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乡土中国》的阅读指导应该体系化,“阅读推进课”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课型。教师基于学情,以板块化、动态化的方式处理阅读文本,在“阅读推进课”课堂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圈点批注、开展跨文本、跨媒介的互文阅读,以期指导学生读透文本,提升其学术类著作阅读鉴赏能力。
关键词:乡土中国 阅读推进课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明确规定了要“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而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则把《乡土中国》列为单元教学内容,因此一线教师可以把《乡土中国》作为学生的阅读据点,为学生今后进行其他学术类著作阅读提供范式。
一.以“阅读推进课”为核心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与之前的分散型阅读课不同,后者更侧重于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它不被当作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锦上添花”之举,教师主要充当书目推荐的角色,而阅读指导却零散、细碎甚至没有。
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置为学习任务群,在统编版必修教材中也编订了相应的单元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像往常阅读课那样“放任”学生去读,也不能只作出零碎的阅读方法指导,而是应该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集中连贯地指导学生阅读。
本人在进行《乡土中国》阅读指导的时候,把单元教学的9个课时安排如下:
1、文本导读课,1课时,教学内容为阅读激趣、介绍背景知识、教授阅读方法,相应的学生活动为通读全书,结合目录梳理全书的大纲小目,把握全书的主要观点,做出全书的内容提要。
2、阅读推进课,5课时,教学内容为根据课时安排拆分书本内容,帮助学生识读书中的重要概念,学习作者论述的逻辑,品味本书语言特点,联系社会“动态化”地阅读书本,相应的学生活动为分板块精读全书,圈点批注,撰写读书笔记,迁移阅读、观照社会。
3、成果展示课,3课时,教学内容为布置探究任务、介绍探究方法、总结评价学生探究成果,相应的学生活动为带着《乡土中国》的阅读习得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探究成果。
在整本书阅读课程教学体系中,“阅读推进课”是核心环节。它的使命是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的精读和研读。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化、专题化、动态化地文本重读,深入理解作家作品,习得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同时带着作品观照世界,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体系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并不排斥课外阅读活动,恰恰是需要把课外阅读活动囊括其中,仅仅使用9个课时读完整本书显然不可能,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便是学生充分阅读的保证,而“体系化”的整本书阅读课堂便是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南和抓手。
二.基于学情的“阅读推进课”教学准备
(一)针对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阅读推进课”的对象是已经通读整本书的学生,此时的学习者已经通过导读课建立了基本的阅读图式,了解学术类著作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阅读作业反馈,学生普遍反映学术类著作难以读进去,虽然对全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对全书各章节的联系缺乏整体的把握,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很多同学对《乡土中国》中论述的话题很感兴趣,但却感到隔膜,因为毕竟成书至今已隔大半個世纪,书中论述的现象很难与当今的社会一一对应,相应阅读图式较单薄的学生,很难在阅读中获得“功利性”意义。
基于此,“阅读推进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下:
1、分板块精读全书,深入理解书中重要概念,建构全书大纲小目的关联。
2、专题化地鉴赏全书,感受作者论述的逻辑,品味学术类著作语言的特点。
3、动态化地研读全书,以书中知识观照现代社会,领悟阅读的意义。
(二)书本内容处理:板块化和动态化
文本精读与文本通读不同,通读是“连滚带爬”地读,是“不拘小节”地读,而精读是文本细读,需要对文本重要概念进行译码,需要对全书的构架有清晰的认识,笔者在构建“阅读推进课”的时候,把书本内容板块化,以核心概念构筑板块,指导学生在板块内进行文本重读,这样的“阅读推进课”既具有“单篇精读”的微观效应,也能培养学生勾连大纲小目的宏观架构能力。
文本研读,要求阅读者不仅能进入文本中,还要能走出文本,联系社会,“动态化”地阅读文本。针对学生在阅读《乡土中国》时感受到的隔膜,笔者在进行“差序格局”这一板块教学的时候,设计了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研读活动,引导学生“动态化”地阅读文本:
《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年,距离现在已经72年,72年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乡土”到“城市”,从“血缘”到“地缘”,从“熟悉”到“陌生”,今天的中国有“乡土”的痕迹也有新鲜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感触呢?请从家族和婚姻变迁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这个课堂活动问题指向明确,要求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谈现代中国的变与不变,指导学生利用阅读习得观照社会,立足文本又走出文本。
三.“阅读推进课”教学策略探索
(一)将阅读方法指导贯穿“阅读推进课”始终
“整本书阅读的第一目标,是培育学生‘细读’全书的能力。”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是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前提,阅读方法的指导应该贯穿整本书阅读教学全程,特别应贯穿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核心环节的“阅读推进课”全程,笔者在进行“阅读推进课”教学的时候,尤其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应“三步走”,具体如下:
第一步:阅读与梳理,注重思维导图绘制和圈点批注读书方法的落实;
第二步:研讨与剖析,指导学生进行跨文本、跨媒介阅读;
第三步:变迁与展望,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动态化”地阅读全书。
(二)绘制思维导图,检验阅读所得
结合文本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既能检验学生阅读输入情况,也能训练学生的跨媒介输出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或同一学生所处的不同阅读阶段,教师可布置不同的思维导图绘制作业,具体可参考以下三种思维导图作业模式:
1.诉诸于内容的思维导图,建议以章为单位布置思维导图绘制作业,要求思维导图绘制的内容尽量详细,基本涵盖各个段落。
2.诉诸于结构的思维导图,建议以板块为单位布置思维导图绘制作业,板块尽量让学生自己确定,要求思维导图能揭示板块内各个部分的关系。
3.诉诸于主题的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文本挑选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整本书思维导图的绘制。以主题为中心的思维导图绘制是整本书阅读专题化的体现,适合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
(三)强调圈点批注,以写促读,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监控
圈点批注是文本精读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的时候要有例为证、方法明确。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圈点批注的时候强调“三点”阅读,即圈出你认为的阅读重点,阐述原因;找到你阅读的难点,阐述困惑;划出你阅读到的文本亮点,尝试鉴赏评析。
“三点”阅读应该立足文本,“阅读推进课”的使命不仅是让学生读懂文本,还要让学生读透文本,能够领略文本内容之外的文本形式之美,所以在亮点评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和论述逻辑上下功夫。
基于文本的圈点批注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监控的有效形式,有效的圈点批注是建立在对文本自主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圈点批注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阅读理解监控。学生的圈点批注成果可以作为教师进行学生阅读所得个性化评价的依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圈点批注状况,了解学生的阅读监控情况,并实时提供行之有效的,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监控策略。
(四)引导学生进行跨文本、跨媒介阅读,学以致用,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阅读者的日常阅读状态。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常态的今天,整本书阅读教学介入语文课堂无疑起到阅读纠偏的作用,整本书阅读的真正落实必然伴随着深度阅读、批判性阅读状态的出现,然而当下的阅读状态也不容漠视,训练学生在多文本、多媒介叙事中有效捕捉阅读重点,积极做出阅读反映,也是当今语文课堂需要思考与落实的。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设置融合多文本、多媒介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进行互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非连续性文本的设置应该做到量大、媒介杂糅、主题统一,互文阅读任务应该具体,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笔者在进行《乡土中国》阅读教学的时候设计了“文学作品与现代社会中的《乡土中国》”阅读活动:
我们读书既要读进去,也要走出来。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一组材料,运用《乡土中国》里的观点进行分析。
具体要求:
1、请寻找同组材料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选择一则材料重点分析。
2、從《乡土中国》中找出相应的原理进行材料分析。
3、讨论成果请用关键词的形式以小白板展示。
课前我准备了三组材料,每组材料由3-4则材料组成,每组材料所选择的文本尽可能多样,由新闻、图表、戏文、小说等组成。在阅读指引方面,我要求学生用关键词的形式揭示小材料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圈读重点、梳理关系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用《乡土中国》中的理论进行阐释,反向倒逼学生进行《乡土中国》的专题阅读,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i本文系江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构建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ME19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ii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
iii邓彤.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9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