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例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3818
薛园园

   内容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越来越被教育者关注到并运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广大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落实的任务。将课例研究置身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通过对三位名师的课例分析,比较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并通过课例总结出对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例研究 教学启示

   核心素养具体到语文课程,是将三维目标结构整合成了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将课例研究放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对窦桂梅、余映潮、李前尚三位老师的教学实录进行探究,启发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

   一.课例呈现[1]

   (一)窦桂梅教学实录

   1.导入课文,出示《合欢树》选文,将课堂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2.揭示标题,反复朗读。通过调换题目顺序,引导学生读出韵味。

   3.深入文本,评析文字。通过语言训练,使学生沉浸在作者当时的情感中。

   4.探究母亲的形象。通过找关键句,反复朗读,删词等品读母親的“忍”、“苦”,“爱”。

   5.思考最后一段他们究竟懂得了怎样好好儿活?由“他们”联系到“我们”,从走进文本到走进自己。

   (二)余映潮教学实录

   1.默读课文,介绍作者背景,读练重点字词。

   2.教学活动一:诗意地说话。教师出示问题,先给学生例子,对照例子说话。

   3.教学活动二:细腻地品析。精读课文第三四段,圈画关键词句,品析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4.教学活动三:深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的作用。

   5.结语。联系史铁生《故乡的胡同》,唤起学生的感同身受,体味作者的复杂情感。

   (三)李前尚教学实录

   1.情境导入,播放《母亲》的颂歌和《合欢树》片段。

   2.目标一:美读课文,读出情感。配乐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作者情感变化。

   3.目标二:品读课文,读出美点。通过对细节描写、叠词、标点、“好好儿活”等品析去体会语言美,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4.目标三:随文抒写,妙笔生花。以出示问题的形式进行课堂练笔,老师给予点评。

   二.语文核心素养生成比较

   语文课堂中核心素养生成主要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这四个角度展开,三位老师在教学实录中都是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朗读、体会和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是要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三位老师的课堂实录都是通过对“扑”、“忍”、“悄悄地”,“跑”、“好好儿活”等字词的品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文本意蕴。在分析关键句的过程中还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余、李两位老师都以出示例子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总体来说,三位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几乎贯穿于整堂语文课中,教师通过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地积累语言经验,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问题意识是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2]一个具有价值的问题能引发学生诸多思考,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自然就在教学中展开。三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来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窦老师的问题: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忍”住的又是什么?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作者家的事跟我们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对语言的运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在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中,思维也是最活跃的时刻。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就选入教材的文本来说,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有丰富内涵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及审美鉴赏能力必不可少。三位老师在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朗读背诵感知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在朗读中更能品悟作者情思。三位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仅重视朗读,而且重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此外还有多种朗读形式,将明确的朗读要求和多种朗读形式贯穿于整堂课中,带领学生走进本文,走进作者。

   2.通过关键词句品鉴美

   文字是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桥梁,通过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品读,批注,能够深入文本,加深对作者,人物情感的理解。如三位老师对“扑”、“抓”、“忍”、“悄悄地”,“跑”、“踩”、“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等词句的解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思,品味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真情美,感人美。

   3.通过联想想象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有创造美的热情,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不同场景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审美体验多元化地理解文本。如窦老师在揭示题目时让学生想象“怀念的秋天”与“秋天的怀念”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在读到作者独自坐在屋里时,她又让学生想象作者看见窗外树叶飘落会作何感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既发展了思维又深入了文本。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美非常重要的方法。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要发挥育人的作用。《秋天的怀念》一文既是对母爱的感悟,更有对生命的体会。窦老师在本节课中将教学主题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一家人的“好好儿活”到思考我们要怎么样“好好儿活”,从他家到大家,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学生的感受也真切自然。通过品读这些富有思考性的语言,学生的感受不仅是停留在文本之中,更有对生命的感悟,学生的思想也在课堂中得到成长。

   三.课例研究对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一)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形成听说读写一体化的观念,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说,去读,去思考,去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实践中也要设计符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重点是激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和探究文本的过程实际就在思考问题,在思维活动之后自然就有表达的冲动,教师要有意识地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

   (二)借助群文阅读,关注思维提升

   与传统单篇教学相比,群文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开拓了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能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提高自学能力,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3]在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三位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都联系到了史铁生的其他作品。通过阅读这些相关作品既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加强吟诵感悟,营造审美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诵读文字,学生能够更好领悟作品中的思想境界,感受文章之美。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感受,这是吟诵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背诵的重要性,以上三位老师在授课中都是在朗读或配乐朗读中感受文本,自然就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营造了审美体验。

   (四)立足教材教学,重视文化体会

   教材是沟通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桥梁,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时不能脱离教材而大谈,空谈。此外,学生对文化的学习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只有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善于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感知优秀文化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理解和传承优秀文化。

   名师课例凝结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方法,对老师来说具有很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通过分析三位老师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设计合理的,连贯的课堂问题来发展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就文本去延伸思考。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为学生搭建语言的桥梁和学习的情境,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地发展情趣,培养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来说,不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活动探究等多种类型都离不开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在教育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对教师来说既要知道“教什么”又要知道“怎么教”,在研究名师课例的过程中就是在向他们学習观摩,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倩倩.《秋天的怀念》课例比较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0.

   [2]张丽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点价值探微—兼评教学课例《秋天的怀念》[J].语文建设,2018(35).

   [3]陈晓瑾.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