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22年高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核,注重在真实情境中考察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试题结构和试卷难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关键词:高考语文 高考命题 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
纵观2022年的语文新高考I卷,试题在命制中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1]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命题特别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注重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新时代成就引领青年的价值培养,激发爱国热情,鼓励面向未来创新。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在范围设置和难度要求上依据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引导教学,以考促教。从历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新高考Ⅰ卷语文的题型结构特点来看,阅读和写作始终是语文学科考查的重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阅读写作胜出者则语文高考胜,得语文之利者则学业优。
一.整体特色
(一)肩负时代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
2022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的成长,反映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试题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探索时代问题,积极发挥语文教学与评价的“育人”功能。例如现代文阅读Ⅰ,两篇材料均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提出研究、传承与创造的观点,以解决时代的、世界的或某一领域的现实问题,发出中国学术声音,体现中华文化价值。再如古代诗歌阅读第16小题,要求学生从词中归纳出“做人的道理”;语言文字运用Ⅰ文本素材是科学家栾恩杰的事迹,这些题目或直接或间接,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思考和引领。再如作文,依旧注重引导学生领会材料意旨,立足“自我”成长,成就“大我”价值,能够思考时代命运,培养家国情怀。
(二)突出四项考查
一是突出了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学生除了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外,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第3小题中,3个选项有文言语句,分别是“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这与新课程提出的“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
二是突出了传统文化学习、认同和运用能力考查。新课标指出要“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在试卷的第1-5小题、14、16小题等,乃至作文题,均有不同程度体现。
三是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查。今年语言文字运用题,较去年减少2道选择题,且把成语考查由选择改为填空,无形中增加了难度,也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区分度。尤其是21小题,考查人称代词“你”的用法区别,近年来基本没出现过,颇有点“学术”意味,这也符合新课标“阅读语言文字著作,学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有兴趣探索语言文字方面的规律和问题”的要求。
四是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考查。小说阅读第8小题分值增加2分,但难度有增加;第9小题考查“改写”带来的文学效果,考查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和文学评价能力。
二.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试卷由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三大块组成。今年新高考Ⅰ卷语文题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命题特色鲜明,从阅读材料的选用和作文的导引材料来看,试卷内容确实体现了命题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试题内涵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今年语文的试题结构沿用了原有模式,整套试卷依然包括论述类阅读(17分)、文学类阅读(18分)和古诗文阅读(含默写,共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五个部分。题型赋分保持了基本稳定态势。
论述类文本考核学生阅读学术著作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逻辑的严密性,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题的学术论文,对照这个标准,平时考试的选文过于追求新鲜、及時,官样文章色彩过浓,学术性、逻辑性不强、不够。
现代文本阅读主要是考查非连续性、文学内文本的阅读能力;古诗文阅读主要是文言文断句、翻译、词意的考查,以及对古代诗歌阅读能力的考查,填写一些名句;语言的实际运用主要是考查学生成语的填写、病句的修改、补全句子等题型,注重对语言简明准确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写作为材料作文,以“本手、妙手、俗手”为主题,写出感悟与思考。
三.试题变化(与2021年新高考I卷比较)
2022年全国语文新高考卷I整体上延续了2021年的试卷结构,又略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用文类文本阅读题中将历年所选的新闻类阅读材料变成了科普类阅读材料。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上,起初所选择的阅读材料是传记,从2007年考到2016年,考了10年;接下来是新闻,从2017年考到2021年,考了5年;今年换成了科普类文章。高考语文全国I卷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上的这种考查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2.文学类本阅读题中将延续了五年的小说阅读题变成了散文阅读题。从阅读难度上讲,这种变化有提高难度的倾向。
3.文言文阅读模块考查的知识点没变化,但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的关联更紧密,(如将材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而且出题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如第九题要求学生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跳出了以往的二十四史这个长期默认的范围,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都是时代久远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学生做题时会存在陌生感。因此,文言文备考只能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踏踏实实做好课内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知识的迁移。
4.古代诗歌阅读第16题考查题型有所变化,2021年是分析观点,2020年是分析情感。今年很多学生不清楚“人日”的意思,读不懂题干,惯用的答题套路也用不上,就难以作答。古代诗歌阅读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读题干,例如这个16题,学生可以解读为“为什么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呢”,在此基础上梳理思路,阐明"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的道理。
5.默写的最后一题,从2021年到2022年基本固定下来考限定词语分类的名句。因此,默写要重视类的梳理,比如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日星、虫鱼鸟兽、梅兰竹菊、喜怒哀乐等。
6.语用文字运用这一部分是2022年最大的变化。第一,常见的词语选择变成了填空,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对优秀学生也有了更好的区分度,以往选择题形式随便乱选还有四分之一的几率得满分,现在学生没有足够的成语积累是难以作答的,要拿满分必须要基础非常扎实才行。第二,长句改短句,考查点没变,但题型从选择题变成主观题,难度其实是变大了,从这样的改变来看,今后的高考语文会尽量体现出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分度,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要靠猜来拿分以后会越来越困难,差距也会拉大。第三,选择题考“人称”算是贴近生活情境的题目,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情境运用,要体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
7.写作部分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特点:重思辨能力。纯粹的背作文素材是不够的,难以应对高考作文。今年题目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材料中,本是根本,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多个提示词语,如“正规”“开始”“基础”等。围棋之本,在于从“本手”下起,基本功扎实是提高棋力的前提条件。于任何一门学问,都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企业、团体乃至民族与国家,其成长发展都是离不开基础环节。妙源于本,而又高于本,一切的巧妙绝不是一时的投机取巧,得依靠平时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托。从人的成长、事物的发展来看,在夯实基础、强基固本上,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经验,进行创造性发展,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一。“俗”批判的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忽视基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现象。材料的启示意义,对于奠基阶段的青年人,是具有指向性的有树人的意味。这个题目涉及的话题范围很宽,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必须要做到找准角度,按照“大题小做,小题大做”的写作原则去构思立意行文,否则学生就会“茫然无知,无处下笔”。学生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才能渐入佳境,灵活变通,妙手绘蓝图,巧手筑高楼。否则,便只能以俗手将一手好牌打烂,以败局收场。
总的来说,今年新高考Ⅰ卷语文题型结构稳定,题目赋分合理,题目难度中等偏上,阅读理解和写作题目有新意创意,应该基本符合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
四.2023届高考备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基础知识是创新知识的基础,我们学习了基础知识,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例如今年的文言文材料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中的文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叙事性强,适合中学生阅读,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很多都是我们学生感兴趣并应该学习的。试题中的文化常识一向以来都是学生的难点,但今年的文化常识选择了非常符合学生阅读能力要求的浅易文言文,选择了常见的“寡人”“百乘”等常见文言词,选项中关联了初中教材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内容,难度适中,重视了平时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运用,有效地指导了语文的教学和备考工作。此外,学生必须夯实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知识储备,成语知识多多益善,语法知识要做到非常熟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语义、语感、语境意识,并反复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无论是阅读还是做题,上文所讲到的四个意识非但不能缺乏,而且还要加强。同时需要强化基本题型(尤其是鉴赏类评论类)的答题角度和思维,突出强调“为什么”,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二)重视文化思考,开拓学生视野
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古代诗词、散文、曲赋、笔记小说经典,古代文化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精华,它不光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也可滋养学生的精神心灵世界,还能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更能培养学生的健全高尚人格,今年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和作文的命题设计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重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好处。如果学生平时大量接触阅读过古诗词和古代历史散文,那么学生的答题和写作就容易得多。比如,学生如果平时对伍子胥的历史故事有所了解,那么他们做起今年的文学类阅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如果对古代文化了解比较多,今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答题和写作也就很顺手了。
(三)注重思辨培养,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根据今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可以推断出,以后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思考,重视思辩,重视文脉清晰,重视文风。这就要求备考的学生审美情趣多一点,思考问题难度深一点、容量大一点、起点高一点、视野宽一点、做题灵活一点。
例如2021年的作文材料中“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終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考生需要解决“弱与强”的关系,内容要体现很强的思辨性,要写出强弱的变化及辩证关系,强弱之间可以转化,弱者自强,强者不自恃其强,弱者又不甘自弱。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要理清“本手、妙手、俗手”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手为根基,妙手是创新和提升,行文过程中三者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不可缺一。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培养思辨力强、论证严谨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高考时更加游刃有余。老师的评讲要导向正确,讲出命题的思维规则和过程,重视逻辑性。
(四)回归语文课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后的首次高考,“双减”之后的教育要求回归课堂,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今年的高考题目也强调考试内容与教材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不是简单的把课文作为命题素材,而是在研读课本的基础上,掌握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像某些理科科目一样依靠大量刷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的备考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合于语文备考。事实上,刷题对于提高语文成绩来说是有瓶颈的,解决不了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的关键问题。语文的备考还是要回到语文课堂上来,回到阅读、思考和写作上来。摒弃功利性的阅读做题与应试写作,回归语文学习的根本。根本在手,以不变应万变,不论试题如何灵活,不论试题如何开放,都可以自如应对,考试当然不在话下。
通过对2022年新高考I卷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语文试题由单纯传授知识到运用知识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总之,重视课本,关注课堂,多看新闻,善于提问,自我反思,勤于总结,习惯写作文片段,树立大阅读语文观,这样的学生,永远是高考语文的赢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基金项目:2022年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工作站课题“高中生思辨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50320220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