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师范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2934
欧阳珍 陈代云

  内容摘要:写作能力培养是师范生职前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重视写作学科的实践性,建立前后赓续的课程体系,用文学的行业要求引进师资,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并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写作平台,建设一个包括了教师、学生、校友的“文坛”,培育学校的课程特色和文学传统。

  关键词:写作教育人才 写作能力 培养

  写作课在高校的尴尬和边缘已经成为共识,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但不管原因如何,师范生的培养始终绕不开写作教学,因为学生一旦走上教学岗位,就面临着如何上好“作文课”的问题。所以,写作能力培养是师范生职前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关乎他们的职业能力。

  一.写作学科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作的性质、地位、任务、名称等都曾引起广泛的论争,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写作是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写作课应该注重理论还是注重实践?它应该如何教?

  叶圣陶先生调研之后认为,大学写作是补中学的课,所以“大学里的写作课如今虽然还处于增长的趋势中,将来总得要取消”。[1]大学写作开设的时间并不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叫“作文法”、四十年代叫“大一国文”,五十年代叫“文选与写作”,六十年代以后通称“写作”。[2]但这些课程名称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大学里的写作课,有些实际上相当于大学语文。叶圣陶先生提出补课说,正是从语文的角度理解大学写作,并把它当成一门工具性课程。

  关于写作学科的名称,还有文章学和写作学之争,前者强调研究文章范本,后者则强调研究写作行为并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有学者由此出发,认为,可以建立文章学、写作学、写作训练学(写作教育学)三个系列的学科,从而形成学科体系。[3]从内容上看,文章学可能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重复,文学理论又涵盖了写作行为研究,所以写作的独特意义仅仅在于写作训练。这或许正是写作学科的尴尬和现实。

  目前,写作学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因为没有自足的概念和范畴,无论研究文章范本还是研究写作行为,都很容易滑入别的学科,并在别的学科获得认同感,所以专门从事写作学研究的学者并不多。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应该直面这样的事实:写作学科的特质就是专事写作训练的学科,它的建设目标与评价方法都应该与别的学科有所区别。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有四个指标,分别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如果写作学科不强调教师的学历和学位,不重视学术研究,那么它对学科评估的贡献率就会很小,所以被边缘和遗忘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近年来,学界已经意识到了写作学科的特殊性,一些高校引进西方创意写作的理念,在国内掀起了写作改革的潮流,2011年,葛红兵教授开始提倡建立创意写作学科,谋求为写作学提供新的学科定位,承认了写作学科的实践性特质。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写作理解为一种充满了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了体现这种特殊性,我们将教师创作的文学作品等同于写作学科的学术研究,给教师以学术成果同等的奖励,同时鼓励教师参评文学创作系列职称,与教师系列职称享受同等待遇。对于既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有文学创作系列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过程中,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均可以作为申报成果。这样,教师便有了学科认同感,就能安心致力于写作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8年,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写作正式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不建立写作课程体系,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几乎就是一句空话。为了体现课程的连续性,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分年级设置了系列写作课程,构建了“基础写作——文学写作(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从大一到大四,为学生提供全程的写作指导,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课程文化。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评价

  一般说来,高校教师都有双重身份。在学科建设中,教师具有专业性,他是学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职业性,他是教师。高校教师的职称、地位和福利,尤以前者为重。传统的考评体制对写作教师显然是不利的,因为写作教师的专业成就是文学创作,但文學作品并没有纳入学术考核的范畴,甘心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不多,上写作课不仅影响现实收益,而且也影响长远发展。业内对写作教师队伍曾有“三多三少”的说法,“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半路出家的多,从一而终的少;坐而论道的多,有实践经验者少。”[4]这或许正是写作学科定位不清、高校教师评价方式单一的现实之痛,教写作课的教师常常成了失去专业的人,“那些真正有学问的写作老师,他们的学问几乎没有一个做在写作学上,而是做在文艺理论、美学、现当代或古代的文学或语言学等学科上,自然,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名气,并不在于写作学上面。”[5]这至少说明,教师对于传统的写作学科并没有认同感,而写作学的研究范畴又和别的学科有相当大的重合。

  如果我们承认写作学科的核心是文学创作,那么师资队伍建设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即那些文学创作成就较高的作家可能并不重视学历和学位,这也会影响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占比,进而影响学科评估。鉴于写作学科标准的游移和文学创作标准的多元,写作学一直未纳入研究生学位授予目录,那些对写作有兴趣和热情的人才没有办法获得研究生学位,也因此进不了高校,这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2006年,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增设了写作方向的硕士点,探索高学历、高层次写作人才的培养办法。但高校缺乏有创作经验的写作教师队伍,这一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高校和中学写作教育的缺失,大量青少年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降,各行各业对写作类人才的需求似乎都未得到满足。

  为了稳定写作教师队伍,我们围绕上述问题,作了一些探索:第一,全职引进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一线作家担任文学创作类课程教师,让其进高校但不脱离文坛,和文学行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第二,推进驻校作家制度,短期聘任著名作家兼任教师,进校园、进课堂,分享创作经验,指导学生创作;第三,推行文学创作导师“1+N”计划,遴选优秀的学生,由1名作家带N名学生,通过师徒制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走进”文坛;第四,建设双师型队伍,引导有文学创作兴趣和特长,坚持文学创作的在职教师讲授写作课程,组织他们参评文学创作系列职称,为双师型教师发放适当的津贴,补贴教师转型成本,提高转型的积极性。

  此外,还应建立合理的分类评价方式,否则,引进的教师、转岗的教师都不能安心本职工作。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学生评价的是多元化

  裴显生教授在谈到关于“写作学”和“文章学”的论争时曾说,“一部分同志主张叫‘写作学,这也不无道理。因为研究文章,重点在研究文章写作的规律与技巧,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叫‘写作学可以突出这个学科的实践性。”[6]在八十年代,学者就已经形成了两个共识:第一,要研究文章写作的规律与技巧,第二,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突出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注重讲授写作的规律与技巧,学生学习的也是这些规律和技巧,无可厚非。但结果却是,无论是高校的写作教师,还是毕业后去了中学教书的学生,他们大多在理论上头头是道,却没有任何创作经验和成绩。2008年,根据记者调查,用人单位认为,“有不少学生写作实践欠缺,简历上体现不出这些内容。中文系学生如果连像样的文章都拿不出来,也就难怪不好找工作了。”[7]也就是说,讲授写作的规律与技巧,并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曾发出过“我国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8]的疑问,反思中学作文教学之弊病,往上游看,师范生(语文教师)培养过程中写作教育的失败,显然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曾有一个流行很广的说法,“大学不培养作家”,这句话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子命题。第一,大学不需要培养作家。从社会对写作人才的大量需求来看,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第二,大学不能够培养作家。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的学科评估体系、大学的教师评价方式、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实际上已经成为阻碍培养作家的因素,即使学生有成为作家的潜质,也不会因为接受了传统的写作教育而让作家之路变得更加平坦。

  大多数教师其实都知道,写作课具有实践性特质,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实践活动却很难开展,即使不考虑文学创作中难以传递的个人经验,学生课后创作的大量文学文本也需要教师评阅和修改,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与别的课程相比,无疑是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这严重挫伤了写作教师的积极性。而有些缺乏写作经验和指导能力的教师往往将写作的实践性简化为公文写作,将写作这种创造性的劳动简化为写作程式。我们认为,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是一种表里关系,没有文学写作的底子,写好公文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本文在谈论写作的时候,是将它与文学写作相提并论的。

  写作教学并非无章可循。试想,当我们向学生分析已经经典化了的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时,分析的对象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不能映照现实,学生对这样的写作是没有兴趣的,因此,写作教学一定要有在场感,让学生发现此在的世界,发现真正的自我。写作其实就是一种敞开自己、触摸灵魂的行为,其中固然有知识的积累、技巧的训练,但更多的是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所以技巧稳定之后,写作就具有顿悟的性质。写作课程的考核不是考察学生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而是丈量学生攀上的那座最高的山峰。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形象的说法是,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9]这个判断用在写作课堂上,是恰如其分的。和传统的课堂比较,写作教学其实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敞开自己,激发表达的欲望,那种一开始就将写作规律与技巧视为至上法门的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既然写作教学是一种对话和交流,那么写作教师就应该具有对话和交流的基础——即,创作的体验。我们感觉到,整个写作教学过程其实并不是给学生传达一种“正确”的创作观念和写作技巧,而是不断地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给学生以持续写作的信心与勇气。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致力于师生交流平台的建设,开展师生同题创作,为每一个班级、年级、文体的写作群体建立交流空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营造一种交流、研究、探讨的文学氛围。我们一直将写作教学视为行业训练,与作家、杂志、出版、文学活动、写作竞赛等都有良好互动,或者说,为了开展写作教学,我们搭建了一个与作家创作并无二致的文学语境,并将学生的整个创作活动作为成绩评价的依据。

  四.教学平台的搭建

  俗話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至少应该将学生领进这样两扇“门”,第一,文学之门,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表达的内在需要,点燃他们创作的动机和梦想;第二,文坛之门,教师应该营造文学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文坛,这样,他们的文学创作道路才不至于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中断。如果把写作仅仅当成一门课程,学生修完这门课程之后,便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文学写作,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通过文学社团和校园刊物坚守着文学的梦想,或者利用网络写作平台,或者主动向杂志投稿,建立与文坛的联系。当然,写作教学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作家,但对于肩负着中学作文教学的师范生来说,有意识地坚持写作训练无疑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写作教学之痛在于,一群不会写作的教师在很认真地教学生写作,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

  把学生领进文学之门,一般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但把学生领进文坛之门,则需要建立教学平台。我们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下与线上,建立多重文学平台,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第一,成立创意写作中心,建设写作实训室,组建写作教学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写作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活动;第二,资助印刷文学漂流丛书、文学社团刊物,不仅出版学生合集,而且出版学生专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绩;第三,运营文学公众号,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推广师生创作成绩,建立和校友作家、和文学行业的联系;第四,建立不同文体、不同年级的创作交流平台,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相鼓励,营造教师参与的文学创作氛围;第五,与党政部门、刊物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积极组织文学采风和创作交流活动;第六,推荐学生参加文学比赛、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文学专辑,让学生有文学创作的获得感,增强写作信心;第七,出版“河池学院文学年选”,召开文学年会,利用校友作家资源,建立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在内的小小“文坛”,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特色和文学传统。

  写作确有一些规律和技巧,如叙事的方法、描写的方式、修辞的角度,等等,但掌握了死板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不意味着就能创作出作品,凡是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创新,写作其实是“一个人的事业”。了解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技巧,如果离开了实践,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写作教学是在训练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氛围和空间,这种氛围和空间,直观地看,就是写作教学平台,是学校自己的文学传统。

  综上所述,写作其实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根据现有的学科评估体制、教师评价方式,“模仿”别的学科开展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未必有效。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从某一方面入手,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关于师范教育[N],教育报,1984-2-18.

  [2]王立民.写作教学规律探微[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3]何项.文章学写作学及其学科体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6).

  [4]张爱玲.大学写作的学科边缘化与社会写作人才稀缺[J],绥化学院学报,2008(6).

  [5]马正平.重塑中国当代写作学的学术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裴显生.现代文章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1983(1).

  [7]彭冰,郑玮.记者调查:中文被视为最好毕业却最难就业的专业[N],中国青年报,2008-12-18.

  [8]王荣生.我国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7(35).

  [9]朱光明.在传承与交往中成为自己——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2).

  基金项目: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究与实践(2015KG19)

  (作者介绍:欧阳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写作学、中国古代文学;陈代云,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诗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