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言文“属”字注释梳理与释疑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4401
敖选梅

  内容摘要:文章以梳理的“属”字,在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中,出现频率极高,而在课文注释也出现了读音不明确,注释用语存疑,注释内容因不明晰或者在部分文章中没有注释而引起学生混乱等问题。此文将会从“属”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出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梳理。

  关键词:“属” 本义 引申义 读音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先秦口语,一个是六朝以后用北方话形成的古白话”[1]。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大都是前一种情况。语言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变化使得现在汉语孕育于古代汉语之中,但在字词句式的沿用中又出现了很大偏差。学生对文言文倍感排斥往往是缘于对文中的字词句式难以理解,尤其是重复出现的字词。学生习惯性去用现在汉语的字词解释来理解古代汉语的同一个字或者同一个词,却总在古代汉语里的常用的单音节词和现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的双向对应中感到混乱和费解。比如说本文加以梳理的“属”字。

  一.“属”字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词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指在本义基础上,由它本生的相关特征决定一定的引申方向,按人们的思维和应用习惯派生出来的意义。根据引申义与本义的紧密关系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从本义基础上发展出来,与本义的意思接近;间接引申义则由引申义为基点再度延申而来,大部分不通过链接分析很难找到其间关联。探究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一般运用造字法,通过分析字形以及字形的发展变化来分析,并用文献进行佐助,加大可信度。

  《说文解字》:“属”,连也。从尾蜀声。之欲切。”《说文解字注》:“连也。连者、负车也。今字以为联字。属、今韵分之欲市玉二切。其义实通也。凡异而同者曰属”。[2]

  “今韵分之欲市玉二切”,“属”字有两个读音,即属(shǔ)和属(zhǔ)

  从汉字造字法和用字法的角度看,汉字的造字方法为象形、会意、形声、指示,用字法有假借、转注。其“形声字”是指通过形旁(又叫形符)和声旁(又叫声符)来表达字义。从“从尾蜀声”可以看到“属”以“尾”字做形旁,“蜀”字作为声符,是形声字,其意思与“尾”和“蜀”有联系。不过在字形笔画的减省上,用“尾”做形旁的时候又不完整,只取了上半部分“尸”使用,是省声字。即把声符字的部分笔画进行省减,然后再把剩余部分当作声符,还原笔画,对研究字义有重要作用。“连也。连者、负车也”。“属”就是“连”的意思,而“连”是“负车”的意思,搬运货物时,以人和车相连,物与车相连接的形式,用人拉车或推车。取人与车身相连之意。

  “凡异而同者曰属”“凡言属而别在其中”“言别而属在其中”,有属则有别,属别共存。“别”其甲骨文字形像用刀剔骨,将骨头从肉中分离,也就是别出,后引申为分离,分出,类别等意思,主要强调不同的地方,而“属”从不同的事物中取其相同的地方。从“说文”来看“连也。连者、负车也”从人和车两个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其相接的地方,释义为“连”也能说得通。

  《汉语大字典》:“属”同“屬”。《廣韻燭韻》:“属,俗屬字。”[3]今为“屬”的简化字。这里的“俗”指的是“一种流行间而不见于官方的通俗字体,正字是“屬”[4]。进一步查阅“屬”字,繁体字为省形字,从犀,取了上半部分,从蜀,“蜀为声”。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 声。”[5]表示外形像牛的动物,如“黄支国献犀牛”,为如今常见义“種类,类属”意思的来源之一。

  再查“蜀”,《說文解字》“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蜀”,象形字,像有一双大眼睛和挺身翘尾的下半边身体的环节小虫。而“属”,从尸蜀声。“尸”,“陈也。象卧之形。”[6]“属”也可看做是蛾,蝶幼虫蜷曲一团,首尾相触时的接连之处,释义为“连接”。

  综上所述,“属”字有两个读音,一读属(shǔ),一读属(zhǔ )。繁体字为“屬”。“属”字本义是“连接,相连”是明确的,如,“前后相属”而后一系列的引申义则从本义的基础之上扩展开来,很多乍一看与本义不太相关联的意义,实则是从引申义的基础上又扩开来的。若要比喻的话,“属”的本义像一块投在水中的石头,而引申义则是推出去的一圈圈波纹,越外围的引申义,与本义相差越大,但总有关系。“凡异而同者曰属”其可追溯重点在于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接之处,强调相通的地方。“属”字的引申很多。如,可指同系统或血统关系的人,在于亲人之前血缘的相同之处,如“亲属”“家属”;也指同类的东西,在于某一特性相同,如“金属”。归某方面所有的,如“部属”“属下”“属于”。“属国”是臣服的国家;“属地”是所管辖的地方;也有是吩咐、使令、告诚的意思,即“嘱托”“嘱令”等意思。

  二.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属”字和注释内容例举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里,文言文篇目“属”字出现了6次。

  1.八年级上册《山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属,连接”;2.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3.八年级下册《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不属,不相类似”;4.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5.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属,类”;6.九年级下册《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7]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里,文言文篇目“属”字出现了6次。

  1.必修上册《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2.必修上册《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劝请”。“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3.必修下册《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害。若属:你们这些人”;4.必修下册《与妻书》“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5.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6.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都赫之属为之谋。“徒”:“伦”都是“类”“辈”的意思,指一类人”。[8]7《腾王阁序》新课标推荐背诵编目,未包含在教材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在部编版初高中语文课文中,共出现了13次,给“属”字注音的有3次,其余篇目未给注音。由上述内容可以总结出“属”字在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重点字词,其解释有“连接”、“嘱咐”、“类”、“类似”、“撰写”、“劝请”,用在官职名称和人名等专有名词后有“从属,一类人”的意思。从”连接”到“撰写”,到“类似”到“类,一类人”再“嘱托,嘱咐”意思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并掌握文中注释依然存在较大问题,下文将进行梳理解释。

  三.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属”字释义和注音梳理

  (一)在整个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属”字共出现了13次,未注释的地方有3处之多。

  “名属教坊第一部”,“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与相属”,“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既没有注音也没有释义,这种处理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编者或许是为注释的简洁性考虑而未注释,又或许是觉得此处翻译简单,完全可用现代汉语的常用解释来翻译而未注释。但对于这种出现频率过高,有多个读音的重点字词,本就需要进行单字的解析,不应忽略。学生翻译文言文都会选择生活中常用的解释,如学生对“属”字在现代汉语的常用释义,就是动词“属于”,后接名词性短语“教坊第一部”,在整个句型上形成完整主谓宾结构。代入翻译符合“名属教坊第一部”,名字属于教坊第一队,暗示琵琶女技艺之高。适用于“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时间为九月份,按顺序属于秋天中的第三个秋即“季秋”。但“属于”整个解释不能适用于其他句子。

  “举匏樽与相属”没有注释,这一句“属”的解释也是争议颇多的。学生如何理解“相属”中的“属”字,按“属于,是”翻译肯定行不通,那只能从已学过的注释中选择与当前语境相符合的解释,是选择“连接”还是“类”“类似”又或者是“嘱托”“一类人”呢?这些注释之中,能适用的仅仅是“嘱托”还有“连续”的意思可以代入。如果是“嘱托,嘱咐”之意,那应该是“乘坐在一只小船之上,苏轼和友人子渔举着(葫芦制成的)酒杯相互嘱咐着喝酒,也即是相互劝酒。但这种解释,“属”字一般是有注音的,即“属”同“嘱”,但本文并未注音,反而学生带来疑惑。按“接连,连续”的意思来翻译,乘坐在一只小船之上,苏轼和客人举着酒杯相互接连饮酒。“相互劝酒”和“连续饮酒”,在文中都翻译得通,但在整个文章的逻辑和整体氛围来看,译为“连续,用为接连饮酒更为恰当”。此句所在段落是文章抒情感概和生发人生道理所在。前有客者洞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发内心感伤,以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溜而东”的丰功伟绩,到“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感慨生命短暂。而我们平凡到“侣鱼虾而友麋鹿”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宏大辽阔的景色中,个人存在如沧海一粟,伟人尚未留下痕迹,更不必提你我二人了。因个人与天地的渺小而感伤无限,沉浸失落之中,唯有一杯接一杯的无声饮酒,更符合那时那景那情。

  (二)部分注释没有尽可能遵循一字一译,逐字翻译的原则,大都掠过,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所在句子直接意译,导致理解随意和含糊不清。

  文中有两处,并未对单个字词进行解释,而是将整个句子进行翻译:“不属:不相类似”,“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若属:你们这些人”。若学生要究其根本,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之下,只能通过全句翻译并运用逐字对照的方法来确定“属”字意思,即“神情与苏黄不属”,回到原文,此句在这一段人物外貌、形态、动作的描写之中属于一句总结句,强调弥勒与“苏黄”二人的不同之处,“苏黄共阅一手卷”使得手上动作和整个身体状态相似,如有所语,沉浸于书卷之中。弥勒则“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处于一个自在远眺的状态。一静一动,一沉浸一闲适疏懒。正应了了“神情与苏黄不属”这一承接下文的总结性句子。在此,“属”应取“类似,相似”的意思,指弥勒的面上神情与苏黄二人不相同。

  “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对照删减掉“召集号令”这一确定的部分,可看出“徒属”可译为“所属的人”,但据《汉语大字典》可看“徒”本有“跟从的人”的意思。《左传昭公四年》“旦而皆召其徒,无之。”杜预注“徒,从者”。可得出“徒属”属于同义词连用。同理“若属”,属,指一类人”,归某一方面的,某某属下的意思。

  (三)“属”的意思很多而且跳脱,并未强调与现代汉语有联系的地方。

  如“属引凄异”中,是“连接”的意思;“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类”的意思,“属予作文以记之”有“嘱咐”之意,“举酒属客”还有“劝请”的意思等等。而现代汉语的常用意思里,“属”常用意思就是“类别”有管辖关系的“属于”等意思。这些意思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觉得“风马牛不相及”以至于学生很难掌握。当然,初高中语文教材如果对每个字和词都追根溯源,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而且也没必要。但对于教师而言,尽可能的了解并串通同一个字或词的各个意义,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其字词理解和运用。例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有悬崖树上)经常有猿猴长久的呼啸,(这声音)连续延绵不断,凄惨悲凉。这里用的就是“属”的本意“连接”。从“异而同者曰属”引申出“相似”,“神情与苏黄不属”中的“属”恰是此意,接着以“相似”这一意思为基础,来理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类别,类”也较为容易。像“从属皆曰”“若属皆为所害”中的“一类人”的意思都可以冲“类”“类别”的意思延申开来。因此,“属”字在部编版初高中文言文中词义的引申逻辑是“连接”——“异而同者曰属”——“相似”——“类”“类别”——“一类人”(主要运用于跟随某人,是某某属下)。至于“属”还可以译为“嘱咐”,“撰写”也可以从本义来引申,“嘱咐”是一种借助人与人之间达到语言的连接,“撰写”则是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比方说“属文”“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译为“撰写”就是其运用。

  (四)读音的问题。

  不管是多音字注音的原因也好,还是因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存在而注音也罢,都应该对教材中的读音有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字注音,否则学生容易混亂。

  比方说,“属”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山峡》一文中。凭借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说,大部分读属(shǔ),文中注释要求读属(zhǔ),但在之后的文章,例如《桃花源记》中不再标注读音。那对于学生而言,难免形成疑问?是否在文言文中“属”都应读属(shǔ)如若不是,那如何保证在不同的文章中读准字音呢?从文中注释来看,整个部编版初高中文言文中《山峡》“属”为“连接”和《赤壁赋》“举酒属客”译为“劝请”,以及《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译为撰写”这三处对”属“进行注音都是读属(zhǔ),其他的默认读属(shǔ)。从而可以看出,这三处都是将“属”译为“连接”,只是后两句因翻译要顺畅、雅致的要求根据语境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替换。“属”充当“连接”的意思时,读属(zhǔ),表示类属的意义时或以类属的意义相关时读属(shǔ)。

  本文希望通过对部编版初高中文言文中“属”字词义的梳理,在理解“属”字的基础之上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巧妙掌握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途径。阅读文言文时,最难理解的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大都时候只能通过死记硬的方式来记住字词意思。通过本文思路,让学生从字词的追本溯源中发现本意与延申义的关系,并寻找到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对重点字词的来龙去脉,词义的关联上多关注。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修订版)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杨振法.《广韵》俗字说解等问题管窥[J].青年文学家,2012(16):136.

  [5]《说文解字》陈刻本?第47页.国学大师??[引用日期2021-08-23].

  [6]编委会编.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译本[M].北京:中国书店,201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