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教材中书信体散文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4331
范悦

  内容摘要:书信体散文本于实用而托于审美,抒情,议论,叙事兼而有之,辞气纷纭。部编版教材中也选录了诸多经典的书信体散文,经历史的淘洗后,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见字如晤。教学中不仅要从这些经典中感受先哲的文采与情思,还要学习书信体散文的裁书叙心的真实情境、生活化的取材、谋篇精当的布局以及妙手偶得的写作技巧四个方面借鉴裁书叙心的写作艺术,生长学生个体生命的言语智能。

  关键词:书信体散文 作文 启示 教学

  中国是一个散文的国度,书信体散文这一亚文类是散文中颇为特殊。早在先秦,散文就以书信体的形式出现。书信属于应用类文体,在早期是為交流沟通之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书信的社会角色逐渐丰富起来,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加注意辞藻的修饰,情意的抒写与谋篇布局的艺术形式,融工具性与审美性于一体,并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经典之作。

  王荣生教授将百年来的写作问题归结为“散文写作”。并总结散文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感悟。散文的第二特点,是形式上的创新,语言表达的创新。散文无形,从内容上是独特的,在形式上是创新的。中学生的写作文体不分,大多以“文学性不强的散文”的形式呈现。导致作文教学因其偶然性、复杂性与混沌行等不可控因素而难以有定型化的教学设计,只能触发、培育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教学的粗疏,创新难度大,抽象的符号化的作文知识在操作上困难重重。学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无处下手。面对这一困境,可借力于经典,从古代书信体散文中学习先哲们写作之法。从文质兼美的书信体文章中,启发学生改善写作策略,丰富言语表达以及对经典的理解与传承。其实,教师的教学是带着毕生所学在教每一堂课,学生写作也是将毕生的成长史和价值观在作文。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题目,都是对个人的经历和世界观的叩问。从写信这一角度出发,入乎其内,在经典的艺术魅力中探索写作之法;出乎其外,将个人经验与社会生活情景融通,以此盘活僵化的写作困境。

  一.裁书叙心,心声献酬——情境创设

  任何写作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思维言语,情境的创设对情感的抒发尤为重要。写作是内心积蓄所发,不吐不快。然而学生的写作现状大多是下笔不知所云,写什么和如何写常常是学生老大难问题。如何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实现真实的写作,我们可以从书信体散文中得到启发。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局限于篇章训练和文本结果取向的作文训练,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写作过程和写作主题的心理发生,写作目的、动机、对象、语境的功用等一系列问题。书信体散文属于实用性、功能性写作。每个写作的人都是写给某人看或为某人而写,对象不同,言说方式和表现的主旨就有差异。从书信的层面思考写作的路径,可以主动掌握写作的目的,潜在读者以及言说的情境,为表白内心,与他人感通搭建抒发的桥梁。教材中有诸多这样情意深切的古代书信体散文,可以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启发。《陈情表》是委婉而坚决的拒绝皇帝的征召,是孝与智的心声;《谏逐客书》作于被逐中途,为劝说皇帝改变政令而作,挽狂澜于既倒,是才与敏的酬唱;《出师表》是北伐前的血泪之托,是忠与义的成全。三札信中,主题集中,开掘深邃,以生命成文,切切真情令人动容。

  “表”是臣下奉给皇帝的报告,表以陈情,政治道理与情感抒发为一体。《陈情表》以“孝”为核心,情随礼出,文由情胜。文章开门见山的诉说自己艰难的成长历程,反复强调祖母恩情的特殊性。孤苦的家境,自己完全由祖母躬亲抚养,与祖母相依为命。而如今祖母卧病在床,朝不虑夕,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对祖母的孝不仅在于祖母的恩情,也是对皇帝以孝治国的政治原则的贯彻,情理水乳交融。文章中的情不仅有对祖母的孝,还有对皇帝的恭敬和怖惧之情。“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突出自己夹在皇帝的孝道与诏命之间左右为难的狼狈之状,而即使在如此危急时刻,李密的拒绝赴任也是坚决的。但李密与言说对象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由于怖惧皇权,他的拒绝也是委婉,有弹性的。两种情的交杂,均是至真至诚之言,自能感人。

  正如《陈情表》所示,书信体材最是具有接近生活的真实性和情真意切的感人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基于语境的创设,语境的真实性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言语智能,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写作的两大难题——写什么和怎么写。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从写信这一角度出发,就掌握了主动权。首先,我们能够具体化写作的潜在读者,根据读者的身份表达相应的主旨,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更加贴合人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增加作文言语的真实性和情感的准确细腻程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好写作教学的真实情境创设,建构联想的桥梁,不因循,无拘束,学生的心中的积蓄自会如水流般流淌于笔端。

  二.因小见大,文人尺牍——取材立意

  学生作文不能真实打动人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取材与立意。作文教学常要求文似看山不喜平,挖掘要深,立意要高。实际的作文中,学生在取材与立意间的链接极其生硬,突兀。选材低幼化,立意肤浅,许多编造的故事和情节,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手段,为文造情,既无小说的生动,也无散文的真实。另一种情况是轻描淡写,挖掘不深,变成了流水账式的铺陈。还有的作文开篇即各式格言和口号,后文却没有相应的起承转合,往往变成了贫乏的口号和说教。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只有体验了的生活,而没有经验的生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不充分,对于生活中写作的素材未能掌握提取的方法,这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欠缺,还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侧面反映。写作教学的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将已有生活记忆唤起、生成和转换,实现“物—意—文”的三级转换。借鉴经典书信体散文,为了表达主旨,有的书信开门见山,有的则是通过日常琐事来婉曲的表达,因小见大。《谏逐客书》中,万般危急之时,为让秦王收回成命,以系列日常平凡之物的堆砌强化秦王的感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等一系列珍奇罗列集中起来,这是秦王日常所用之物,能诱发秦王产生具体的感受,从物的享受中过渡到用人的政策上,转折自然流畅。

  《陈情表》反复陈说祖母对自己的特殊恩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点出了自己身世悲惨。“既无叔伯,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将自己于祖母相依为命,无任何其他依傍者的孤苦无依的境遇展现的淋漓尽致。“臣少多疾病”,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两相对应,将祖孙间生死的联系系为一体。“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无权无势,同时从侧面反映,照顾祖母一事无人代劳。简洁的陈述而少修辞,毫无矫饰,情理交融在一件件小事上,情至之语,自能动人。

  《出师表》全文六百多字,诸葛亮提及“先帝”十三次,“先帝”是他的情感核心,也是他的生命核心。一切嘱托和教训为主的话都是代先帝立言。诸葛亮是后主的亚父,蜀汉的丞相,托孤之重臣,但仍是臣下,上書后主,既要循循善诱,又不失君臣之礼;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也不宜卑微。因此,诸葛亮在文中频繁提及“先帝”,用双方都信奉的权威来达到共识。通过叙述与先帝间的过往,临终托孤之事,一切看似“教训”的话语都成为了忠心辅佐的表现。尽管最后北伐失败,诸葛亮仍是世俗眼中的英雄,他留下的文章,也因内在理论的历史价值与情感的深厚,成为那个时代的人格和文格的典范,在千百年后,依然拥有某种不可企及的成就的丰碑的性质。从先贤留下的经典中不难发现,如何取事于常而能见出不凡,是立意高深的要点。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匠心独运,在淡定从容中寄托深远和丰富的主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充分感知生活的点滴,经过价值过滤后,透过生活的表层看到人、事、物中传达的深层价值。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由经验场的唤醒激发言语自觉。将书信写作的语境意识,读者意识与审美性、实用性融为一体,自能生发出生命的光华与艺术的哲思。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瀚藻——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是文章一大要点,疏通文脉,讲文气。文章读来才能畅通,有可读性。学生在写作时,缺少对文章的提纲的计划,纲举才能目张。学生作文时有铺垫过多,喧宾夺主的情况。语篇的赋形包括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若能从写信这一角度出发,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主旨、言说对象以及情境,则能较为清晰文章的结构而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章不同于现场陈说,事必出于沉思,义必归于瀚藻。《出师表》、《陈情表》、《谏逐客书》都是写于十万火急之时,然其文章仍能有条不紊,深思熟虑,布局精当。妙辞连珠,情理兼胜。

  (一)文气贯通

  学生在写作时要做到结构匀称、文气贯通,就要注重过渡和呼应。例如《谏逐客书》以雄辩的论证见称,但并非是一味的直言,而是刚柔并济,呼应,起兴的修辞手法也频繁使用。《谏逐客书》写于被逐途中,时艰情迫,其主旨的表达却是委婉而雄辩的。为了让秦王收回成命,其情的抒发是与智密切相连的。形格势禁,不可巧喻曲意,恐错意贻误时机,亦不宜一味直言,恐不敬上,于是李斯将矛头指向臣下,宿构文字,字斟句酌,刚柔并济。开篇即锋芒毕露,反对秦王已施行的逐客之令,但却说“吏议逐客”,一方面把矛头指向官吏,一方面将已施行的法令说成是尚可再议。转入正题,从先王求士而遂霸西戎的历史论证逐客之过,泛论客卿之功,以秦国的历史系统的论证,具有神圣性和无可辩驳的功效。接着从秦王所享受的物品来具体化异国之物的好处,由物及人,将逐客之过的道理产生的淋漓尽致,达到了不言而喻的效果。然而论证已饱和,作者仍未终结,文章进一步反推证伪:“今取人则不然”。绵里藏针,反驳已至极点,才正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格言式的类比说理,或正反论证的雄辩。神思飞越,雄视古今,纵论八方,意气盎然。文中或议或叙,都聚焦于写作的主题。

  (二)情理兼容

  写作还需辨析散文文体特征,叙事要“密针线”,行文需行云流水;议论要做到周密细致,逻辑缜密;抒情宜自然流泻,不为文造情。三者之间的布局应合为文的情境、目的而定,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以情为核心,在叙述中凸显主旨。《出师表》写于北伐前夕,诸葛亮将政治道理和个人情感熔铸在一文之中。诸葛亮代先帝立言,劝诫后主“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不仅在政治路线上进行点拨,还在用人的制度上进行规约。在一系列的严肃的嘱托后,反复提及先帝以表忠心,再进一步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进行抒情。“臣本布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实际上,诸葛亮是自比于管仲,这里却自我贬抑,只说自己在危难时领命,对自己形成三足鼎立的功绩只字不提。只用“谨慎”二字自谦的概括,建立了如此的功绩后,诸葛亮不仅没有喜悦,反而夙兴夜寐,唯恐托付不效。在“慈父般”严厉的劝诫后,又有“臣下尊上”的抒情,最终达到情理交融的高潮。这几札信中,叙事、抒情、议论兼具而并不混乱冗杂,含蓄蕴藉。

  (三)随情运笔

  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的作文训练,学生面对写作时总接受着诸多束缚:“审题立意”、“命题作文”、“内容要健康向上”等,学生发挥的空间被极大的限制,无疑加大了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难度。写作应该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行文起承转合,却不为章法所拘,而以情为要。书信体散文的写作形式自由,内容包罗万象。随情运笔,舒卷自如,不能为文造情,使文章的意脉断裂。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的核心是独抒心意,散文是没有章法的。散文是散在骨子里的,这叫“随物赋形”,散文没有结构的规则。写作的目的是指作者期望写作要达到的效果,是写作的意图与用途。书信的写作目的性更为具体,叙事,抒情,议论等等。从书信的角度出发,可以决定读者是谁,情境是怎样的,写作目的为何。写作的信念才能更加真实,使内容与形式相互成全。抒情处不以简洁为务而诉诸属对与渲染。例如《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可足之意,化为对应的两句。炼字炼句,即使大量的同构的排比句中,也尽量避免重复的词汇,《谏逐客书》中罗列取士的先例:“昔缪公求士,西取由喻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论据不仅在质上不可辩驳,在量上也达到了饱和。“取”、“得”、“迎”、“来”,毫无重复,意同词异。字斟句酌,在《谏逐客书》中,“窃以为过矣”的“窃”字,明明是公开的反对,却说是自认为。书信体的文章有着交际语境的优势,让学生的写作变成一种“书面言说”。这不仅为学生写作营造了真实的语境,还消解了形式对学生的禁锢。总之,散文以情动人,在修辞立其诚的基础上,加以技巧性的藻饰,逐步掌握写作之法,建构个体的言语智能。

  书信是作者简洁的注释,学生在写作时是用自己全部的成长史与价值观在作文,以我手写我心。作文教学从经典书信体散文中借力,从生活的情境中,生发真挚的情思与思考,滋养学生对生活的诗意畅想与生命力量,在价值过滤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叙写对潜在读者的丰富的情思,或议或叙,终得作文之法。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03.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2.

  [3]周琦.起承转合话思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9,(07):50.

  [4]朱一飞.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论析——以《陈情表》、《狱中上母书》和《与妻书》为例[J].修辞学习,1995(02):30-3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