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流散文学是华裔文学的热点主题之一,身份也是流散文学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困扰流散群体的问题。任碧莲作为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难免涉及流散主题。但学者对任碧莲小说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单个文本,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任碧莲作品中的流散主题。本文以任碧莲以《典型的美国人》、《爱妻》、《梦娜在希望之乡》三部作品为例探究流散主题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在小说中的体现。
关键词:流散文学 任碧 族裔关系 种族身份
流散原指犹太人大规模出走及流散的状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流散一词变得越来越中性化,指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现象。这些人主动或被动的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生活,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就被称为:流散文学。(王宁,2006)任碧莲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她的作品难免涉及流散主题。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也越来越普遍,流散形象已是屡见不鲜。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又该如何处理不同族裔之间的关系?通过任碧莲的作品,我们可以寻找到答案。
一.种族身份的迷失与找寻
生活在异国的华裔似乎都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抹不掉自己的华裔身份,一方面又受美国文化的熏陶,理不清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典型的美国人》中,拉尔夫一家是第一代来美求学的移民,他们的身份之惑体现的尤为明显。拉尔夫的父亲是当时中国前政府的官员,他和姐姐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初到美国时,拉尔夫严格以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要求自己“我要修德……无论如何我不能和姑娘有瓜葛。”(任碧莲,6)但在拉尔夫在美国学习不久,他的思想就松懈了,坠入了情网。此时,拉尔夫还未意识到他已经在繁华的美国迷失了自己。在与海伦结婚后,拉尔夫觉得自己是一家之主,在家里专横霸道,用他“霸道式”的关心,将姐姐特雷萨气得搬出去住,完全不在乎姐姐的感受。在这个家中,迷失的不止有拉尔夫一人,他的妻子海伦和姐姐特雷萨也是如此。海伦和特雷萨一开始都坚守中国传统思想,但久而久之,她们也动摇了。海伦与格洛佛发生了不正当关系。特雷萨也做了老赵的秘密情人。
《梦娜在希望之乡》是《典型的美国佬》的续篇,讲的是拉尔夫的女儿梦娜的故事。作为二代华裔,梦娜的母亲海伦从小就给她灌输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做人要谦逊,说话要委婉,要讲“礼”……但梦娜在学校接受的都是美国白人教育。在两种文化差异之间,梦娜无所还从。由于梦娜一家长期生活在犹太社区,她逐渐发现她的观念跟犹太人很相似。在周围朋友的的影响和拉比的引导下,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做出一个惊人的选择:皈依犹太教,做一名犹太人。但在她做了犹太人以后,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中国人”。(Gish,66)最终,梦娜接受了自己的华裔身份,并与父母重归于好。《爱妻》中的主人公卡内基是一个二代移民。他的母亲是中华文化的坚守者。卡内基除了外貌,完全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然而在他母亲去世以后却像无根之木,产生了身份危机。于是,他不断在网络上搜索中国传统文化,去了解中国。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兰四十几岁才来到美国,拥有传统的中国思维和作风。
通过三部作品主人公找寻身份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当他们希望得到美国人的接纳而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的行为最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不仅没有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接纳,反而自己也落了个不好的结果。然而当他们找回自己的传统文化时,他们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归宿。不像黄玉雪认同美国文化,也不像赵健秀对抗美国文化,任碧莲打破了种族界限。她认为身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有自己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才能重新构建自己的民族身份。“我来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认同什么社会”(多元的文化,多变的认同——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访谈录,2003)她笔下的主人公没有全盘摒弃中国文化或美国文化的。他们都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但他们最终也都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拉尔夫一家如此。卡内基和兰亦是如此。他们不断在冲突之中摸索和思考,寻找、定位自己的民族身份。他们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接受美国主流文化又保留中国文化,同时还对两种文化加以鉴别。
二.构建新型族裔关系
任碧莲曾经说过:“我写的是美国的文学,不是白人的文学”。不管是《典型的美國佬》、《梦娜在希望之乡》还是《爱妾》中都不止出现一个民族,而是多个民族,是不同族裔之间的故事。这正是任碧莲和其他华裔作家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族裔之间的故事淡化作者自己华裔的符号,淡化民族之间的疏离感。她的视野更广阔,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说服性,具有普适意义。梦娜一家和卡内基一家正是任碧莲对新型族裔关系的探索。身份是可以流动的,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身份论。正如任碧莲自己所说:“在我看来,在美国,各个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没有哪个种族的文化是纯粹的,也没有在文化身份上是纯粹的华裔,认为一个人可能有单一的一种文化身份的想法是幼稚的。”(单德兴,43)通过华裔自己的身份之惑、不同族裔之间的冲突,来探寻思考人生和命运,从多元化视角寻找民族融合的可能性,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在《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梦娜选择成为一名犹太人,改变了自己的信仰,并嫁与一名犹太人为妻。任碧莲想要通过梦娜的选择告诉读者:身份是可以流动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犹太人也是美国人。海伦一直希望梦娜能成为一名美国人,但梦娜坚定地告诉海伦成为一名犹太人就是成为一名美国人。换言之,犹太人就是美国人。犹太人和华人在美国同属少数民族,犹太人是美国人,因此华人也是美国人。梦娜认同了自己的华裔身份。《爱妾》中兰和珍妮的矛盾冲突看似是妻子和所谓的“妾”之间的矛盾,实则是两种不同族裔之间的矛盾。兰和珍妮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兰代表传统中国文化,而珍妮代表美国主流文化。兰是以保姆的身份来到卡内基一家的,但慢慢的兰和女主人珍妮一样在这个家拥有了话语权。在美国,白人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华裔等少数民族则处于美国的边缘地位,没有话语权。任碧莲想要告诉读者,少数民族虽然处在边缘地位,但他们也是美国人,也可以和美国白人一样平等地拥有话语权,美国白人同犹太人、华人一样是平等的。
萨义德认为:“流放者是更广阔领域里的穿越者。”(Said,48)流散作家跨越种族、国别,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具有更广阔的的视野和特殊的视角。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他们最自己、民族甚至是世界的思考并给出他们的答案。民族身份是一个人的根,人才不会像浮萍一样无依无靠。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流散,全球化的今天,有意识的流散现象更加普遍,只有具备了更加广阔的、开放的和包容的视野,才能真正地超越狭隘的族裔身份走向世界。不能一味地摒弃自己的文化,也不能全盘接收其他文化,要求同存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谋求文化融合的同时不能丢了自己的根。
参考文献
[1]陈爱敏.流散者的困惑——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30-32.
[2]陈爱敏.流散书写与民族认同——兼谈美国华裔流散文学中的民族认同[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2):77-81.
[3]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访谈录[J].国外文学,1997(04):112-113.
[4]冯红.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从美华流散文学作品主题的变迁看文化间的复调性[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71-76.
[5]晋胜男.近三十年美国华人女作家的流散写作研究[D].山西大学.2012.
[6]林博学.“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的海外华人流散文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6.
[7]饶芃子,蒲若茜.从“本土”到“离散”——近三十年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评述[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01):46-53+138.
[8]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王光林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9]单德兴.“开疆”与“辟上”——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43.
[10]王寧.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J].社会科学,2006(11):170-176.
[11]杨曌荷.女性主体性的压抑,觉醒与重建-严歌苓和阿布蕾拉作品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12]Jen,Gish.The Love Wife.New York:Vintage Con-temporaries,2004.
[13]Jen,Gish. 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Boston:Houghton Mifflin,1996.
[14]Said, E. W. Represen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M].New York:Vintage,1996.48.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