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但是在具体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理念的制约,致使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出现了一定的偏颇现状,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在本论文中,笔者对当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现状展开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细读的内涵,对具体的展开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细读 教学偏失 改进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面加强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不断提升其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本文细读,推动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开始得到关注和应用。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同,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立足于整体文本,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开展仔细阅读,并对文本的细节展开深入的分析。
一.文本细读概述
文本细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出现,是一种全新的文本分析方法。在关于文本细读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虽然最终并未形成明确的说法,但共同认为:文本细读主要是对相关的阅读文本展开仔细阅读,并对文本的语言、文本的结构等细节之处展开分析,最终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其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文本细读不再是浅层阅读,而是将学生阅读中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其理解更加深刻。
就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选取的文本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文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必须要紧紧围绕阅读的文本,结合语境对语句的含义进行揣摩,并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中的语句、结构等,最终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观点等[1]。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细读教学偏失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得到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尝试。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偏差现象。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细读演化为碎读。“细”与“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对其内涵把握不够精准,常常将其演化为“文本碎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随意肢解了文本的内容。虽然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需要对某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教师对其分析的过于琐碎,就会导致阅读教学内容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甚至导致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主次不分等。
第二、细读开展过于肤浅。当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形式上,看似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十分别致,但实施起来却出现了变味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开展细读教学的过程中,明明文本的阅读思路非常清晰,但为了片面追求细读的效果,故弄玄虚,制约了细读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开展细读教学时,课堂互动看似热闹,却只停留在简单的对错回答中。总而言之,导致文本细读开展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文本细读解读不够深刻、全面,在开展文本细读教学之前,对课堂预设不够充分,缺乏深度的引领等。
第三、细读开展模式僵化。在调查中显示,教师在开展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刻板性、机械性,紧紧围绕既定的观点进行,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同时,在文本细读的讨论中,针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教师没有及时肯定;针对学生的误读现象,没有教师进行纠正,任其错误思想继续发生。这种僵化的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难以真正实现文本细读的教学效果[2]。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细读教学开展策略分析
(一)多样化文本细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源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文本细读兴趣,才能以良好的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到文本细读教学中。但是在当前的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对其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刻,依然沿用单向输出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适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大限度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导致其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抵触阅读、排斥阅读等不良情绪。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开展文本细读教学时,必须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教师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选择其中优美的诗词、语段等,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开展分角朗读。例如,在《故乡》的文本细读教学中,就结合阅读文本中的角色,指导学生以角色演绎的方式展开朗读。如此,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促使学生在阅读的工程中,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文本细读。以《荷塘月色》文本细读教学为例,针对文本中关于“荷花”的描写段落,在文本细读教学中,基于部分学生没有实际感受过这种场景,就借助了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一些荷花塘的视频,并辅以文章朗诵,使得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对文章中的文字描写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从语言入手,开展文本细读
文本中的语言是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要想精准地把握文本的含义和内涵,理清文章的总体轮廓,明确文本背后蕴含的强烈的情感,感知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必须要以文本中的语言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展开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应做到:一方面,在开展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将文本语言的关键词筛选出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展开分析,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语言的表现手法、精妙之处等进行分析,揣摩其中的妙處,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本细读教学中,就以文本语言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两句中的“令”、“为”进行体会,使得学生在语言分析中,对这两句话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文本细读的教学目标。
(三)关注文本文体,开展文本细读
在高中阅读文本中,文学的文本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优化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着眼于文本文体,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和层面,对文本的文体展开解读。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借助了多种教学方式对文本文体展开解读。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文本文体的内容、视频资料等,引领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对任务的出现场表现进行整理。同时,并提出问题:不同人物的出场描写不同,从中反应出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引领学生围绕问题,对关键部分再次进行阅读,并给予深入的思考;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其他的学生则可结合对其进行补充,或者从其他的层面进行解读;最后,教师还应结合学生阅读中现状,通过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极挖掘其中的内涵信息,深刻了解文本的内涵和反应的社会状态等。如此一来,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地文本文体分析,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实现文本细读的教学目标。
(四)重视文本留白,优化文本细读
留白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中最为常用的技巧。所谓的文本留白,主要是指作者没有明确写出来的部分,虽然在表面上形成了空间,但却具有深刻内涵和价值。学生在开展阅读的过程中,文本留白处常常给其阅读带来了较大的障碍,甚至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在优化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必须要关注阅读文本中的留白处,以此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其进行填补和解读。例如,在《祝福》的文本细读教学中,针对文本中存在的多处留白现象,针对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连续说了两次“可恶”与“然而”,但具体是谁可恶,然而是什么,在文章中并未进行详细的说明。教师就可以此作为切入点,从这几个简单的字作为切入点,对鲁四老爷的心理活动进行探究,并对人物形象和性格展开深入地分析。
(五)关注学生思考,强化细读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同,教師在开展文本细读的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能力基于全面的关注,并结合阅读的文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文本细读的内容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具有层次化、阶梯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思考,逐渐将其思维推向深处。另外,在开展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还应对静态化的阅读内容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动态性的阅读问题,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阅读问题展开思考、交流和探讨等,最终促使学生在多维度的对话中,逐渐提升文本细读的效果。例如,在《我与地坛》的文本细读教学中,就指导学生在开展文本细读之前,对文篇文章在单元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确定出“直面苦难”的阅读问题。接着,教师结合阅读文本,精心设计出一系列阅读问题:史铁生的痛点是什么、悟点是什么、人生美点又是什么?并引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思考,真正提升了文本细读的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已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尝试,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文本细读开展效果不佳。基于此,教师必须要结合文本细读的内涵,开展多样化指导,以语言、文本文体、留白、思考等作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文本细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雒晓亮.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方法[J].课外语文(上),2021,(1):42-43.
[2]李依湘.研究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的有效培养[J].科学咨询,2020,(26):136.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