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约翰·塞尔夫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2993
黄启超

  内容摘要:马丁·艾米斯的代表作《金钱─绝命书》以主人公约翰·塞尔夫为主线深刻描绘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消费主义盛行的英美社会。小说独具匠心地在伦敦和纽约两个大都市之间不停地切换,呈现出个体在消费主义文化和大众媒介的影响下欲望不断膨胀,通过塞尔夫想拍电影挣大钱这个梦想的破灭来重新思考个体身份问题。他无法确立自身身份,明确自身价值,造成了个体身份危机和两性关系的扭曲。

  关键词:马丁·艾米斯 消费主义 大众媒介 身份危机 两性关系

  《金钱─绝命书》(Money,A Suicide Note,1984)(以下简称《金钱》)是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的典范”[1]马丁·艾米斯的小说常常关注消费主义文化,《金钱》更是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描绘与反思。该小说主人公约翰·塞尔夫为了拍摄剧本《良币》来回穿梭于伦敦和纽约两个大都市之间,一心想要挣大钱来证明自己的成功,稳固自己的地位。在寻求投资者和演员的过程中,他迷失在酒精、色情、抽烟以及垃圾食品等各种消费之中,结果他狼狈不堪地离开了美国,结束了自己的狂欢消费,回到英国后他试图自杀而没有成功。该小说出版后,英美各大报刊杂志如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tlantis, Pertanika Journals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都刊有书评[2]。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该小说,如英国学者Gavin Keulks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了《金钱》写作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和主题[3];张和龙与韩海琴的《〈金钱——绝命书〉与〈伦敦原野〉中的情色叙事及其反讽张力》从探讨了该小说体现的性别气质,认为艾米斯在小说中建构了新型的性别气质理想[4];王小会从超真实的角度分析了作者书写消费社会的原因和企图[5]。以上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作品,也有涉及消费主题,但目前还无作者以这个主题来分析主人公。本文拟从大众媒介、身份危機和两性关系三方面来分析小说主人公塞尔夫,揭示当代消费社会人类个体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与精神危机。

  一.塞尔夫对大众媒介的依赖

  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消费变得愈加重要,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各国政府和社会更是鼓励消费,注重消费带来的经济效益。美国率先于上世纪50年代进入消费社会,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社会也在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主义价值观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进而增强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无限膨胀。就像鲍德里亚所说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创造出更多的新奇的人造消费品,刺激和引诱人类本身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无止境欲望扩张。”[6]

  在当代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欲望和心理需求被无孔不入的电影、电视、时尚报刊和互联网刺激着。“随着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告、电视、电影等可视性大众传媒不仅取代了文字媒介的统治地位而且取代了传统的家族、同事和邻里的参照关系而成为印证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的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价值系统,因而成为消费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7]消费者的思想和意识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大众媒介。“先前看过的电影和其他文化产品已经让他们知道需要期待什么,并自动做出反应”。[8]

  大众媒介混淆了塞尔夫的视听,把媒体上的描绘误认为是真实的存在。看电视的时候,塞尔夫感觉:“很快,我就会变得像那种电视艺术家”。[9]37他认为自己可以从拍广告到拍电影成功转型,而且能挣更多的钱。看电视是他的主要兴趣所在,他的一种爱好就是“躺在床上,喝鸡尾酒、看电视”。[9]37在纽约时,他在旅馆里以电视来消磨时光。电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自我的判断,让他的自我无限膨胀,从一个成功的广告商转型去不熟悉的领域拍电影。他自称自己是个“色情瘾君子,比如,保持着一周三本黄色杂志和至少一场色情电影的习惯”。[9]54他的色情生活依赖太多的视频、肥皂剧和色情杂志。辞职后,在他请人写的剧本写好之前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整日无所事事,穿梭于各类酒吧之中,沉迷在各种媒介中:电视、录像、自然短片、喜剧小品、小报、杂志。

  另外,他以媒体上的形象来要求自己,从而一直对自己的体型和外貌不满。陶东风曾说过:“关于“身体形象”的传媒策略是:你的身体不合格—焦虑—你的身体可以改变—购买。即:通过大众媒体塑造理性身体意象,来引发你对自己身体的极度挑剔的态度,继而产生不满、焦虑,进而不断对身体进行维护”[10]当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有名的主持人虽然年长但外貌仍然光彩夺目时,想到的是也要去整容要跟他效果一样:“等我赚了大钱,我一定要去加利福尼亚,来一个我早就向自己许诺过的应得的身体移植”[9]25当看到他纽约的搭档菲尔丁·古德尼浅蓝色的眼睛时,心想:“第一波美国彩色电影明星让这种色彩非常时尚”。[9]28

  二.塞尔夫对女性的物化

  塞尔夫在多种媒体的影响下,沉迷于各种消费。在消费社会,一切都被物化,包括人。“性或身体,因为具有交换和使用价值,因而也成为大众消费品。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下,身体成为消费的中心”。[11]女性仅仅是在贪婪驱使下的商业社会的牺牲品。

  塞尔夫心中唯一的神就是金钱。金钱主宰着他的行为和他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和女性的关系。金钱主宰着他的行为和他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和女性的关系。他将女性的身体物化,他视女性为性客体。由于塞尔夫通过金钱来看待生活,把女性分为两类:妓女和非妓女。他是惊人的色情消费者,并被消费主义所消费,他所有的性经历以他沉溺于色情业为媒介。塞尔夫是坚定的性─钱关系论者。似乎是只要有钱就可以支配、剥削女性,如果想挣钱可以投资色情业,这也是他开始拍摄他的第一部电影《良币》(Good Money)的原因。在后资本主义社会,性以及女性是盈利的主要资源,女性只是商品,而且是廉价的商品。女性来为塞尔夫的电影试镜时,他们看重的不是她们的演技而是暴露她们自己身体的能力。而他对色情业的依赖也印证了女性作为色情对象和他把女性物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他说服自己塞琳娜跟他做爱只是为了钱,而且认为自己把对个人的爱转移到对金钱的热爱是正确的。他爱的是塞琳娜商业化的性,而不是她本人。他还把塞琳娜和他的其他消费品做比较:“鸡尾酒:十七英镑。晚餐:六十八英镑。塞琳娜:两千五百英镑。”[9]216和塞琳娜的关系只是满足了他的性(自认为很有钱)和自恋。

  每次遇见女人他问自己的第一件事是他是否能上它(it)。而且,他称自己的女朋友塞琳娜是“卖不出去的塞琳娜、时髦的塞琳娜,一度在打折销售中继续降价。啊,我是多么爱它。我太爱它了。”[9]89像色情业一样,用“它(it)”代替“她(her)”,塞尔夫否定了女性“人”的属性。

  三.塞尔夫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异化

  当塞尔夫把女性物化时,他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不清醒的。他无法确立自身身份,明确自身价值,只是渴望成功,渴望获得金钱。他以不同的身份分别出现在伦敦和纽约。在伦敦,她的女朋友塞琳娜来自社会底层,他的好朋友亚历克·卢埃林因欺诈罪而进了监狱,所以,在伦敦的时候,塞尔夫自己都在感叹:“你瞧,我来自犯罪阶层。”[9]207而在纽约,又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他接触的是上层社会,富商名流和各路明星,作为导演,他招募演员,调停各个明星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而且游刃有余。所以,他觉得一切可以用钱来买,在他眼里,压力也是可以买的,他通过买昂贵的衣服、租昂贵的汽车、吃昂贵的午饭、去昂贵的酒吧,甚至直接给流浪汉一踏子现金,来给自己制造金钱上的压力。然而,即使消费了这些让他身无分文,当他的搭档菲尔丁给了他“一笔数额大得难以置信的钱后”,[9]235他已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了:“看来,我置身的这个世界里,无论我做什么,我只是越来越有钱……”。[9]235金钱让他飘飘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人们自身的意义被商品所赋予,“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所选择的商品创造自我,建构身份。”[12]塞尔夫是个相当成功的商业广告导演,然而他不够自信,觉得还要挣更多的钱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他认为自己的地位是靠金钱来稳固的,“等我赚到这笔我正要赚的钱后,我的地位会更加稳固。”[9]33他还认为男性身份的建立依赖于在性上让女性愉悦,所以他的私生活相当混乱,虽然有一个固定的女朋友,他还是不停地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朋友的妻子、妓女以甚至他未来的继母。当他和玛蒂娜在一起不能做到这样时,他极其痛苦地问“我还有什么用?”[9]395正如陈勇军所说,“消费主义造成了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加剧人的精神危机。贪婪地消费一切,人成为消费的机器,并且把自己的全部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都寄托在对“物”的拥有和对“物”的消费之上”。[13]

  塞尔夫不能直面自己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逃避。当他的女朋友塞琳娜因跟别人有了关系离他而去时,他心里很痛苦,很消沉,但仍然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他用各种消费,尤其是酒精和垃圾食品来麻痹自己,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认为所以这一切都是因为金钱。当他发现他请人写的剧本《良币》不符合他的要求时,他跑去质问制片人,得不到解決方案时,他选择离开,选择逃避。置身在各种媒体和欲望中,即使有机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塞尔夫也失去了向上、向好的动力。在玛蒂娜的影响下,当他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也就是不再酗酒、抽烟、招妓和吃垃圾食品等等的时候,他觉得“步入正轨的生活太荒诞了”。[9]371他开始怀疑自己,彻底否定自己,再没有了刚开始筹备拍《良币》时的意气风发和骄傲自负。

  他的原生家庭和所处的消费主义文化环境让他自身如此矛盾。自六岁那年他母亲死后,他去美国他姨妈家生活了九年,在那个家里他并不是很受欢迎,然后,他十五岁那年,他回到了英国他父亲的酒吧打工。所有这些让他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消费主义文化下,一切关系都被异化,塞尔夫和他父亲的关系也是商业化的,当他的父亲因赌博和赌马而负债的时候,他要求塞尔夫归还他这些年抚养他的所有费用。这种关系让他感觉很受伤害,他的原生家庭关系和人生经历以及消费主义文化让他只顾当下,不去思考自己的未来。

  本文分析了《金钱》的主人公在消费主义社会,在各种媒介的影响下,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物化女性,在种种消费狂欢中迷失了自己。其实,塞尔夫在他短短的几个月是经历中可以有很多选择的,比如,他清楚地知道塞琳娜为了她的钱才跟他在一起,也清楚地知道她对她不忠,他可以选择离开,但他没有;他知道快餐和酒精对身体不好,其实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种种毛病,比如牙痛、肥胖等,他可以选择戒掉,但他没有。当玛蒂娜在引导他一步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时,面对塞琳娜的那次引诱他知道接受她的引诱不好,会毁了他目前的生活,还是选择了背叛,毁了他的所有。他一次次地臣服于自己的本能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生活毁在了自己的手里。然而,在小说的最后,他自杀未遂后,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了反思,坦然接受了自己一无所有、贫困潦倒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愿意跟他一起生活的女朋友,过上了贫穷但温馨的生活。马丁·艾米斯用这样的结局来告诉读者,真正的爱是双方的共同成长,而不是建立在金钱等外在物质上的;生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生活的意义在于选择。即使在充满各种诱惑、让人迷乱的消费主义社会,人还是可以有选择的。

  参考文献

  [1]Horton, Emily.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Decade.” The 1980s: A Decade of 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 Ed. Philip Tew, et al. London: Bloomsbury, 2014. p.36.

  [2]Jon Begley, “Satirizing the Carnival of Postmodern Capitalism: the Transatlantic and Dialogic Structure of Martin Amiss Money,”Contemporary Literature(2004): 79-105; Carlos Silva Camppanon,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America in Martin Amiss Money: A Suicide Note, Atlantis 26.2 (December 2004),87-96; Khaled Abkar Alkodimi and Noritah Omar, “The Female Body in Martin Amiss Money: A Satiric Portrait,20(2), 2012, 421-431

  [3]Keulks, Gavin, “The Amises on Realism and Postmodernism: Stanley and the Women (1984) and Money: A Suicide Note (1984)”, Father and Son, 2003,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P. 239-294.

  [4]张和龙韩海琴,《<金钱——绝命书>与<伦敦原野>中的情色叙事及其反讽张力》,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5期:P. 69-77.

  [5]王小会,《金钱---绝命书》:从超真实向真实回归,当代外国文学,2017年第2期,P.167-173.

  [6]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 248.

  [7]吉志鹏.消费文化对身体的建构[J].《学术交流》[J],2009(5).P.143.

  [8]Horkheimer,M.& T. W. Adorno. 2002.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M]. G. S. Noerr (ed.). E.Jephcott (tran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00.

  [9]马丁·艾米斯.金钱—绝命书[M]. 陈新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0]陶东风,等.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61.

  [11]梁理文.后现代消费语境下的性别关系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3). P.174.

  [12]李小芳.消费文化引领下的社会关系异化及人性放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8).P.81.

  [13]陈勇军.消费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J],《商业时代》,2014(3).P.6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