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学记》关于“善问”的论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3224
陆娜

  人类的思维活动始于问题,问题是促使学生思考的第一步。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处于适当的认知障碍中,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1]《学记》对于课堂“问”的教学艺术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这表明,通常那些善于提问的人可以使听者非常自然而自然地理解问题,适时而巧妙地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心态,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并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那些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而言,情况恰恰相反。“问题”是师生互动的纽带,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因此正确认识“善问”及其意义,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善问,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非常重要。

  一.何为“善问”

  清代学者刘开《问说》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所谓“问”,须知晓“不问”“好问”和“善问”三个方面。[2]

  1.“不问”。

  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不问”的原则,即不问随性、不问超龄问题、不问没有质量的问题、不问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今天的课堂上经常“充满疑问”,表面上看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氛围热闹,似乎如刘开在《问说》中所谓“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但没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都是无效的问题,问的浅表,思之不深,反而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2.“好问”。

  《学记》文中没有明确提出“好问”一词,“好问”是属于态度方面的问题。但《论语》中有与之相关的大量记载,因为孔子就是“好问”的典范,《论语·八佾》有“子入太庙,每事问”的记载。而今天教学中,老师的有效之“问”是不足的,激发“好问”的热情是打造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基础。

  3、“善问”。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文中用“如攻坚木”解释“善问”。善于提问老师就像是伐木工人砍木头,先从一个简单的地方开始,然后再砍坚硬的节疤。也就是说一名优秀教师应掌握发问的时机、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做到有顺次,有轻重。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体现出课程进展的脉络,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善问”是说教师如何提问,正所谓善教者善问,这是一门艺术,若问得好,它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如果询问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就没有任何意义且浪费时间。

  二.为何“善问”

  1.了解学情,因材施教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纽带。善于提问的老师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到他们学习的进度,及时发现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的地方从而可以更好地查缺补漏。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深浅和难易之分,每个人掌握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提问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在于帮助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再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施教学,争取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成长和进步。

  2.启发诱导,激发潜能

  善问的老师会经常在教学过程当中创造出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发出需要学生解决和思考的难题。通过发问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一步步探索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解决不仅学习到了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思考、探索、交流等各方面的潜能。

  3.尊重学生,独立自主

  一个个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实则是教师把自己的话语权转让给学生,这正符合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向导、助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中心思想。因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善于提问的老师,可以在提问与交流之间既把知识传递给了学生,也把学习的方法传递给了学生。

  二.“善问”之碍

  1.教学任务重,课堂时间有限

  每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必须按质和量完成教育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好的问题,关注到不同的学生,并且做好对每个问题反馈的记录是比较困难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的形式还没有变革,教师的讲授多于学生的反馈,很多教师只注重于完成教学目标而忽略对了完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钻研。除了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老师还要承担着许多非教学性的事物,还要应付各种会议,参加各种评比和培训,让本应该属于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的时间变得非常少。

  2.流于形式,无效之问多

  当我们进行新课改之后,逐渐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强调要通过教师提出的各种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认为只有充满问题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有质量的课堂,这种流于形式的提问互动并没有多大作用,还浪费上课时间。表面上看,教室里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其实许多讨论的内容,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发散,游离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外,产生了许多的无效之问。究其原因,就是老师没有认识到提问的本质是什么,也没有掌握提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提问的艺术也重要性,很多老师没有提问技巧,常常会问学生一些“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的问题,没有使学生受到启发,还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3]

  3.问题梯度没有把握好

  根据《学记》中关于提问的论述,我们发现问题是分层的,我们需要遵循从容易到困难逐步过渡的规则,以便学生可以清晰有序地去深入思考。如果老师从一开始就提出难题,学生就很容易陷入沉思困境。这种提问方法虽然显示了老师的知识深度,但是就课堂的生成性而言,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相反,如果老师的问题很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即可很容易获得正确的答案。教室里的气氛看起来很高,但这并不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这样的问题也没有价值,而这样的课程注定也会失败的。同样每个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应当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对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果问一个优等生很简单的问题,或者问一个后进生比较困难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非常小的。

  4.“一言堂”

  一言堂的意思就是说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也就是说,教师从本质上就没有认识到提问、善问的重要性,教師本身就缺乏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如何“善问”

  1.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知识渴望和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也是启发式教育的本质。为此,教师需要更深入地学习材料,真正理解学生的心理,使用“问题”将学生引入思维世界,享受思维的乐趣,

  2.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无论是在学生的认知方面还是在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方面,都必须循序渐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注意课堂中的问题级别和层次,在提问时,应以教学目标为主导通盘考虑整节课的提问次序,突出重点与难点,注意连贯性,逐步接近教学目标。尤其对难点问题,更要注意层层分解、循序渐进。[4]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动思考的热情,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并确保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性。

  3.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善于提问的教师提出来的问题都是极具启发性的,绝对不是满堂的“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每一个提出来的问题都是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通过问题去引出下一个教学点。有价值的问题总能给学生灵魂一击,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4.注意问题的范围性

  问题的范围指的就是问题的上限和下限的问题。问题的上限就是要考虑到问题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一个从多个角度审视,测试多种可能性并从多个方面探索本质的思维过程。在教育中提出问题时,应注意思维上的差异,而不是填补空白的机械答案。学生需要广泛的交往能力,运用辐射思维,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思考问题。发散性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交流和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下限也就是说提出来的问题至少要是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是符合教学目标发展方向的。

  5.尊重且深入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学习者,他们拥有“不同的思维”。 他们的学习动机,目标和精神状态非常复杂且不同。因此,教师需要以多种方式了解他们的学生,需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愿望。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强调教师的话语权,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愿望。实际上,教师只有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在心理和想法,从而更有相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5]

  参考文献

  [1]王俐.语文课:善教者善“问”[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9(06):59.

  [2]王世录.善学·善问·善教——从《礼记·学记》谈语文教学的“鄯善”问题[J].教育艺术,2019(12):14-15.

  [3]翁丽芬.专业课堂中的善导、善问与善学——深化中职课改背景下对《学记》的研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58-59.

  [4]丁霞.例谈如何做到“善问”[J].语文天地,2012(03):15-16.

  [5]周立芳.《学记》“喻”教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4(34):104-107.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