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4368
庄玉

   内容摘要:批判性意识是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来的,他说提出的“意识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唤醒被压迫者的意识。弗莱雷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放在首位,希望通过“提问”与“对话”方式来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最终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教育 “对话”

   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弗莱雷从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论述其核心思想[1],提出了解放教育、提问式教育、批判性意识、对话行动理论等教育思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自古以来无数国内外教育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每一个教育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弗莱雷指出:“产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2]因此,真正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而这种对话又不只是单纯的谈话和交流,必须找到对话本身的精髓所在,即反思与行动。故在弗莱雷看来,只有通过对话的方式唤醒被压迫者的批判性意识和主体意识才是真正的教育,最终获得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一.“意识化”与批判性意识

   弗莱雷提到的“意识化”主要是指通过教育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意识,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在改造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化”是解放教育的第一阶段。弗莱雷认为:“第一阶段的教育学必须解决被压迫者的意识和压迫者的意识问题,男男女女的压迫者和男男女女的被压迫者的问题。”[3]这也表明了教师和学生的意识的重要性,他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在人类历史进程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意识化”就是教师通过提问式和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将学生从“静默文化”中唤醒,促使学生形成反思和批判性意识,最终成为一个“自由人”。费莱雷认为,与动物不同,人是具有自我意识,动物缺乏自我意识,人能通过意识把自己从对象世界和所进行的活动中分离开来。而人的主体意识有三个层次:一是神秘意识、二是幼稚意识、三是批判意识,批判性意识是人最高层次的主体意识[4]。有批判性意识的人对问题理解深刻,有自信心、责任感强,接受能力强。如果说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在弗莱雷看来,批判性实践则是最根本的动力。培养人的批判性意识是教育的目的,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主动积极的改造世界,最终走向自由和解放。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提问式”教育与“对话”

   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批判性思维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当今社会,灌输式教育也依然存在,学生也是所谓的“被压迫者”,特别是在我国大多数农村教育中,教师讲学听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还屡见不鲜,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何以谈论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弗莱雷认为,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对待知识,应该实行“提问式”和“对话式”教育,摈弃“灌输式”教育,以唤醒人们对变化世界的批判性意识。弗莱雷提出“提问式”教育和对话行动理论,且将他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巴西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进行扫盲教育,并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要让被压迫者产生批判性意识,进行反思活动与实践,实现自身的解放,实现这一超越的前提是运用提问式与对话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

   (一)“提问式”教育

   弗莱雷大力抨击“储蓄式”教育,认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一味的把学生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个体,然后将知识强行灌进他们的脑中,并且还以为他们给学生灌输的知识是给学生的一种恩赐。故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完全无知的,就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认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越多就越是好学生,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却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产生改造世界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从而变成了教师压迫学生的工具而不是追求自由的手段。所以弗莱雷认为必须摈弃这种教育方式,进行提问式教育,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是首要问题,只有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提问式教育作为自由实践的功能才可能实现。在提问式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极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主体,学生不再是客体,教师不是“压迫者”,学生不是“被压迫者”,他们之间是双主体的关系。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的关系,他們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在这种双主体的关系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创造的引导者,他们一起共同成长进步,即“教学相长”。在弗莱雷看来,“提问式”教育要求学生为他们自己的解放而努力,也就是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意识,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确确实实的批判性思维者。

   (二)“对话”

   弗莱雷所指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切有效的交流。人类获得解放的途径是进行“对话”,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主动创造性行为,真正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当然,弗莱雷所说的“对话”不是一般的谈话与交流,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是真正的“对话”,而只有真正的“对话”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进而产生批判性思维。真正的“对话”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爱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先决条件,如若缺乏对学生的爱,就不存在“对话”,这种对话也是无效对话。因此,在真正的教育中,教师应该爱学生,学生也应该爱教师,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对话”才是有效的,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倾注爱,那么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就不可能实现。其次,应有谦虚的态度,弗莱雷认为只有对话双方具有谦虚的态度,“对话”才能进行下去,若没有谦逊的态度,对话则会破裂无法进行。在真实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关注学生的无知而未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何以能产生对话?因此,教师应有谦逊的态度,不能将学生当作一无所知的人,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并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除此之外,学生也应该有谦虚的态度,虚心学习。再次,对人要有信任,有效的“对话”需要对人类深信不疑,但这种信任不是幼稚的,而应具有批判性。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创造力和发展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建立“对话”关系的先决条件。还有,对话应建立在希望的基础上,对话在毫无希望的环境中也是无法进行的,没有希望的对话是毫无意义的。最后,对话双方要有批判性思维,弗莱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对现实的不断改造,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因此,真正的教育,需要满足以上这些条件,才能平等有效的对话。

   弗莱雷这里所谈的“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可以理解为面对面交流。这种“对话”是一门艺术,如何使“对话”富有成效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而要使对话真正有效,教师的提问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要促使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思维的启发者,而提问实际上是批判性的分析现实问题[5]。为此,弗莱雷认为,要想进行有效提问应做到:首先,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其次,要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除了会主动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且会对答案提出或产生质疑。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以现实生活为起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话,教师不在被视为知识的传输者,而转化为在提问的方式中与学生进行批判性对话的伙伴与实施潜在引导的智者,并从中获得教益,促进师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从本质上来说,对话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在与学生的不断对话中主体间的批判性意识得到解放,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独立性,发现自身之外的世界,产生关于世界的新认识。

   弗莱雷关注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关注“被压迫的学生”,提出在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在批判思维的对话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教师与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有意识的去改造世界,最终实现人的解放[6]。批判性思维的“对话”对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霞,朱成科.论解放教育学的逻辑——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再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7,(03):116-119+124.

   [2](巴西)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徐辉审校.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巴西)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徐辉审校.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張琨.教育即解放[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江丽,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教学改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3):45-49.

   [6]张文静,李亚莉.论弗莱雷的批判性思维[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3):4-6.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