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复习课是为了应对高考人才选拔需求,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对高中所学知识的复盘、深化、突破过程,高中通常会有三轮复习,一轮回归课本,重梳理、重在建构知识体系、二轮复习抓专题、重整合,旨在迁移和运用中落实知识、三轮复习重练习,在实战演练中查漏补缺。然而复习课却容易出现教师授课“讲练评”为主,學生参与度不高,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结构零散、知识转化力弱、知识创造力差等学习浅表化问题,文章从深度学习视角出发,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基准、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提出高考复习课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即利用思维导图这种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以其系统、结构、可视化等工具性介入课前、课中、课后以构建有系统、重联结、重落实的课堂,以其联想、整合、分析的思维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形象、逻辑、批判思维能力,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在师生共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结构化,在思维的发散中把握知识的体系,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思维导图既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工具也是一种深度思维方式,妥善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让复习课摆脱浅表化、碎片化从而走向系统化、深度化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 思维导图 语文复习课
随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一系列举措,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高考考查体系的确立指出了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未来的人才不是循规蹈矩、死记硬背的人而是积极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不同情境的人才①,这是未来人才发展方向的具体化体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笔者在长达半年的高中实习中独立带班,这半年学生正值紧张的高考复习期间,高考复习是学生为高考打基础,搭建知识体系,建构答题策略,发展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笔者在实习中发现学生在复习课模式基本是技巧讲解、做题、批改卷子、讲评、再做题、再评讲,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结构零散、知识转化力不强、知识创造力弱等浅表化学习问题,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也侧重知识的讲解和落实而缺乏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可见新课程改革以来,理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实践层面形式化、浅层化现象依然普遍。如何衔接高考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之间的鸿沟?如何建构核心素养取向的教学实践路径?语文复习课不应当仅仅停留于知识的传授阶段,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让他们走向深度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作为学习工具的思维导图
(一)备课:在教师主导下将复习计划可视化、厘清复习脉络,合理安排复习计划
复习是学生结束新课学习进入回顾整合阶段的一个重要的阶段,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对于高中知识都已经有所了解,这一阶段的学习通常会呈现时间紧、进度快的特征,因此在集体备课中就要求教师要有整体意识和单元意识,需要将整个复习阶段化、体系化,要在进入复习前就和学生约定好复习的进度注意事项,拿一轮复习举例,可以以高考考纲作为指向,分四个大模块——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其中现代文阅读又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又可以细分为小说和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可以再次细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古代名句名篇默写,写作则分为记叙和议论两大板块。依照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的图解工具,具有结构性、能图文并茂地展现层次关系,并且有效突出重点,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性将整个高考一轮复习会涉及到的板块和知识要点都细化成可视性图表,并依照其层次性鲜明展示各个板块层级关系,从而合理安排复习计划,而这几个板块分别对应思维导图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做到拉开知识网络做到一网打尽,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各板块的占比合理安排课时,科学备课,从而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二)课中:在师生共绘中生成知识体系,构建答题策略,推进复习计划
传统的复习课堂是基于知识讲解、做题、评讲的模式,基于知识内化运用反馈的模式,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一个人讲,写板书,学生记笔记,学生再练习,这样的流程是侧重结果的。脑科学理论研究认为人的脑神经是由一个个树状自然纹理结构组成的,思维导图则基于此种理论,它能够模拟思维产生的过程,因此它与一般的可视化图表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更加注重绘图的过程,更具有生成性,在课堂上知识讲解部分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核心主题带领学生边思考边绘制,绘制的过程中也是提炼信息的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思维导图是又是人类大脑的发散性思维及其自然表达②,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人大脑中心理内容组合的结果,是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其关系的抽象,是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此外图式能建构其内在联系,实现完形的目的;在思维的发散性中生成的思维导图即图式的外显形式,它一方面能够将知识进行结构化、另一方面这个“自然表达”的结果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相同范畴的事例并且顺利的解决同类的问题。如在进入复习的古代诗歌阅读时,应当有文体意识,在扎进题海前可以带领学生短暂梳理发展历程,让他们了解文体的本质,从而让学生更好读懂文章;在训练时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作为阅读支架辅助学生阅读,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分析文章结构;最后则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学生共同构建答题策略,游出题海,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说板块,通过分析近些年来的高考试题会发现具体实施途径则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题材特征和具体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形象特点,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考查角度可以将其归类为情节、人物、环境、艺术手法四个大板块,并且根于总结规律构建各自的思维导图。
由于思维导图是集中围绕同一个核心词展开的,因此思维的发散始终有聚焦点,还能与前期的备课相串联,这种用思维导图贯穿知识体系构建、辅助阅读思路、构建答题策略的复习方式对于传统的以练带讲,甚至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是一种有力的变革。
(三)课后:在学生反馈中检测学习成果,以图强记,巩固落实
复习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落实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也需要学生课下用功,思维导图建立在学习和记忆的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得的过程,短时记忆需要经过编码变成长时记忆,而思维导图一般需要经过中心概念词和更次级的概念词的层层提取才能呈现出“导图”效果,绘制的过程同样也是信息提取和编码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加涅所谓的习得阶段,可以通过师生共绘来给予学生学习指导。而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反复复述强化后才能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储存阶段,思维导图的层次性能让学生将短时记忆进行有序的编码,以图表形式呈现出来的特性也利于后期复述阶段信息提取,在紧张的复习中图像记忆是比反复的背诵更为高效的记忆方法,反复的背诵是机械记忆,图像记忆则是将文字通过联想处理为图像,其核心是联想、图像和场所。在思维导图的呈现中,除了作为关键词的文字还有线条的联结以及色彩的区分,文字是提取的编码的过程,这种绘制和提取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而线条将编码进行联结让知识有一定的逻辑性,不同的色彩和插图则可以提升记忆的效率。哈佛色彩心理学家罗伊鲁夫曼曾经做了小实验:他找出了十几种颜色作为底色,请多位智力相近、年龄相同的学生来记忆。结果发现色彩明度和浓度更高的颜色记忆效果更好,因为更容易刺激大脑,而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常常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图像,颜色的区分和图像的大小变换能增加层次性,在视觉和语言皮层技能之间建立刺激性的平衡,从而提高视觉感触力。
二.作为思维方式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以图表形式呈现的思维过程,虽然以知识图表的形式呈现,但是更注重其中思维的过程性,在高中的一轮复习中不能只顾知識的获取,更加应该注者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其中包含“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思维,这又反过来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因此复习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还应当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在联想探究中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即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存储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且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来创造和描述形象的思维形式。在语文核心素养中也提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理解与感受,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形象思维通常作为逻辑思维的对立面出现,脑科学领域认为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其中左半球负责逻辑运算等相关能力,右半球负责记忆和想象等相关能力,那么逻辑思维更多使用到人的左脑,形象思维更多用到右脑,而思维导图利用图文并茂的技术,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然后用图画和色彩弯曲的线条勾勒出文中的层级关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启动人的全脑,能开发左右大脑的潜能。
形象思维在复习中较多运用到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说和散文板块和诗歌的阅读中,这些文学类文本将一般都有象征性的形象,此时此时需要学生将表象升华为含有一定意义的意象,领会形象表层下蕴含的深层含义;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文本,阅读小说某种程度上能延长我们的生命,小说阅读的价值在于他用虚构创造出虚拟的世界,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感受别样的人生。③散文则重在真实,需要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④小说阅读通过探究这个虚拟世界的人物、环境、事件来映射现实获得某种启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旨。利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快速厘清故事人物情节,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旨,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能驱动学生思考,而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故事的阶段。在散文阅读中则可以让学生围绕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征找到作者行文核心词,用核心词串联整篇文章,做到与作者经验的链接。在杜威看来,“思维不是一种‘官能,而是各种材料和活动的一种组织”,在提取核心词的时候能锻炼学生将直观感受以文字性的内容表达出来,在绘图中展开联想进行探究来贴近作者的行文思路,因此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二)在整合归纳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一词源自于古典希腊语“logos”,为“词语”或“言语”之义,后来引申为推理或思维。狭义来说,逻辑学主要研究的则是抽象思维,在课标中提出“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以及文学现象,并且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这中间逻辑思维的两层含义一方面能够发现事物的逻辑,另一方面要用合乎逻辑的方式将其表述出来,杜威认为“思维不采用逻辑的形式,但思维的结果用逻辑形式来表述”⑤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人大脑中心理内容组合的结果,是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其关系的抽象,是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此外图式能建构其内在联系,实现完形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是进行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直接现实,在复习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板块,这一部分大多以议论文为主,有较强的因果逻辑,学生需要在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整合并发现其中新的关联,在纷繁复杂的文本中厘清思绪并不容易,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构建阅读支架,提炼关键词就是筛选有效信息的过程,关键词进行联结就是整合的过程,最后呈现出来的思维导图就是用逻辑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在这样的绘图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得到有效训练。
(三)在分析判断中提升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批判性思维是是培养领军人物的必要手段,没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批判性思维并非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形态,一种严密的估计思维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一种逻辑自洽指向创造的思维品格。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而创新的要义则在于“不破不立”,“立”的前提在于在充分搜集信息,分析评估推理最后做出合理判断,在复习课当中也应当有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相比起其他外显的能力,思维是隐蔽的内化的,而思维导图能够让思维的过程外显,将分析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其可视化特征进行视觉表征,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图式,并进行知识表达,并从多个角度分析、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阅读动机和思辨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呈现出的可视化思维方式也便于思维检查和后续的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就某一主题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由于思维发展的过程具有多向性、综合性和跳跃性,因此大家的思维导图也都不大一样,教师据此展开师生互评有利于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总之思维导图能辅助大脑外在思考,并反过来训练大脑思维,既是一种有力的课堂支架,也是一种深度思维方式,在复习课堂上妥善运用能加深知识理解,推动知识转化,促进能力提升,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注 释
①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7.
②(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北京化工出版社,2015(1):4.
③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14.
④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08.
⑤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26.
基金: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工作站立项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5032021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