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寻香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3394


  寻香最为不易。宋时李冠写到:“桃杏依稀香暗渡。”香本是无形的,但因暗渡二字,便有暗香弥散,若有若无之感。当你读到诗句时,香在夜中浮动,你循香暗渡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正如朱良志先生在《曲院风荷》中写道:“对于艺术家来说,可以感觉的形,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领人们走向其无穷艺术世界的门户,看中国艺术,要注意它暗香浮动的妙韵。”

  想要走进无形世界,应懂香。香,似有若无,去来无踪,便可以作为无形世界的象征,是这个世界的精魂。懂香是识得香的开始,而寻香则是追寻香的踪迹。那么,香在何处?

  画中有香。“画斛黄花寒更好。”画中黄花因寒而瘦,但香气更为清冽,这便是画中香。中国的花鸟画里就有香。花鸟画,以花和鸟作为有形的象征,以香作为无形的象征,才会达到画中有香,香中有画的境界。花鸟展现了一种外在的美,是一种生命之美;而香展现了一种内在之美,是一种心神之美。二者结合起来,便道出花鸟画的真谛,生命的原味。这让我想起了宋代赵佶的腊梅山禽图,画中粗枝上点着几朵白花,幽然淡雅。细嚼时,见叶疏朗,花净白,枝盘曲,布局疏密有致,兼有暗香浮动之感。花鸟之美与香结合,使作者追求生活之美,生命之美的心境若隐若现。有一句诗:“梅之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这解释梅香如故的原因。香是梅的一缕精魂,正应如此才会聆听梅清冽的妙音。

  景中有香。画中香意是从景中化出来的。在中国艺术中,景的呈现往往是园林。那么,山水园林中也有香。园中有亭台楼阁,也有微花细草。花的点缀,或黄或白或红,或大或小,或藏或露,让人遐思无穷。《浮生六记》中有“若夫亭台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里讲述园林之景应当如何布局。所谓大中见小,便是石桥旁,书斋前后有微花细草相衬。微花细草营造的是香的意境,香为园林注入靈魂,使读者循香悟到了作者广阔的精神世界 ,而这便是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是无形世界与有形世界相结合。无形世界和有形世界间仿佛有条暗河,香,便是河上氤氲的白雾。我们追寻香,来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也来到这座园林里。园中景物若没有了香气,便缺少了灵魂,若徒有空香,没有外物寄托,也是空虚的。所以虚实结合便是最恰当的。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指花的布局了。有花灿若云彩,有花小若微尘,或扬或抑,颇有妙趣。藏是缥缈无踪,露是可寻可觅,浅是似有似无,深是氤氲弥散。我不由猜想暗香一词的“暗”字是否是从 “藏浅”二字点化而出。藏露深浅,更在情感的抑或扬,心境的远或近。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作者的精神空间。

  景中有香,书亦有香。“千年岁月容易过,最是书香能致远”,这是我要说的书中香。书中的香往往是文字里的香。“屋头荼醾定过墙,满窗日色文书香。”这句话写的是屋中热茶腾起的白雾飘过墙头,阳光越过窗棱穿透书页,香气弥散。古人有书香情,来源于一种夹在书中防止蚊虫的香草。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辨证一》云:“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而这便是书香的来历。后来,书香便指人的文化气息。古人饱读万卷后,精神世界变得丰满,书香氤氲在他身边,融入了他的天性,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时书香变成了他人生的味道之一。古人读书的初衷是为了修身养性,更是为了持护他生命的味道。

  读书的妙处,在于寻觅和体味书香,就像品一壶清茶,回味无穷。书香的传承已经有千年历史,它带着厚重的仪式感向我们走来,可为什么读书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缺失呢?其实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们总抱怨自己时间太短,急匆匆地奔波着,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倘若你停下脚步,拿出一点时间,坐下来,拿一本书,慢慢读,便能获取新知,还能平静内心。当你静下来,拨开冗杂的生活,找到最真实的自己,然后又回到生活中来。读书提供了一个远离世俗的避难所,带来安宁,拭去烦恼,所以多读书又何乐而不为呢?

  文字之香也源于诗香。“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这是诗中香。这一写梅花的诗句写得好,虽然未见其花,却仿佛闻见其香,真是诗香四溢。观望历史,战国时期的诗中就有香。那时楚辞有香草美人的传统,常用比德的手法,以香草比君子,持护自己的美好天性。《离骚》中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里面有许多香草,江离,辟芷,秋兰,申椒,菌桂,蕙,茝,兰,留夷,揭车,杜衡,秋菊,薜荔,都在。屈原以香草自比,隐喻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屈原一直秉持不染之心,不惧小人戏语,将一生奉献给了楚国。有人说屈原是愚忠,我想并不是。屈原爱香,视香如命。所以,当他发现自己持护的天香变得污浊,才会投江自尽。屈原爱它的真性,熏养他生命的香味,追逐生命的纯粹。

  “馨香谁为传”?“春风花草”,李杜诗歌中的“香”。这是大唐,也是“诗香”鼎盛一极之时。李白的《鹦鹉洲》中有这样一句诗:“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描写了春风带走兰的幽香,盈盈的波浪涌向岸边的桃树。在李白的诗句中,香可以算是“明香”了,像大唐这般豪放不拘束。唐人喜爱牡丹,几乎大街小巷都有牡丹的身影。“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称赞的便是牡丹芳香美艳。而世人爱它,不只在鼻中香。牡丹象征着大唐的繁荣昌盛,寓意着和平稳定又开放的时代,也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牡丹的香中还有一味,便是人们的心中香。

  “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大宋,是一个“诗香”最多的时代。我最喜欢的便是李清照。在李清照的《鹧鸪天》中有“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她写得是桂花,娴静而清香。李清照的词没有华丽的辞藻,通过白描的手法刻画细节和心理,表达真挚的情感,而她笔下的情与景是相融的,情在景里,景在情里。在李清照的后半段人生,她看清第二任丈夫俗陋私欲,而她也不再是当年天真的少女,她看透了红尘。于是她决心不再与俗世纠葛,做一位平静的智者,走完她的人生。李清照是典型的花间派诗人,在她的暮年里,没有海棠的憧憬,没有菊花的思念,却有桂花的闲愁。暗淡轻黄却自芬芳,这是桂花的模样,是李清照平凡外表下拥有不俗的心。桂花香在它不与别花相争,秉持自身的香味,而这恰恰是李清照晚年的心境。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这是大清,来自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意思是临别时摘下花瓣送给对方,想起了曾经。这首诗是写给亡妻的,纳兰性德一生都在思念那段曾经的美好。而他手中拈的是怎样的香呢?这香有他真挚的思念,也有无尽的伤感。清代的名小说《红楼梦》也有诗香。大观园里姑娘和宝玉都爱吟诗作赋。一日,湘云请贾母等人去赏菊花吃螃蟹。乘着兴,大家便开始作诗。林黛玉有一句“口齿噙香对月吟。”写得便是读到好诗,便觉口齿噙香。黛玉的诗一向清新脱俗,沾染仙气。她能懂这诗的妙处,才会细嚼慢咽,对月吟诵。

  画、景、书、诗中均有内在之香,似有若无,弥漫四周,若要嗅到此香,需精心养气、融入其境、回归自我,方能“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其实人生亦是如此。香,恰如为人处世的趣味,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悟香,就好比是参悟人生趣味,如学习工作的规律,思想德行的轨迹,不管我们是否发现,能否参透,都依然存在。而凡夫众生的我们往往因繁忙工作所困,被琐碎小事而扰,每天周而复始,嗅不到其中之香,看不到内在之美,自然觉得生活泛味,人生亦无意义。可见,人生之意,重在之“寻”,需要我们让浮躁的心回归宁静,运用科学之法,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探寻人生成长的内在真谛,方能闻到生命之香。就是找寻到一种信念,一种力量,让我们回归到人生命原有的味道。诗画人生,就是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能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在“灯火阑珊处”领悟学习和生命的真谛。

  (作者介绍:蒋昕玥,就读于重庆市第一中学,热爱中国文学研读和写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