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3011
邓玉侠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文本解读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当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现状,提出了文本解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所在,选取了《皇帝的新装》、《台阶》、《老王》、《羚羊木雕》四个案例,从感知文本、解答文本、共情文本、品味文本这几个角度来阐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与体味,以求对提高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性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仔细的阅读,进行准确、恰当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主旨的完整把握和透彻理解。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解读,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真正阅读并理解作品,进行有自我感悟和独特分析的文本解读,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启发;更要进行文本细读,发现独立于教参之外和普罗大众共同指明的主旨、感悟,当一个文本在你眼前的时候,要能够做到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能够读出大家读不出来的,当然这不是意味着标新立异,偏离文章的主旨,背离作者的意愿,而是在作者基本表达和创作指向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发现文本的闪光点。而不是简单应付,随意了事,借助各种教参资料一股脑都传送给学生,语文教师自身缺乏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堂课注定是不成功的。

  一.文本解读之现状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教师在当下的语文文本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自我为主,将自己所谓的创新的教学方法一股脑传授给学生,既没有考虑学生实际也没有依据文本实际,更没有从课堂容量出发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研究教材是教师的第一功夫,某些教师不仅没有深入文本,还过分依赖教参,解读文本千篇一律,调动不了学生积极性,不懂得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把握,也没有规划好重难点,未找到适合自己的文本解读方法,一些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现状实在令人堪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注重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不顾学生需求和对知识的理解,在网络上漫无目的搜一些故事梗概,所谓的“教学重点”,甚至用一些流行文化和网络热词来解读文本,过分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导致各种文本解读的结论塞进自己的头脑,缺乏自己的阅读体验;东拼西凑地就这样进了教室为学生授课,上课时只顾自己的教学输入,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热衷于寻找新颖的教学方法,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时间却很少,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重心失当,也没有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忽略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效率,增加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厚度。”[2]语文课堂本应该灵活多样,而教师却始终唱着独角戏,语文教学的魅力就这样被剥夺了。

  (二)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

  部分教師课堂教学流程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即课堂教学时无非就是先把文章读一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拿出来让学生读一读,难理解的词解释一下;紧接着,进入课文逐段教学;学完以后,再进行课文总体小结,最后就是进行课堂练习。语文课一般都是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教学的,毫无创新,千课一面,学生早已熟悉了教学流程。“忽略了学生思想上开放性的特点,不重视学生对作品的主观赏析和自我思考。”[3]框架式的教学模式脱离情景,学生无法真切体验文中所讲内容,从而导致误读、错读等问题的出现,学生的课堂激情减退,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思辨能力。

  (三)文本解读的功利化倾向

  学生和教师面对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采取了所谓的“对策”,很多教师为了迎合考试需求,着重讲述考试需要的内容,而对于不考的内容,则少讲甚至不讲。一些经典的文本被拿来当作学生练习提分的“利器”或者阅读方面的考试材料,枯燥且乏味,丧失了文本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学生会受老师影响,只学考试的内容,只解读对考试有需要的文本,对以后的深入阅读及自身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当然学生本身也深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认为阅读文本,学习与现代文化相隔较远的知识,如文言文知识是无用的,不如学习一些实践性的操作技术来的痛快,这在态度以及价值观上都存在着功利化倾向。

  (四)忽略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文本解读的全面和完善对于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其完善自我人格的能力,提升个人思想境都有重大作用。“文本解读对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是人生态度都将有很大的影响。”[4]但很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不够重视对文本解读的投入,浅尝辄止,这对教师本身从事教学及学生学习都是弊大于利的。教师不仅体会不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反而会提早产生职业倦怠,更会误人子弟,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将会漏洞百出,不利于语文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感知文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是课堂教学流程之一,教师的泛读、小组代表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形式,读的铿将有力、读的字字有情等朗读节奏都可以让学生深切感知文本,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语言,将文本中的语言魅力以朗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自然而然的会有所提高。学生学会品味文本,运用语言感知能力去欣赏文本内容,进一步课推动堂教学。

  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中,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展示新装中,这样描述道: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无可否认,小孩子在最后说出了真话,此时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和感情,将孩子的真实果敢的情绪读出来。抓住孩子的话来细细咀嚼,不难发现:孩子的眼睛看的东西才是最清楚的,他们说的话也是最能体现自己内心想法的。在生活中,我们的眼睛、心灵受到世俗权利、物质、利益等的影响,使自己的心灵蒙尘,行为不受支配,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正是对应了文本中虚伪而愚蠢的大臣。通过品味文本,赏析小孩子说的真话,《皇帝的新装》表达了对于“成年人的印象”,是对“虚荣”背后的“自我深度的迷失”这一人类固有和共有的人性弱点的再现,是安徒生为读者提供的一面镜子。这样的解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提升,懂得了从不同的角度来感知文本。

  (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解答文本

  “解读文本可以透过作者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5]教师在应在开始时就对学生强调这一点,先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提起来,接着适当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这些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教师都要反复斟酌,思考对学生理解文本是否有益,从而给学生适当的思维容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台阶》中开头便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很明顯文章在一开头就设下了悬念,教师就此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会觉得台阶低呢?台阶的高低在父亲眼里看的很重要吗?台阶又象征着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将课堂交由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答案,学生在阅读完文本后可自由讨论,或者角色扮演,演出父亲为建造台阶的心路历程,再派学生代表发言,这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更有教育意义,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形式也得到了创新,一举多得。

  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不难发现,文中的父亲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不低人一等,才想要建一栋高台阶的新屋,这只是表层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追求台阶的高实际上暗含了父亲对生活有着更高的期盼和追求这一主题,而台阶则承载了父亲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明白了这些,这堂课才没有遗憾,在此过程种学生充分开发了思维,动了脑筋,解答了教师最初提出的问题,达到了教学效果。当然在回答教师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如父亲在建造好台阶后与人打招呼为什么会不自在?为什么父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日渐衰老?这些都是学生要探讨的问题,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发散思维,明白人一旦丧失了奋斗的目标就会无精打采,精神支柱倒塌了疾病就会找上门来,让学生感同身受,只有努力学习,有所目标并不断更新目标,接续奋斗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寻找“文”与“心”的契合—共情文本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开始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对达到教学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文章表达的内涵与自我心灵契合的点,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有效的手段,创建一个有趣的、温馨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会从这篇文章中有所体悟,达到共情,满足学生对文本的期待。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教师应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用心去感悟文本,即使有些内容不考试,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以及人格魅力的熏陶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的作用,从根源上端正态度,避免功利化倾向。

  如在进行《老王》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作者与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而老王不顾世俗十分尊重作者夫妇,语文教师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创设一个情境:如果你被别人误会或者陷害,无助潦倒之际,有个人在你身边鼓励你,陪伴你,帮你度过一段艰难岁月,你又作何感受?此外,文章主旨大部分人读出的都是老王的善良老实,这样的结论或许并没有错,“但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6]在当时那个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给作者夫妇送冰、送作者丈夫去医院、送香油和鸡蛋,可见他的不为世俗眼光左右,坚持自我的独特个性的一面。文本中亦有“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愿意”一词就能看出老王的与众不同,作者夫妇那样的处境,一般人是躲之不及的,而老王愿意。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老王形象,感同身受;与此同时,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也就是王崧舟先生所说的文本解读的“陌生化”,不能只读出大家都能读出的老王的心里善良、老实厚道,也要读出他的不畏强威,坚持自我的独特品格。在解读文本的最后,对文章主旨进行升华,老王已是各种不幸,但他却能坚守初心,始终未能丢失他那一颗与人为善、不争不抢的金子般的心灵;“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促进者,教师要有儿童立场,即具有共情的能力。”[7]启发学生思考,如若你身在逆境之中,能否沉着应对,保持初心,对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物友好对待,使学生达到对文本的共情,思考现实和人生。如果教师仅仅是把文章读一遍,根据教参和教学设计给出老王性格品质的具体内容,而不深入文本探讨,让学生感同身受,这远远是不够的。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发现不起眼却重要的词汇、采用共情的教学方法来表现老王的个性,更能理解文本的精妙绝伦。

  (四)掌握文本的解读技巧—品味文本

  教师在指导学生文本解读时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活学活用。应强调学生多注意勾画重点的词、句子、人名、地名等,初步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在旁边做好批注,写下当时的所感所想,为后续讨论或者请老师解答做好铺垫。在把握了基本内容以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可分角色朗读,结合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沉浸其中,学生在此活动中可捕捉到人物的情绪波动,品味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加深对人物的认知和对文本主旨的把握;通过交流讨论提出对文本的看法和问题,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做出总结并升华主题。

  以《羚羊木雕》为例,可利用角色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父母的严厉、作者的无奈、万芳的不解都要将其情绪和语气表现出来,“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8]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品味每个人物的形象和特点,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再利用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一场辩论赛,针对作者送贵重礼物给好朋友万芳,学生持什么态度。当然从作者的立场上看,送羚羊木雕给万芳,这是他们真挚深厚友谊的见证,父母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小孩子送礼物是可以的,但是贵重物品还是要跟家长商量的,多沟通多交流方能避免这一矛盾的发生。在此,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在最后要适当给予自己的看法:从小就养成有主见、肯动脑的习惯是好的,但做事之前要与父母商量,自作主张是不对的,进而升华文章主题。

  从文本解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激发思维的火花,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节操。教师和学生都要戒骄戒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在诱惑众多的社会中保持初心,沉下心来学习和研究,避免解读文本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出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文本的解读的方法和策略,走进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尽情遨游,尽情享受。

  参考文献

  [1]黄东霞.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升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0.

  [2]庄照岗.论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汤亚宗.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2):42-43.

  [4]孔静.浅谈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J].求学,2019(20):27-29.

  [5]孟婕.初中语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6]黄厚江.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J].语文学习,2007(10):11-15.

  [7]黄友芹.浅析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有效角度[J].初中生世界,2020(44):32-33.

  [8]陈明珠.“情感”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从《紫藤萝瀑布》一文谈起[J].语文天地,2014(29):9-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