乐与艺术的融合体现出全新的创新形式和内涵,舒曼将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内容和手法迁移于钢琴演奏中,拓展了钢琴音乐的演奏创作方式。本文从浪漫主义文学的视角探讨舒曼钢琴曲《蝴蝶》的演奏技法,分析舒曼钢琴曲《蝴蝶》的艺术特色,并从整体上把握钢琴曲《蝴蝶》的音乐形象,引领人们更加全面细致地体会钢琴曲《蝴蝶》的文学性和音乐艺术内涵。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 舒曼 钢琴曲《蝴蝶》
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化浪漫的核心人物,注重音乐与浪漫主义文学的融合与链接,创作了充满幻想和激情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推动了音乐创作形式和内涵的创新。在舒曼创作的钢琴曲《蝴蝶》之中,就充分展示了舒曼的音乐和文学才华,在钢琴音乐演奏中融入了文学创作手法、艺术特征和体裁结构,对于理解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和钢琴套曲的艺术内涵大有裨益。
一.浪漫主义文学对舒曼音乐创作的影响
舒曼自小喜爱文学,熟读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浮士德》,并与朋友进行了“克洛卜施托克”式的散步,到德国南部开始了一趟“少年朝圣之旅”,拜读了让·保罗的诸多文学作品,并创作了描写大自然的文学作品——《六月的傍晚和七月的白昼》。同时,舒曼也热衷于音乐,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索音乐与文学的契合点,他以海涅、拜伦等著名诗人的诗作为歌词,创作出音乐与诗歌浑然一体的作品,如《献词》、《莲花》、《核桃树》、《蝴蝶》等,使钢琴伴奏极具艺术张力和表现力。
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创作就源自于德国作家让·保尔未完成出版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中的最后一章《幼虫之舞》,讲述了假面舞会中双胞胎兄弟瓦尔特和伍尔特之间的爱情之争,两兄弟性格迥异,为了争取美丽善良的女子维娜的爱情相互对抗,最后乌尔特走出城外一去不复返,就像蝴蝶越飞越远,最终消失了踪影。音乐作品与文学故事之间有紧密的关联,通过前奏和十二首小品揭示故事的真相,以“蝴蝶”象征一种真挚的情感,一种内心深处的激动的颤抖,正如蝴蝶翅膀的抖动,表达出钢琴伴奏曲的音乐情绪,犹如幼小的虫蜕变为美丽的蝴蝶一般,彰显舒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匠心。
二.浪漫主义文学视角的舒曼钢琴曲《蝴蝶》演奏分析
(一)钢琴曲《蝴蝶》的音乐结构
舒曼钢琴曲《蝴蝶》由序奏和十二首小品组成,整部音乐作品犹如一部小说、一场戏剧,极其清晰地展示出整首乐曲的创作思路,充分体现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其音乐结构主要包括有:
1、《蝴蝶》之序奏
乐曲的引子部分采用一个4小节的乐句,并回应两个小节的低八度,通过大小调的交织寓意了明暗不同色彩,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感觉”。
2、第一首《假面舞会》
运用D大调的稳重节奏和流动的旋律,演奏出一种温柔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氛,让人对舞会的热闹场面产生丰富的联想。
3、第二首《瓦尔特》
前四小节采用跌宕起伏的分解和弦象征蝴蝶的飞翔,在降E大调四个八度的宽广音域内彰显青春的活力。后八小节采用双手交叉的降A大调模拟蝴蝶拍打翅膀的节奏,让人感觉到瓦尔特内心的情绪变化和起伏。
4、第三首《乌尔特》
调性采用柔和的升f小调与明朗的A大调的交替,采用稳重的三拍节奏和级进式的旋律,勾勒出乌尔特的文雅形象和“诗人”气质,
5、第四首《假面舞会》
调性采用f自然小调和E大调交替的方式,利用单三部曲式表达一种轻快、活泼的情绪,让人联想到假面舞会上翩然起舞的身影,产生一种轻盈、闪烁的感觉。
6、第五首《维娜》
带着面具的女主人公维娜首次登场,音乐舞曲优美典雅并富含感伤意味,流露出女主人公维娜时而情意绵绵时而悲哀绝望的情绪,并通过极具爆发力的和弦传递出女主人公维娜热恋中的激动心理。乐曲采用三声部旋律,中低音声部极具动感和韵律,sf突强的和弦与随即转变的弱奏富于戏剧化,结束部分则采用八度音程构造出轻盈灵动的旋律。
7、第六首《乌尔特之舞》
这部分调性色彩变化繁复,先采用d小调,继而转到A大调,再进入到F大调,最后回归到主旋律d小调,在高音声部和中音声部交替呼应下直至终止。
8、第七首《交换假面》
采用单二部曲式,其中:A乐段是悠扬圆滑略带忧郁的f小调,传递出一种质朴的美感。B乐段转为降A大调,带给人们一种明丽的色彩。
9、第八首《招供》
这首舞曲采用变化快速的跳音、连音产生强弱移位和速度、调性的改变,表达了少女维娜对爱情的抉择和态度,也体现出音乐创作者的内心细腻情感。
10、第九首《愤怒》
这部分采用四三拍的节奏,曲式为单二部结构,在起伏不定的旋律、丰富多变的节奏下,让人充分联想到女主人公维娜的娇嗔情态。
11、第十首《卸妆》
第一部分以C大调弱起八度和弦为引子,继而进入四三拍,形成强烈的反差。第二部分采用弱起抒情的G大调,最后则以四小节ff力度的和弦作为戏剧性的转折,以C大调结尾。
12、第十一首《匆忙》
这首波兰舞曲有三小节的引子,由d小调为引,转至D大调,产生对比强烈的调性和色彩改变。在A、B、C段的不同小節采用e小调的调性,乐曲舞蹈由轻快转向热烈,继而又由热烈转为缓慢的节奏。之后将调性转至F大调,最后回到终场的D大调。
13、第十二首《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
采用复二部曲式,和声部分规整严谨,由八小节四三拍转为四二拍再至四三拍,最后回归到第一首《假面舞会》的主题旋律。
(二)钢琴曲《蝴蝶》的艺术特色
1、戏剧性
舒曼钢琴曲《蝴蝶》借助于不同的音乐素材表达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整部作品中的瓦尔特和乌尔特兄弟性格迥异,在由低到高的琶音引子之后快速下行,演奏出一连串的双音。在第三首《乌尔特》之中,低音区持续的八度旋律充满了力量感,给人以明亮高亢的韵律感;继而进入到卡农式音乐结构,形成复调形式的对位结构,产生一种和谐华丽的旋律感。第四首《假面》采用低音伴奏织体和高音旋律彰显其轻快优雅的韵律,描绘出少女维娜的婀娜舞姿。
同时,舒曼钢琴曲《蝴蝶》还通过多声部的旋律结构体现其戏剧性,利用巴赫复调音乐的对位法突显音乐的立体感,让人们体会戏剧性转折和复杂冲突的剧情。第四首《维娜》中出现了由中音到高音的四声部,舒曼采用复调作曲手法体现出音乐的丰富层次感,并揉合了浪漫主义风格和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方式。
在音乐风格的冲突上也体现出舒曼钢琴曲《蝴蝶》的戏剧性。在第二首《瓦尔特》中,采用跳动的小连线和优美的大连线组合体现轻灵优雅的情绪。在第四首《假面》之中,初始用f小调表达明亮的音乐色彩,用弱起的八度音程表达柔和轻快的旋律,再从八度转变为轻快的八分音符小连线,体现出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性。在第十一首《匆忙》之中,由急板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转变为倚音的八分音符组合,表现出由“动”转“静”的力度变化特征。
2、浪漫性
舒曼钢琴曲《蝴蝶》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的情感表达,讲究戏剧性的冲突和情感的自由抒发,主张通过音乐的语汇再现音乐场景。在第七首《交换假面》之中,就以中声部作为上声部的铺垫,流露出忧伤细腻、哀婉惆怅的情感,并将尾音结束在V级音上,渲染瓦尔特和乌尔特兄弟内心忧虑的心理。在第11首《匆忙》之中,采用较多的倚音和跳音,体现出追赶、紧迫、仓促的音乐情绪,使音乐风格极具跳跃感和力度。
同时,舒曼的钢琴曲《蝴蝶》还流淌着一种自由流动的音乐节奏,在部分乐段中进行了适当的音乐处理,增添了极具抒情意味的艺术效果,表现出自由疏放的音乐风格和情绪。在第一首《化妆舞会》之中,八度音程组成的连续长乐句就进行了适当的音乐处理,演奏时尽量连接并使之有一种“抻拉”感,让人感觉到犹如流水倾泄的音乐意味;并通过减慢渐弱的变化方式,演奏出优雅自如的艺术效果。
(三)钢琴曲《蝴蝶》的弹奏技术
1、八度的奏法
在第一首《假面舞会》之中就采用了八度的奏法,通过4、5指的交替保持旋律的连贯性。在第三首《乌尔特》中采用断奏的八度,注重每小节的重拍,演奏出辉煌的气势和力量感。
2、和弦的奏法
在第八首《招供》之中采用和弦的奏法,使跳音更具有弹性,保持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演奏出来的声音更加饱满圆润,更加具有气势。
3、装饰音的奏法
钢琴曲《蝴蝶》中采用了倚音和波音两种装饰音,在不同音乐片段中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在第五首《维娜》之中就采用小行板的速度,弹奏出犹如竖琴一般的波音,体现出抒情柔美的音乐风格,让人联想到女主人公维娜的美丽温婉的形象。在第六首《瓦尔特之舞》中采用了波音,要在弹奏中做到轻快均匀,注重对旋律音的把握和体会,犹如英俊潇洒的男士在优雅灵敏的起舞一般。
综上所述,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渗透下,舒曼的钢琴曲《蝴蝶》实现了文学与音乐的融合,他用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语汇表达文学作品的戏剧内容,象征着作曲家舒曼的乐思犹如刚从蛹中化出的蝴蝶,在结构和音乐表達上展示出戏剧性和浪漫性的特征,具有丰富的音乐层次和冲突的旋律风格。在这首钢琴曲之中还融入了波兰舞曲的风格,充分彰显音乐的律动感和力度,散发出流动、抒情、自由、疏放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出刚柔并济的旋律风格。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