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担当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3563
张群

  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曹文轩积极介入语文教育领域,他从审美的角度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展开思考。在一线中小学调研的过程中,曹文轩敏锐地发现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从教材、课程到课堂都存在审美缺失的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曹文轩重提重视语文审美教育的口号,强调审美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担当,发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功能,以此来实现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融通。

  关键词:曹文轩 语文教育 审美 现状 对策

  2021年5月,北京大学成立文学讲习所,該所以文学美育为宗旨,致力于培养文学创作与语文教育两个方向的人才,并且由北大著名学者和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担任所长。以往我们对于曹文轩的认知,多局限于文学研究和儿童文学创作,曹文轩出任文学讲习所的主要负责人,必然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是曹文轩?除了文学研究与创作,他与语文教育之间有何关联?实际上,自新世纪以来,曹文轩就已经从学术论坛拓展到语文讲坛,积极活跃于语文界,从儿童文学读物、语文教材到语文教育理论,曹文轩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介入是全面而深入的,他所发表的大量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论文和随笔,形成了带有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观。可以说,从语文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曹文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曹文轩,另一方面,通过对曹文轩语文教育观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及其未来发展。

  相对于专业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曹文轩对语文教育的讨论既不偏重教育理论的探究,也不专于教学经验的归纳,他扬长避短,从自己作为当代文学学者和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出发,集中探讨了语文教育与审美之间的关系、语文课程的性质、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论等,这四方面构成了曹文轩语文教育观的主体内容,可具体化为审美观、性质观、阅读观和作文观。限于篇幅关系,本文将着眼于曹文轩对语文教育与审美关系的思考,讨论曹文轩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如何看到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出路。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其任务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培养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美好心灵,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由此可知,审美教育就是一种人的教育,是使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的教育。”[1]审美教育在塑造现代意义上的“完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中小学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或语文课程无疑承担了审美教育的大部分功能,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学者童庆炳先生所言:“美育,特别是深层次的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固有的要求,而不是外加的任务。”[2]曹文轩站在作家的角度,引入美学的视点审视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发现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缺乏“美”,因而不断重申“审美教育也是教育”的观点[3],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曹文轩提出语文教育要与审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出具有较强审美能力的现代“完人”。笔者将曹文轩的这一主张概括为语文教育的审美观。

  一.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审美教育”这一概念虽然是由德国人席勒1795年在《美育书简》中最早提出,但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中一直存在重视美育的传统。春秋时期的孔子曾提出“乐教”学说,提出我们在培养“君子”时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了近代,王国维将西方美学引入中国,并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辨析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4]此后,担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德智体美和世界观教育“五育并举”的主张,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的美育思想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审美教育既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也曾跌入低估,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对美学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审美教育逐渐走向复苏。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5]这是我国首次将审美教育正式写入国家层面的教育方针,此后也成为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理念。

  在中小学所开设的课程中,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关系紧密,审美教育也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王宁教授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按照汉字和汉语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得到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6]因而,人们常将两者相结合提出一个新的称谓:语文审美教育。当然,语文审美教育并非语文与审美的简单叠加,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学和语文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者的审美创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以及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特别是语文美和语文教育美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7]因而我们必须走出这样的误区:以为只要把语文课堂弄得“美”一些,就是审“美”的教育,目前有许多打着“审美教育”旗号的“花哨”课堂,都没有深刻地把握语文审美教育的真正内涵。

  随着从国家、社会到个人对青少年审美能力的重视,语文审美教育在当下应该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又不容乐观。“审美教育本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然而一直以来,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付之阙如,被我们淡化甚至忽略,跳动着作者的脉搏、流淌着生命的血液的美的文字,被我们仅仅当成了工具,拆解成失去了生命气息的零部件强塞给学生。”[8]即使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大量的语文课程,审美教育让位于知识教育,甚至在审美教育的旗帜下,活跃的却是知识教育的幽灵,“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广大中小学仍屡见不鲜,“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9]曹文轩近年来在一线中小学调研的过程中,也敏锐地发现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审美缺失的现象。曹文轩认为,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的缺失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材不够美”。2006年,曹文轩参加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学语文阅读高级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曹文轩批评国内出版的语文教材“不够美”:“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对提高中学生审美水平关注不够!中学生阅读课的功能除了增强阅读能力、开阔眼界之外,还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当下的语文教材无论在理念还是体制、体例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制、仍旧还显落伍的评判标准、编写人员阅读视野的狭小以及近年来一些偏激的语文观念等都导致了现有的语文教材存在缺憾。”[10]以往我们在讨论语文审美教育时,较少关注语文教材是否“美”的问题,但实际上,语文教材是否落实了审美教育的理念,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能否开展审美教学。曹文轩指出的问题,提示我们必须将审美教育的阵地往前移,首先要确保语文教材是“美”的。

  其次,中小学没有开设专门的审美课。在知识教育主导一切的背景下,审美教育隐身于语文课程的角落,曹文轩发现:“当前绝大部分中学没有开设专门的审美课,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单纯依靠语文教材学习,容易陷入‘审美偏向,从而影响中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11]中小学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虽然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美育的目标,单靠语文课堂显然是不够的。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许多中小学校简单地将美育等同于语文教育,认为只是语文课程一门学科所担负的责任,这不仅是对审美教育的误读,也将如曹文轩所意识到的,会陷入“审美偏向”,最终影响整体的美育效果。

  第三,语文課堂忽视了文学课文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成为语文教材的优势群落已成常态,但对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在讲授这些文学课文时,就面临一个问题:是按照文学的方式来解读还是按照语文的方式来分析?人文性、语文性和文学性如何在这里找到和谐统一?这并非易事。曹文轩在调研中发现:“不将一篇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解读,这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已成司空见惯的常态。讲者俨然一副社会学者的姿态,大讲特讲这篇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牵涉的概念是阶级、底层、民族、战争、人类、爱国主义、人与自然、生存法则、贫穷、仁爱,等等。”“强烈的、不可克制的人文欲望,压倒了我们对文学的鉴赏,压倒了我们关于语文的动机。一堂慷慨陈词、思想澎湃的人文课,不知不觉之中取代了一堂语文课。文学呢?艺术呢?不见了。”[12]文学作品历来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正如曹文轩所指出的,许多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将这些文学课文当做人文课文来讲解,注重思想价值的阐释,忽略对文学性方面的分析,长期的结果必然是审美的失落。

  二.审美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担当

  审美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在著名美学家曾繁仁先生看来,审美教育不仅具有审美世界观的培养作用,在文化的养成、协调德智体各育、弘扬人文精神等方面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3]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是有审美教育的内容的,但在具体的包括语文课程等的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落实却并不乐观。曹文轩作为作家,对审美有着特殊的情愫,他总是站在审美的角度去考察中小学语文教育,但他所看到的,正如上文所言,语文审美教育沦为了一句口号,从教材、课程到课堂都不够“美”。面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的曹文轩重提重视语文审美教育的口号,强调审美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担当。

  曹文轩曾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审议会,并在会上做了一个长篇发言,这个发言后来整理成《对一份完美的“新课标”的畅想》,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2013年第10期上。在这次发言中,曹文轩专门就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首先,曹文轩提出,应在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中突出审美教育的地位:“建议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理念,从‘总目标第一条的表述中剥离出来,分别作重要阐述。”[14]单独将“审美教育”列出并作重要阐述,是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育中贯彻审美的理念,同时也有助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和语文教师更好地把握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以便纠正过度偏重知识教育的痼疾。但很可惜的是,曹文轩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在正式出版的2011版新课标中,“审美教育”仍然被模糊地安置在总体目标的第一条中。这恰恰也说明,审美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曹文轩“审美教育也是教育”的呼吁就不是杞人忧天或炒冷饭。

  其次,曹文轩提出,要充分认识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的深刻关系。曹文轩认为:“审美教育,应是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基本担当”;“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也就是审美教育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这个担当。在弥补现行教育的缺失方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担当都是无法替代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方而肩负着重大的民族责任和历史责任。”[15]曹文轩站在民族与历史的角度,高度评价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可看做是评价语文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

  三.发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功能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是曹文轩语文教育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落实审美教育呢?曹文轩认为,通过“在语文教材中大量配置文学作品——以文学作品构成语文教材的最大文本群落”[16],发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功能,这是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的特殊现实而言,我以为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优势配置可能更具合理性,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需要文学的特别关怀”[17]。为什么特别强调文学作品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曹文轩提出了以下四大原因。

  首先,文学的根本意义与语文教育的目的高度契合。曹文轩虽然没有专门论述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宗旨,但他在接受《现代语文》杂志副主编桑哲的访谈时,曾简要地将语文教育的长远目标概括为三点:“首先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肩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责任;其次,语文教育肩负着民族文化薪火传承的重任;第三,语文教育承担着母语规范化的责任。”[18]曹文轩在此基础上又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凝练为:“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19]而作为作家,曹文轩对文学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20]在曹文轩看来,语文教育与文学在目的性上高度契合,文学理应参与到语文教育塑造民族审美能力的大业中。

  其次,古今中外语文教材编写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任何时代和国家的语文教材都是人为建构的,但曹文轩通过考察这些林林总总的教材却发现,文学无不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世界的语文教材在文本文类选择上,都将文学作品作为最主要的选择。中国语文教材在文本文类选择上也是向文学作品倾斜的。据统计,自民国以来直到新课标问世,其间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九百多种。这些教材虽然因时代、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编选者的个人语文观不同而在选文上各有各的取向、各有各的配置、各有各的特色,但大多数教材在文类的选择上有一共同之处,这就是文学作品始终占有很大篇幅,它们是语文教材的主体。语文教材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最多的高达65%-70%。”[21]可以说,文学参与语文审美教育既有理论的依据,也是一条经实践所形成的重要历史传统。

  第三,文学具有审美功能。语文教育的审美体现在很多地方,例如教学的形态美、师生的关系美等等,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内容美,讲授的课文要有审美性,那么在所有被列入到语文教材或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文本,最具审美特征的无疑是文学。曹文轩指出:“文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具有审美的功能。我们人,不仅仅要成为有思想的、有知识的人,还要成为有审美能力、有情调的人。而文学能用最簡练的文字,在一刹那,就把美、情调输入人的灵魂与血液。”[22]语文教材收入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得语文课程具备了许多的审美元素,中小学生通过对这些富于美的作品的学习,是一直间接的接触美的途径。

  第四,文学的语言丰富多彩。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审美对象必然是语言,在曹文轩看来,“相对于其他文类,文学语言中既有书面语又有口语,这是在其他文类中难以相见的;文学作品中形容词和动词的丰富性,也是其他文类难以相比的。文学作品使用了一切修辞方法,文学积极的修辞态度和语言的神奇魅力令人叹为观止。”[23]文学作品语言的多样性,也提供语言审美的多样性,中小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更能从中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学意蕴。

  从审美的角度思考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曹文轩审视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出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一思路不能算是独创甚至略显老套,但曹文轩以文学学者的理性,敏锐地指出语文教育审美的缺失,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从教材、课程到课堂,都没有很好地落实美育的理念;他又从作家的立场出发,提出把文学作品作为破解语文教育审美缺失的主要路径,借助文学的审美功能充实语文教育的审美内涵。相信在这一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曹文轩必将带领文学讲习所在推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

  [2]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5).

  [3]曹文轩.审美教育也是教育[J].教师博览,2012(10).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2020-3-11.

  [6]王宁.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1).

  [7]周均平.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2).

  [8]熊芳芳.美育专题综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专题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7(25).

  [9]卢永霞.语文审美教育之应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19(12).

  [10][11]曹文轩批评语文教材不够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0).

  [12]曹文轩.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二)[J].小学语文,2016(4).

  [13]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

  [14][15][17][22]曹文轩.对一份完美的“新课标”的畅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

  [16][19]曹文轩.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一)[J].小学语文,2016(3).

  [18]桑哲.语文: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者 母语规范化的责任承担者——访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J].语文建设,2005(1).

  [20][23]曹文轩.文学的意义——对作为语文教材优势文本群落的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21]刘亚雄.文学的意义与教学——访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J].湖南教育(D版),2017(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