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围绕《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两篇游记散文,分别阐述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表达艺术。从文学作品中的“动”与“静”、表达艺术对比、表达妙处三方面,对两篇散文展开分析,了解到动态与静态的表达艺术形式的效果,也感受到《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中“动”“静”描写表达的美感。
关键词:《威尼斯的小艇》 《牧场之国》 表达艺术 动静结合
赏析《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两部作品,分别是马克·吐温、卡雷尔·恰佩克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非常著名的外国游记散文,主题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中还可以体会到静态与动态两种艺术表达描写效果。对这两篇散文作品进行分析,分别立足于“动”“静”两个方面进行表达对比,体会两篇作品在选择视角、聚焦对象、表达艺术多个方面特征,真正感受静态与动态的描写艺术技巧以及在散文中的魅力。
一.文学作品中的“动”与“静”
综合对比《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这两篇游记散文,这一作品比较常见的方式是移步换景,景物也可作为游程注释,使得游记更具有大众化。《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两篇游记散文规避了大众化的描写方法,均立足于独特视角,即看待事物或者问题,关键性的决定因素是作家本身在观察对象中投入的兴趣点[1]。
如果从“动”的视角分析,《威尼斯的小艇》的关注点集中于水城威尼斯,作家将威尼斯小艇当作特殊的观察点,通过移动过程中的小艇体会当地的风情与景色。根本原因是小艇本身在当地有比较独特的地位,是当地人出行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将小艇作为观察着手点也可以深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2]。此外,乘坐小艇会获得感受到的感觉也比较特殊,无论是坐在船舱中,还是“打开窗帘”所能看到的景色都非常的奇妙。小艇也是观察行程事物最佳的觀看平台,透过来来往往、不断穿梭的船只,感受到小艇在行进过程中的“惊心动魄”,内心感觉也非常的奇妙。此时文章中的观察视角和对象便呈现出高度吻合的特点,不仅可以在图片中感受静态的威尼斯,快速行进的小艇也可以展示出动态的威尼斯人生活。
如果从“静”的视角分析,《牧场之国》主要观察的对象为牧场,通过阅读便可了解到牧场中的牲畜是作者感兴趣的要点。手持望远镜进行观察,看到所有“静态”的动物,比如有黑白亮色花牛、成群的骏马、白色的绵羊和黑色的猪群等。一般从常规认定角度这些动物一直处于动态,但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这个环境中却可以“安闲地欣赏着”[3]。该篇文章中选择这种特殊视角,从另外的角度描述静态牧场,展示出平静环境下的独特风景与风貌。处理静态的动物之外,在《牧场之国》中“人”也处于静态,如作者用“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和“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等文字,描写了视觉观察到的静态,主要是从侧面展示作者自己仿佛是一位“隐身人”。
不管是两篇散文中的视角,还是“动”与“静”的表达对象,两者之间联系相对密切。如水城威尼斯如果从游客视角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威尼斯的小艇》中也是如此,记录了非常多游记内容。但是《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的两位作者只是聚焦一个“点”,即“动态”的威尼斯小艇和“静态”的牧场牲畜群,这是因为这两个独特视角和作者达成了共情。《威尼斯的小艇》中,马克·吐温注重描写移动状态下的小艇,并将其作为观察平台,全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表达,直观表达出了“动态”性与主观意味。《牧场之国》中卡雷尔·恰佩克却选择第三人称作为表达主体,全篇的描述更加客观,营造了静态的氛围。
二.“动”与“静”的表达艺术对比
《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两篇散文中,分别从“动”“静”两个角度描述,表达艺术上也可以进行强烈的对比。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中,作者着重描写了小艇不停地穿梭,更是采用“面”这种形式,将小艇行进中观看的景色一一展现,例如“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来往的船只”和“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这些景物作为单独的画面来回切换,也是全文“动态”表达艺术的一种直观体现。背景画面的快速切换属于间接表现方式,如果与背景空间相融合相对开阔,因此这种“快”在慢推慢拉镜头下便弱化了强烈的感觉。作者切换镜头,聚焦在驾驶着的小艇上,对船夫的驾驶技术评价为“特别好”,随之再分为三个句子,具体阐述“特别好”的具象表现,如在很多船的河面上依然可以“操纵自如”,透过文字可以动态感受到船夫“操纵自如”的娴熟技巧,例如作者使用“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和“不管怎么拥挤”,便可以非常直接的了解到船夫非常擅长在缝隙中穿梭,而且通过“挤”这个字还可以表现出船夫行船的力气[4]。水面上很多小艇的行进并非为静止状态,在“极窄”空隙中穿行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总结作者乘坐小艇时直观感受到的船夫精湛技巧。将小艇行进的“快”和作者切身感受相融合,均属于小艇动态描写,阅读时感觉到作者所体会到的快意,通过“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更加动态且真实的表现出威尼斯之美。
对比《牧场之国》采用的静态描写手法,作者关注点集中在牧场中的牲畜群。散文中主要描写对象为牧场上常年生活的牲畜群,在人们的理解中牲畜必然是在不断运动的状态,所以便会从主观上理解为该篇散文进行的是“动态”描写。但是深入阅读之后可以发现,散文中描写得牛群、马群、羊群等,并没有任何代表“动作”的语句,从作者给出的表述中可以感受到“静态”,如“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这句话中用“又”代表是汽笛声才打破了以往的平静,若是没有汽笛声将会一如既往的“寂静”。再如作者反复强调“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5]。”作者对这一段的描写与常规理解相同画面不同,例如《牧场之国》的描写中,牧场中的牲畜群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而且牛脖子上悬挂的铃铛也“也没有响声”,牧场中负责挤奶的人也是静态的,作者使用“默默无言”表达挤奶人、牲畜群之间的静态比较,也烘托了牧场上静态的氛围。当然在阅读与分析中对于静态描写的理解有一些争论,如部分人指出“狗不叫了”代表之前狗发出了叫声,也有人理解为是车船汽笛才导致狗形成了刺激反应,但总体而言“平静”是卡雷尔·恰佩克笔下描写牧场的最原生态面貌。牧场中本来应该是动态的牲畜群却被描写为静态,从作者视角感受到牲畜地走动,但是实际上描写的“走动”和牧场的环境相对比,仿佛置身于静态的环境下,此时作者观察到的牲畜群仿佛和牧场草地融为一体。卡雷尔·恰佩克理想中静谧境界和牧场相互融合,无论是牲畜群“安闲地欣赏”,还是作者此时心态,都是“静态”描写的体现,也通过这种“化实为虚”与“化动为静”的表达方式,展现出《牧场之国》静态之美。
三.“动”与“静”表达艺术的精妙之处
《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分别采用动态、静态两种描写艺术,根据上述分析了解到动静表达艺术对比在散文中的体现,还可以体会到动态描写、静态描写表达艺术的妙处。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中着重强调动态描写,但也不乏静态描写的内容。比如关于小艇外形的描写,作者使用“行动轻快灵活”,为后面小艇在水面上穿梭做了铺垫,而且也是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在散文最后关于“半夜”情景的描写中,描写重点是戏院散场,这是威尼斯这座城市从动到静变化的关键转折点,同样采用动态描写手法,构建了“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的画面,随之切换到“静态”的小艇,并且用“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表达,小艇“停泊在码头上”使得威尼斯“水面上渐渐沉寂”。此时作者营造了一种威尼斯自然环境静态美的画面,通过“沉寂”这一类字眼,阐述内心的感觉,这与白天威尼斯水面上穿梭的小艇形成對比,也通过自然环境静态美和威尼斯人生活动态美的对比,起到衬托、烘托的妙处,这也是《威尼斯的小艇》中动静结合描写与表达的体现。
再如《牧场之国》这一篇散文,虽然重点强调了静态描写,但是也使用了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例如在作者的描述中牛群在低头吃草,猪群则是不断打着呼噜,还描述了驾驶着的小船、正在挤奶的人、行驶的汽车与火车,这些景物没有以动态的形式增加“牧场”活跃度,反而营造了牧场安静、沉寂的氛围。这主要是因为动态描写在视觉上多呈现弱势,例如以“吃草”为对比参照物,“站立不动”的牛群和“仪态端庄”的牛犊等,均采用的是静态描写手法,若是以“打呼噜的猪群”为参照物,牧场中“悠然自得”的绵羊和“安闲地欣赏”的小鸡、长毛山羊,感受到的是一种静态描写[6]。这样一来动态描写仿佛只是作为点缀与衬托,静态描写在牧场中才是主体,而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便是《牧场之国》动静结合的精妙之处。
综上所述,《威尼斯的小艇》与《牧场之国》中,马克·吐温和卡雷尔·恰佩克分别采用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表达艺术,通过“动”与“静”的对比、结合,感受到作者在散文中描述的优美景色。通过这种“动”与“静”表达艺术比较,也了解到两种表达形式在散文中的独特性,为之后的散文理解、分析提供很多借鉴。
参考文献
[1]邓社民,相里六续.民间文学艺术专有权及其实现机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03):45-52
[2]潘红梅.乘上小艇 畅游水城——谈《威尼斯的小艇》中的象征手法[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05):26
[3]王璐璐.《格尔尼卡》情感表达的图式刍议[J].美与时代(中),2020(12):74-75
[4]王李羊.时间的多维表达:论藏戏艺术的时间特征[J].四川戏剧,2020(02):90-93
[5]关家敏.艺术形式与精神表达——新柏拉图主义美学视域内的拜占庭艺术遗存初探[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10):142-145
[6]钱可.共时语境下相同素材的不同艺术表达——丰子恺与张乐平漫画之比较[J].中国民族博览,2017(09):197-199+244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