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李丹莉《我要去看海》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3218
宋霞

  内容摘要:作为新疆科学童话的代表,李丹莉致力于在作品中呈现新疆精神,展现新疆风貌。本文基于李丹莉儿童文学作品集《我要去看海》,从作品的科普艺术与育教功能、独特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视角、“物性”原则和幻想逻辑的共生、儿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链接等四个方面阐述李丹莉科学童话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丹莉 《我要去看海》 新疆科学神话 艺术特色

  科学童话随着白话文儿童文学作品的产生而产生。1920年9月,陈衡哲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小雨点》一文,这是最早公开发表的科学童话作品之一,作品中,作者将小雨点拟人化,赋予其生命,通过对主人公小雨点游历故事和冒险生活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科学知识。作为中国原创科学童话的奠基之作,《小雨点》为后期科学童话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之处。

  在经历了萌芽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文革前)以及文革十年的荒芜寂寥,科学童话迎来了繁荣时期,一大批科学童话创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儿童文学的取材也从生物世界的圈子跳了出来,作品题材涵盖了物理、化学、地理、地质等各个领域,更加可喜的是,科学童话的选材关注到了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层面。大量科学童話作品不断出现,如《小蝌蚪找妈妈》(方惠珍、盛璐德)、《黑猫警长》(诸志祥)、《克拉拉丛林探险》(严慧)、《小蛙人游大海》(杨红缨)等。在全国科学童话繁荣的大背景下,各个地区的科学童话也在蓬勃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是其中的一员。

  一.新疆科学童话的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部,地域广袤,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蒙古、锡伯等多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宗教的、历史的不同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作品争奇斗艳,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壮阔场面,共同添色于中华文学宝库。

  新疆科学童话随着祖国科学童话的发展起起伏伏,偏远地域的特殊性不仅制约着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在全国儿童文学萌芽之时,儿童文学之于新疆寥寥无几,十年文革浩劫更使得儿童文学之花凋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座谈会和科普创作座谈会的召开,使一大批有担当的科学家和作家投身到科学童话的创作中来,新疆儿童文学紧跟内地儿童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如刘乃亭、黄山、于文胜、毕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王广田、李丹莉、刘慧敏等。其中以李丹莉为代表的科学童话作家群体如新星般冉冉升起,李丹莉的《木杨杨的烦恼》《想飞的云杉》《小小骆驼刺》,周俊儒的《山鬼》《黑熊哈力》《大红袍》,王功恪、易小娅的《小博士漫游生命科学王国》等科学童话打开了少年儿童读者的新视野,在读童话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科学知识,启迪了心智。

  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致力于繁荣新疆民族文学事业,实施了“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面向各民族文学工作者征集文学原创作品和翻译作品,并给予重点扶持和出版资助。首批出版的50部作品荟萃了近年来新疆各族作家创作的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新疆精神,展示各族民众的奋斗历程和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李丹莉编著的《我要去看海》就是其中一部。《我要去看海》共收录了李丹莉的30篇童话,其中包括《大红鱼的心声》《小北鲑的水中音乐会》《木杨杨的烦恼》《红柳姑娘和风老太太》《雪莲仙子何时归来》《阿魏的QQ好友》等多篇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普作品。与内地发达地区儿童文学创作相比,新疆的儿童文学创作特别是科学童话这一分支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自2011年以来,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有了蓬勃发展之势,这对新疆科学童话的发展来说是一大喜事。

  二.李丹莉科学童话的艺术特色

  新疆科学文艺领域的“拓荒者”——李丹莉,在长期的科学童话创作之中,关注新疆特有的动物、植物等生态资源,在科学童话创作过程中,致力于将新疆特有的自然资源介绍给小读者。在儿童文学的框架下,关注到人文主题和生态文学,语言唯美素淡,将情感注入科学童话,给我们呈现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优美佳作。

  (一)李丹莉科学童话中的科普艺术与育教功能

  科普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推手。[1]李丹莉在题材的选取上选择了自身生活地域的一些事物,作为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如北山羊、伊犁鼠兔、白尾地鸦、盘羊、大红鱼、雪豹、野骆驼、红柳、雪莲、云杉、骆驼刺等。这些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但是对其科普知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了解还是比较陌生的,李丹莉善于利用身边资源,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小读者们介绍了新疆的物种资源,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对新疆充满热爱,这些年我痴迷地向小读者介绍新疆特有的自然资源,在童话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情感化体验,拨动着孩子们稚嫩的心弦,使他们深刻用情于万千物象,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依附在感动过程中。”[2]《我要去看海》讲述的是北山羊沫沫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看海的愿望,文中蕴含的科普知识自然呈现,如在讲述沫沫没有翅膀的时候,向读者说明北山羊这一物种的普遍特点,在与风婆婆的对话中讲述了北山羊的栖居地和该物种的重要性,在看水中的倒影时对北山羊外形的细致描述,科普知识在紧密的故事情节中自然融入,用灵动有趣的文学手法进行呈现。在科普创作过程中,作者不急于向读者展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是基于作品创作的需要对科普知识进行筛选。《选美大赛》讲述了动物家园在选美日发生的故事,喜鹊、雪鸡、孔雀、小雪豹都在为选美大赛做准备,白尾地鸦是每年选美大赛的主持人,它谈吐优雅,气质端庄。一直想当动物家园首领的狐狸动起歪脑筋,向动物们说起了白尾地鸦的坏话,于是选美大赛变成了争吵大赛,最终裁判土地爷爷主持了公道,向动物们解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动物家园再次回归到了一个和谐的家园。对于新疆唯一的特有鸟类——白尾地鸦的介绍,从狐狸与小动物们的对话中呈现出来,将科学童话的故事性和知识性进行了合理的融合,借用马鹿之口揭示了白尾地鸦对于维持沙漠地带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李丹莉基于儿童视角关注到儿童的可读性,语言的表述有趣,便于理解。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关注科普读物的知识性和儿童文学的育教功能。《我要去看海》中北山羊沫沫苦恼于自己怎样实现梦想,云杉爷爷笑呵呵地告诉他:“只有努力,梦想才能实现,你光坐在这里胡思乱想是没有用的。”云杉爷爷的话提醒了沫沫,梦想是靠努力才能实现的。云杉爷爷不仅提醒了沫沫,也提醒了小读者们。风婆婆告诉沫沫北山羊不适合大海的环境,沫沫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坚定的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春姑娘知道了沫沫的故事,温柔地问:“沫沫,你这样走,什么时候才能到海边啊?”沫沫说:“春姐姐,我已经不会再为什么时候到达而焦急和困惑了。一路风景很美,我每向前走一步都看见不同的精彩,这个过程很开心,我想我一定能看到大海。”《小小骆驼刺》讲述了小骆驼刺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老骆驼刺的淳淳教诲下,在看见了蒲公英的消亡和风滚草的离去后,小骆驼刺知道了自己作为戈壁守护神的意义,在遇见一只远行的驼队时,明白了“如果活着仅仅是为了自己,没有对他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即便开出再绚丽的花朵,或者看到再多的风景,经历再多的奇遇,又有什么价值呢?”在普及骆驼刺这种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的豆科类植物的同时,也告诉了小读者们生命的价值。李丹莉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育教功能不言而喻。

  (二)独特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视角

  李丹莉的作品中呈现出浓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视角。首先,是在题材的选择上,李丹莉选择了自己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作为描写的对象,北山羊、雪豹、胡杨树、雪莲都是其描写的对象。一般来说,童话视角的呈现有三种不同的世界:一是人的世界(常人体);一是物的世界(拟人体);一是神的世界(超人体),这三种故事世界可以形成不同的童话。在李丹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有单一的物的世界,如《我要去看海》《红柳姑娘与风老太太》;有人与物的世界的融合,如《小娟蝶的眼泪》《雪莲仙子何时归来》《大红鱼的心声》,作品反映出了科学童话的普遍特色,即人、神、物三种世界的相互融合。李丹莉利用生活在新疆这个有利的地域条件,向人们孜孜不倦的介绍着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知识。小北鲑想要参加音乐会,却遭到北鲑妈妈的反对,“亲爱的孩子们啊,我不是不想让它参加音乐会,只是这么热闹的地方也会带来危险,会有人来捕杀我们的。人们说我们北鲑肉味鲜美,含脂量高,把我们看作名贵食用鱼类,在额尔齐斯河里大量捕捞我们,如今,我们北鲑家族几乎濒临灭绝。我要保护我的小北鲑呀”(《小北鲑的水中音乐会》);小绢蝶被我从蝴蝶谷带回了家,闷闷不乐的哭泣,当我带它返回蝴蝶谷时,看到了焦急的绢蝶父母面色憔悴,疲惫的翅膀无力煽动(《小绢蝶的眼泪》);小波和爷爷住在美丽的喀纳斯湖畔。一天夜里,小波梦醒前去湖中心探查,看到了爷爷一直想捕获的大红鱼。拼尽力气解救了大红鱼并向湖中心大喊“我们是永远的朋友。”大红鱼也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是永远的朋友……”《大红鱼的心声》。作品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野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艰难的处境,人类的过渡捕捞和破环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作品中处处透漏着对自然生态的反思。

  (三)“物性”原则和幻想逻辑的共生

  “物性”原则是科学童话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李丹莉的作品也概莫能外,北山羊沫沫虽然有人的思维,但是仍然具有北山羊这一物种的基本特征:四肢非常坚实,脚趾就像钳子一样,能够自如的在险峻的乱石之间纵情奔驰,攀登和跳跃(《我要去看海》)。骆驼刺具备语言和情感功能,但作为骆驼的重要食粮,有发达的根系跟细小甜美的叶片(《小小骆驼刺》)。塑造典型人物,揭示作品主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目的,科学童话作品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承载着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重任。李丹莉的科学童话也是如此,较与其他科学童话,李丹莉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更加具有可信性,细致的观察力使得作者对新疆特有的自然资源十分熟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成长、故事的发生发展都与“人物”的自然属性紧密相关,所以我们能够在自然大合唱中清晰的辨别出每一个物种。其次,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又具有高度的拟人性,依据人的形态来行事,因此,作品中的“人物”能够彼此进行对话,进行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最后,“人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在讲述故事,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内化为儿童个人价值观,育教功能不言而喻。

  科学童话严格遵守着创作的“物性”原则,但是幻想是童话创作的出发点。李丹莉科学童话中的幻想随处可见。《小松的微信》中,植物家族有专用手机,不能打电话,但是可以上微信和看朋友圈,落叶松爷爷利用手机与城里的孙子小松保持联系,蒲公英的降落伞能够飞到星星上进行线路维修。李丹莉的幻想的大胆还体现在《阿魏的QQ好友》中,植物家园中有一座植物学校,阿魏作为荒漠植物班的活泛人物,建了一个QQ群,“隐形的翅膀”成为了阿魏的QQ好友,在学习上给了阿魏很大的帮助。而这位“隐形的翅膀”正是原来的学习委员,后来随父母出国的阿魏菇。大胆的幻想创作和艺术逻辑使得李丹莉的作品富有辩别性。李丹莉作品中呈现出“物性”原则和幻想逻辑的共生。

  (四)儿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链接

  回顾众多的经典童话,几乎都能看到童话中所呈现的美好,《小红帽》中大灰狼将小红帽吞进肚子,猎人在大灰狼熟睡之时剪开了大灰狼的肚皮,成功解救了小红帽,狼也因肚子里过重的石头跌倒摔死了;《拇指姑娘》中拇指姑娘与王子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蝌蚪找妈妈》中在遇见了大鱼、大乌龟跟大白鹅之后,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基于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大部分童话的创作关注到童话对于儿童的善和美的教育。但是,童话不应放弃对现实世界应有的警惕,被大灰狼吞进肚子的小红帽不可能完好无损的出来,肚皮里放进石头的大灰狼也不可能丝毫无事。李丹莉的童话关照到儿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链接,小北鲑因为肉质鲜美而遭到肆意捕杀,北鲑妈妈带着小北鲑胆战心惊的生活(《小北鲑的水中音乐会》);别克因一己之私使得雪莲花遭到滥挖,雪莲仙子幽怨的离开(《雪莲仙子何时归来》);都市繁华热闹的表皮下隐藏的是工业带来的大气污染,车水马龙间却处處透露着孤独(《小松的微信》);纵览李丹莉的科学童话,其创作都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而不是凭空的臆想。因此,李丹莉的童话中呈现出一种真实性——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关照。童话应是链接儿童与现实生活世界的桥梁,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童话更加真实、多元,对于阅读者来说,特别是低幼儿群体,通过童话适当的接触到远处的真实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

  李丹莉的科学童话立足新疆大地,书写新疆,渲染新疆,作为全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支生力军,愿新疆科学童话创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王仲明.科普:儿童文学的重要主题——读李丹莉儿童文学作品集《小石头的梦想》[J].新疆艺术.

  [2]专访新疆科普作家李丹莉:拓宽新疆儿童文学新领域.http://www.chinawriter.com.cn/.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大学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YSYB01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