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雪糕刺客”是新兴的网络流行语,“雪糕刺客”风靡网络后,陆续出现了“榴莲刺客”“水果刺客”“机票刺客”等一系列“刺客”,形成了“X刺客”的组合结构。受隐喻认知机制的影响和交际表达创新的需要,“刺客”一词语义特征发生变化,新增了[+隐秘][+出人预料]的语义特征,“X刺客”不再指刺客这一个体的性状或某方面的特征,并因主观预期与客观实际不符,该结构还具有正面、负面评价功能。
关键词:“X刺客” 语义演变 评价功能 生成机制
“刺客”最早出现在《史记·刺客列传》中,用来指参加刺杀活动的人,其前常有定语修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X刺客”逐渐构式化,具有了新的用法与功能。由于网络新词“X刺客”出现时间较晚,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及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暂未收录,所以该篇论文语料主要来源于人民网、知乎、新浪微博、豆瓣等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为了探究“X刺客”在词义、语用等方面的变化,该篇论文主要聚焦两个方面:首先,对“X刺客”结构作精细化描写;其次,分析“X刺客”结构产生的原因。
一.“刺客”的语义演变
刺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活跃程度与政治局面、社会环境等有很大关系。“刺客”一词,《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基本相同:“怀挟兵器进行暗杀的人。”虽然《春秋》等书中已有对刺客事迹的描写,但“刺客”最早见于《史记》[1]。司马迁专门为刺客这一群体作了列传,《史记·刺客列传》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5位刺客的事迹,可见,刺客在当时已大量出现,但这时候的刺客尚未职业化,执行行刺任务的人往往还有其他职业。春秋时期的刺客大多是没落贵族或国君大臣的部下,战国时的刺客主要是权贵豢养的剑客,平时负责保护主人安全,到了两汉时期,出现了以刺杀活动为生的人,刺客已经职业化,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不同于春秋战国时的知恩图报、舍生取义,两汉及之后的刺客行刺更多是为了金钱利益。
在古代,“刺客”一词主要出现在史书、小说、笔记等文体中,在现代,受人雇佣杀害他人的人一般用“杀手”表示而不用“刺客”,“刺客”只见于文学、影视作品,口语中几乎不再使用该词。但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刺客”一词的句法功能大致相同,该词往往单独出现充當句法成分,“刺客”前还可以存在其他修饰语。如:
(1)匹马单刀径向西,高山烟锁雾云迷,半途刺客须防备,莫教群奸逞意为。(《狄青演义》第二十九回)
(2)且愚人系汉之心未专,而思晋之怀犹盛,刘琨去此咫尺之间,狂狷刺客息顷而至。(《晋书》卷一百二)
(3)说这话时,她已经坐了起来,抽着另一支大麻烟。此时她眉梢眼尾都是笑意,就和那被砍头的女刺客相似。(王小波《青铜时代》)
(4)彭所营地名彭亡,闻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蜀刺客诈为亡奴降,夜刺杀彭。(《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5)且说两个刺客见包公,站而不跪。(《续小五义》第十回)
“刺客”前的修饰语既可以用来表示刺客所处的空间和时间(朝代),如“半途刺客”“晋刺客”等;也可以表示刺客的数目、外形及性格特征,如“两个刺客”“黑衣刺客”“狂娟刺客”等。从古至今,这些“定语+刺客”结构中“刺客”的词义、语用并未发生变化,一直沿用本义指从事刺杀活动的人。近日,“雪糕刺客”一词风靡网络,指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雪糕,在结账时用它们出人预料的价格“刺”消费者一下。随后“刺客”一词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陆续有“水果刺客”“机票刺客”“衬衣刺客”“期房刺客”等,产生出新的组合形式“X刺客”,“刺客”一词所指范围也不断扩大,新增了[+隐秘][+出人预料]的语义特征,并根据不同语境产生了正面、负面的评价功能。
二.“X刺客”结构解析
(一)“X刺客”的内部结构及语义变化
“X刺客”由变项“X”与常项“刺客”组成。在音节上,“X”多为双音节词,如“零食刺客”“辣椒刺客”,也有“X”为三音节词及以上的情况出现,如“三明治刺客”“强对流刺客”“周末票房刺客”;在词性上,“X”一般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见面会刺客”“高跷刺客”,有时还会有“X”为形容词或述谓性结构的语料,如“拍照刺客”。不论“X”词性如何,与“刺客”结合后形成的结构都属于名词性偏正短语,只具有名词性词语的语法功能,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
网络流行语“X刺客”还具有新的语义特征,如:
(6)口罩刺客,友客10个口罩15元,淘宝30个n95口罩14.8元。(知乎)
(7)你可以不相信内娱高跷刺客的官方身高,但白鹿的妈生脸你可以永远相信,大美女,灵动可人~(新浪微博)
(8)拒绝购买一串看上去标价25.9实际39.9的晴王刺客。(豆瓣)
(9)躲过了剧毒物,没躲过背刺我的通风橱,实验室刺客上大分。(哔哩哔哩)
新兴的“X刺客”词义泛化,从专指商品价格,扩大为指人和物,该篇文章根据“X刺客”的所指对象,将其分为三类:
甲类“X刺客”指商品价格,如“雪糕刺客”“口罩刺客”“榴莲刺客”“话梅刺客”等。有的商品没有明码标价,在结账时购买者才发现该商品的价格超出预期或认为其价格与价值不符。其中“机票刺客”意思是机票票价不高,但购票时发现加上机建燃油费后价格不菲,有的机建燃油费甚至超过机票本身的价格。
乙类“刺客”不再指商品价格,指的是具体事物,且该事物通常是某一突发事件发生的诱因。如“地砖刺客”“滑板刺客”“花椒刺客”“实验室刺客”等,其中“地砖刺客”指没注意或不小心踩到之后溅自己一腿泥水的松动的砖,松动的地砖正是自己被溅一腿泥水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滑板刺客”指卡住滑板轮子使人摔倒的小石子。
丙类“X 刺客”虽然指人,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刺客”了,其所指不再是一门职业,凡是在某一方面超出言者主观预期或颠覆言者原有印象的人都可以称作“刺客”,如“舞台刺客”“生图刺客”“蜜嗓刺客”等。其中“舞台刺客”指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现好,超出预期;“高跷刺客”指在拍电视剧或上综艺时穿厚底靴增高的一些演员,被发现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真实身高与官方身高不符。
“X刺客”的语义焦点经历了商品价格→人→物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X刺客”为网络用语,在使用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则限制,且王寅(2011)认为汉语为求得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有较大容忍“逻辑偏差”的能力[2],这就使得“X刺客”有同形异义的情况出现。“X”在与“刺客”的整合过程中根据不同语境调变了有关的语义成分,“X”不单单是刺客的属性或限制性特征,“X刺客”也就表现出了多种意义。像“榴莲刺客”,既可以指价格还可以指看上去很大但没有多少果肉的榴莲,如:
(10)真榴莲刺客,看上去个头这么大,剥出来就这么一点点。(新浪微博)
(二)“X刺客”的评价功能
“X刺客”在专指从事刺杀活动的人时,还没有明显的褒赞义或贬低义,但逐渐定型化之后的“X刺客”则属于强主观性的情感表达,具有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功能。指人的“X刺客”大多具有褒赞性情感色彩,如“舞台刺客”“世排刺客”,有时也具有贬义色彩,如“高跷刺客”。指物跟指商品价格的“X刺客”则多具有贬义性情感色彩,如“雪糕刺客”“地砖刺客”,前者是说话人用较为委婉的表达方式对商家不明码标价或商品定价过高这类行为的控诉,后者则是当事人对自己遭遇的调侃。
“X刺客”褒贬性评价功能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主观预期与客观实际不符,进而使该构式成为了一种反预期表达手段。万光荣、余承法(2016)借助经典信息量公式,从宏观角度将反预期程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3]。当反预期值在{0,1}这个区间时,反预期程度居中,这时会有两种情况出现:预期大于事实或预期小于事实,客观实际低于主观预期,言者心理落差大,就会产生负面评价;反之,如果客观实际高于主观预期,言者因惊喜等情感因素产生正面评价。当反预期值在区间{-1,0}范围内时,反预期程度高,其中的一种情况是主观上并未预期的事情突然发生,如果发生的事具有消极影响就会产生负面评价。
三.“X刺客”的形成机制
(一)隐喻认知机制的影响
王寅(2019)将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ECL)”,认为语言是人们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下形成的,只有通过人的认知,语言才能和现实发生关系,“现实—认知—语言”是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則[4]。隐喻作为一种想象、联想的认知机制,也具有体认性。《说文解字?刀部》《说文解字·宀部》对“刺”“客”两字的解释分别为:“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5]“客,寄也。”[5]《说文》对这两个字的解释突出了刺客行事直接、被人豢养的特点,但没有表现出刺客行刺行为的隐秘性和突袭性。刺杀活动也为暗杀活动,行刺时刺客身份、行踪不能暴露,具有隐秘性;此外,行刺时要趁人不备,具有突袭性。“X刺客”不管是指人、指物还是指价格,在人与其接触或事情发生之前都具有隐秘性,但他们一出现或事情一发生,就与主观预期相悖,具有突袭性。人们通过联想,用“刺客”一词来指称这些预料之外的人和物,即把刺客行为作为始源域,将其隐秘性、突袭性的特征投射到其他目标域上,使“刺客”具有[+隐秘][+出人预料]的语义特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X刺客”。
(二)交际表达创新的需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换句话说,语言因交际而生,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变化。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和新媒体时代的繁荣,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当代人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强、对新事物极其敏感,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人际交流的趣味性不断增强,语言表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6]。“X刺客”就是在这样的语言使用环境中产生的,不仅在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在书面语中也有出现。人民网、央视新闻网等有多条新闻涉及“X刺客”,如:
(11)共享充电宝怎么成了“价格刺客”?(人民网2022年9月4日)
(12)一支中性笔售价55元,新学期你被“文具刺客”刺到了吗?(央视新闻网2022年8月28日)
(13)雪糕刺客算什么,看茶叶刺客,分分钟掏空你的钱包。(凤凰网2022年7月27日)
“X刺客”有的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有的出现在正文里,有的在标题、正文中都存在,新闻标题起着阅读向导的作用,如果没有新意,就难以引起读者关注,在新闻正文中使用网络新词,也增添了阅读趣味。同理,一些品牌为了吸引顾客驻足,在广告宣传语中也倾向于使用新出现的语言结构,如:
(14)抵御秋冬“干燥刺客”,双手必须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曼秀雷敦中国官方微博)
(15)最近,你是否也遭遇了“降温刺客”?(AHC中国微博)
(三)最大理据性原则的制约
Goldberg(1995)在论述构式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最大理据性原则”,即当两个构式在句法上有联系时,那么它们在语义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它们之间就具有理据性,而且理据性是最大化的[7],“X刺客”与“X侠”作为两个象征单位的组合配对体,也是构式,“刺客”与“侠”的关系从古至今都很密切。关于“侠”的起源问题,学界观点各异,汪聚应(2009)从历史文化变迁的角度,认为“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8],自先秦以来,“侠”不断分化发展成为群体性概念,包括刺客、勇士、私剑、游侠,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代表,最后还形成了道义的侠义观,后来还出现了“X侠”,如“键盘侠”“背锅侠”“麦乐鸡侠”等,目前学界关于“X侠”的研究成果颇多,杨煜婷、刘宇(2021)详述了“X侠”构式的演化与认知机制[9],王艳梅(2019)分析了“侠”的组配规则与语义演变,进而探究了“X侠”的构词方式及演变原因[10]。两汉之后,“刺客”的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刺客身上的“义”渐渐消失,体现出明显的“金钱利益”特征,“刺客”一词逐渐贬义化,与“侠”对立。“刺客”与“侠”所形成的“X刺客”与“X侠”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组合结构的成分特征上看,“刺客”与“侠”都是结构中的常项,“X”为变项,主要作用是突出描述对象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从结构的句法功能上看,他们都是名词性结构,可充当主语和宾语;从结构的语用环境上看,他们都是主观性的情态表达,代表了言者对某人或某物的看法。由此可见,“X侠”“X刺客”之间具有理据性,口语中也常有“X刺客”和“X侠”对举并列的情况出现,如:
(16)雪糕刺客我不敢拿,因為没有价格侠。(新浪微博)
(17)糟糕!没遇到麦乐鸡侠先遇到麦乐鸡刺客了!(新浪微博)
在隐喻认知机制、交际表达创新和最大理据性原则的影响下,网络新词“X刺客”出现,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产生了新的语义特征,并且作为说话人的主观情态表达,还具有正面、负面评价功能。“X刺客”中的“刺客”一词位于组合结构尾端,脱离变项“X”就不具有新的语义、语用特征,那么“刺客”有没有发展成为类词缀的可能呢?类词缀是介于词根与词缀之间的特殊语言成分,李茜(2022)认为由于主观性、所处时代等的不同,在对类词缀的界定上,各家判定标准存在差异,但就类词缀的性质特点,学者们已达成共识:类词缀在语义上虚化,具有定位性、粘着性[11],虽然构式“X刺客”中的“刺客”位置固定、词义泛化,但是其所指尚未虚化,就目前来看还不属于类词缀。
参考文献
[1]王涛.论秦汉刺客与刺客文学[D].西南大学,2010,(8):5.
[2]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307.
[3]万光荣,余承法.反预期程度的量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2):148-152.
[4]王寅.体认语言学发凡[J].中国外语,2019,(6):18-25.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87,146.
[6]龚仪.以年度热词为例探究网络语言对汉语文化的影响[J].汉字文化,2022,(12):30-31.
[7]Adel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United Kingdo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68.
[8]汪聚应.中国“侠”起源问题的再考索[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42-48.
[9]杨煜婷、刘宇.“X侠”构式的演化与认知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12-120.
[10]王艳梅.“键盘侠”是不是“侠”?——探析“侠”字的演变[J].北方文学,2019,(14):245-246.
[11]李茜.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述评[J].今古文创,2022,(02):119-1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