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项目化学习是目前教育界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将项目化学习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相结合,能有效改善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单一、浅显的局面,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展开。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能最大发挥整本书的阅读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结构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根据课程内容的整合程度又将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其中,“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引起广大教育研究者的注意。关于“整本书阅读”,余党绪曾说:“整本书是针对‘节选和‘片段讲的,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有着独特灵魂与气质的著作。”[1]因此,整本书阅读与单篇的文本阅读不同,它是指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及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的一种阅读活动。课标中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初中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阅读该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并未过多注重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学生惧怕阅读整本书。为此,不少教育者思考将项目化学习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结合,改变整本书阅读现状。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就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引用项目化学习理念,围绕书籍确定该书的核心知识,并在真实的情境中构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能力,积极解决学习情境中发现的问题,并将成果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评价,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掌握整本书阅读方式。《朝花夕拾》作为部编版语文教材要求初中学生阅读的第一本书,目的就是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膜,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经典。因此以《朝花夕拾》为例,探讨如何将项目化学习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将该书的阅读价值发挥到最大。
一.聚焦核心知识,设置阅读任务
“项目化学习”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式学习”“设计本位学习”,中国的夏雪梅博士团队在考虑到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下,认为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相关的驱动型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遷移。”[2]同时,该团队将项目化学习分为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六个维度。笔者认为将其运用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又可将这六个维度分为核心知识确定、项目化学习活动开展以及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及评价三个步骤。项目化学习立足于实践性,通过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这一活动的展开立足于核心知识的确定和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一)核心知识确定
夏雪梅博士团队将“核心知识”定义为学科所涉及的关键概念和能力,或者是与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人生有关的概念,即“概念性知识”。[2]作为初中学段要求阅读的第一本书,应明确《朝花夕拾》的重要价值,根据学情确定核心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集结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关键点并不在于鲁迅所回忆的往事上,而在这些往事所灌注的思想感情中。因此在确定《朝花夕拾》的核心知识时,教师可聚焦于鲁迅的“成长历程”。在这十篇散文中,前七篇是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在家和私塾生活学习的场景,后三篇是写鲁迅先生在外求学的经历,都充斥着作者回忆的情感,所以可将核心知识确定为“鲁迅成长中的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段的学生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方面会欣赏文学作品,形成个人的情感体验,能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作品中获得对于人生的启示。因此在确定核心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将阅读任务设置为:1、粗读整本散文集,理清作者回忆的往事。2、细读作品中出现在鲁迅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体会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感情。
(二)驱动性问题设计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主张进行问题驱动,“问题驱动”指的是在项目化学习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即“驱动 性问题”。[3]如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到较为确切的问题,就能帮助学生深入整本书阅读,进行持续性思考,总结出阅读经典作品的个人见解和方法。在设计问题的同时要注意与核心知识相呼应,根据《朝花夕拾》文体特征,可将问题设计为:
1、《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它们二者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选择《朝花夕拾》作为题目?
2、鲁迅说《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那么这十篇散文能表达出鲁迅什么情感?
3、这十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篇文章?
这三个问题可以看作是具有驱动性的问题,并且层次由浅入深,逐渐深入文本,第一个问题从作品名字入手,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学生迈出了主动阅读整本书的第一步,而且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从作品本身、作者陈述以及名家解读等角度理解作者赋予题目的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朝花夕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问题则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具体阅读作品中的十篇文章,引导学生以“鲁迅成长中的情感”为线索,驱动学生思考十篇散文的内在联系,寻找鲁迅成长过程中所遇之人所经之事带来的影响,体会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不能“带露折花”的意蕴,加深对于第一题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则是充分发挥第二个问题中学生的阅读体验,驱动学生将阅读该书后的情感体验进行升华总结,交流阅读经验和感受,教师及时给予学习反馈,帮助学生从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收获正确的阅读步骤。
二.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
为了确保项目化学习活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教师要以核心知识为指导,以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整合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品读、寻找、思考和表达。由于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文章,整本书阅读的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具有针对性地阅读,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一)阅读方法指导,明晰人物形象
围绕“鲁迅回忆中的感情”这一核心知识,学生将文本内容整合,通过概括、比较等方法整理出文章中记忆深刻的人和事。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以“鲁迅回忆中的感情”为核心知识,小组成员认领不同篇目,分别寻找整理不同篇目中能表达鲁迅情感的人和事。既然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教师可在教学过程做示范,引导掌握阅读技巧。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该篇文章既是《朝花夕拾》的一部分,又是教材中该单元的第一篇必读文章。教师以本篇文章作为示范性文章,既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文章中体现感情的人和事,又可帮助学生加深阅读记忆,了解经典文章的重要性。教师可将这篇文章和《藤野先生》进行整合阅读,这两篇文章都是写鲁迅的老师。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表格直观对比两位老师的外貌、着装、性格特点、教学方式之间的差异,全面把握人物形象,进而体会鲁迅回忆时的情感。如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对旧时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但是学生回归原文后仍可寻找到相关语句论证鲁迅对寿老师的敬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总结《藤野先生》中刻画的人物特点,体会鲁迅情感。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整合文本信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本赋予的韵味。学生自行将剩下的几篇文章组合,如将《阿长与〈山海经〉》《琐记》关联阅读,感受女性人物形象,制表发现各自异同点。在完成各项分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从整理的五个表格中再次归纳鲁迅的情感,通过最终的整合发现可将鲁迅的十篇回忆性散文情感分为“爱憎”两类,并且能直观地将体现作者“爱”“憎”的作品分列开,明确作者通过哪些文章分别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以此明晰作者情感。
(二)共鸣作者情感,消除经典隔膜
教材明确规定通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膜,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感受和经验。正如《朝花夕拾》,即使和学生如今的生活场景不同,但是它呈现的是鲁迅成长过程中的回忆,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每个人都有成长过程中的记忆,鲁迅捕捉到各种充满温情的生活场景,其中的快乐、迷惘、温暖共同勾勒了他回忆中的温情,这会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通过主题阅读,不仅能从中体味人生的美好,共鸣记忆深处的温情,更能走近鲁迅,打破鲁迅作品难读难懂的旧有观念。在每组完成鲁迅“爱憎”情感的整理后,完成阅读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不断地发散思维,对表格进行全面梳理,共同寻找表格是否有失偏颇或漏缺,最后根据表格绘制出鲁迅的成长树,体会正是这些充满温情的人和事才浇灌出鲁迅情感的细腻,创造出如此优秀的经典作品。同时,小组间还要阐述自己绘制成长树的过程,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在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不同人和事对鲁迅造成的影响,还知道了不同时期的鲁迅的思想变化,通过简洁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項目化成果展示及评价
学生在《朝花夕拾》的整个阅读过程中,会完成一系列的阅读任务,这些任务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收获。教师应对这些成果进行公开展示并根据这些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全程评价。项目化学习主张全程评价,“全程评价”是指向学习目标,具有逆向设计特点并贯穿项目化学习始终的多元评价,它与成果的产生、公开的成果汇报紧密相连。[4]在《朝花夕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以往教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评价应综合考虑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反馈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情况、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效果等方面,以此帮助学生在评价中掌握自身情况,及时调整整本书阅读方法。
(一)项目化成果展示
项目化成果展示直接体现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朝花夕拾》的阅读成果既有学生自制表格的直接展示,也有学生口头上的语言解释,都会作为教师全程评价的依据。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创新性的设备,比如可利用PPT中动态效果表现鲁迅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回忆,在这个动态变化中鲁迅回忆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逐渐鲜活起来,加深学生对《朝花夕拾》的整体认知。这种“整体把握,概括比较”的阅读方法,加上多媒体运用,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全书的关键,对整本书的阅读逻辑有了认知,阅读自然就能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同时,项目化学习强调创造真实情景,因此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举办有关《朝花夕拾》读后感的演讲活动或者相关情节再现的表演,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内容,提升经典阅读的兴趣。
(二)项目化学习评价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全面性,在对《朝花夕拾》进行主题阅读时,教师要对学生阅读方法(如:标注、圈点、批注等)、阅读概括整理能力、阅读速度、完成阅读任务效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全面评价中,又包含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在过程性评价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朝花夕拾》人物形象整合时的合作交流、表格制作的逻辑思维、粗读略读相结合的阅读效率等进行评价,检测阅读时的积极性。由于每组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明确评价并不是为了一分高下,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借鉴积累阅读方式。例如可在每组成员表格制作中选出每一组的“阅读小能手”,以此来激励学生进步。在结果性评价中,是阅读完成后所有成果展示的评价,例如对学生表格和PPT制作成果以及演讲等活动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生阅读成果的自述,教师要进行积极正向地引导评价,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深入对鲁迅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其他小组成员吸取不同阅读方法,对整本书阅读有更明晰的认识。这样才是完整的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流程,相信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最新颁布,教育研究者们越发致力于寻找更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方式。项目化学习作为21世纪着重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将它与《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又行之有效的方式,能更高效率地促进学生核心知识的获取和核心素养的养成,形成对《朝花夕拾》更深刻的认知。在《朝花夕拾》阅读中渗透“项目化学习”,就要基于《朝花夕拾》的文本特点,不能抛开文本空谈概念;概念要能够在文本中找到证据,而文本同时要为学生深度理解“概念”提供内容载体。这样确定项目主题,学生的学习方向获得指引,学习动机得以明确。[5]对于《朝花夕拾》,正如王景山教授所言,它并不是小说,却有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又有很多鲁迅的传记材料;它也不是历史书,却能让人从中看到很多近代中国历史的侧面。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要看到它作为传统散文的特点,在写人记事中带着的深邃思想,感受鲁迅笔锋犀利中带着的点点追忆。在项目化学习的帮助下,学生对于《朝花夕拾》的阅读将会收获更多不可思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余党绪,叶开.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6(Z1)15-19
[2][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5,53
[4]邓彤.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范式转型[J].语文教学通讯,2017(Z3):12-15
[5]韦伟.设计与推进:对"项目化学习"的探讨——基于《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12):43-4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