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情境建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2942
张晓鑫

  

  内容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建构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当借助跨媒介手段,建构真实的、学生可参与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评价上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学历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记忆性学习转向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学习任务群 情境建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试图建立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方法,通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来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教学过程注重任务驱动,链接相关情境素材。在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创设相关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实例中获得相关媒介知识,并最终将其应用于现实情境问题的解决。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情境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情境建构助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目标的达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目标主要为四方面:了解媒介语言文字特点,辨别媒介立场、培养学生审辨性思维,提高对网络文化的鉴赏能力,建立学习共同体。情境教学通过具体的媒介信息呈现,以及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媒介参与的过程中对媒介信息进行更好的理解与辨别。情境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在真实任务下,学生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不仅是短暂的课程性的,还要内化成一种媒介素养、言语实践能力,进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最终反作用于学生的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

  情境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必备途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指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交际工具,而言语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因此,学生的个体言语经验应当且必须是发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的,在学习的基础上将言语活动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因此,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途径,是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的,对学生学会学习、深度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情境建构实施路径多元化

  1.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内容

  本文所选择的课例是在东北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第十届“语通杯”东北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上由东北育才中学孙嘉恒老师带来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舌尖上的语文》示范研讨课。孙老师截取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对酸菜介绍的片段,设置了三个主任务(见表1):

  表1:《舌尖上的语文》教学主任务

  围绕这三个主任务,引导学生对视频中的信息进行提取、转换、表达、呈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孙老师选择了“酸菜”这一极具东北特色的食物,在同学们的认知中,这是十分熟悉的日常事物,当老师以《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的方式再次呈现“酸菜”这一内容时,一方面勾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以一种较为新鲜的方式重新认识酸菜,激起同学们的乡土认同、自豪感,同学们在整节课中提到最多的词语也是“家乡”,对于视频中家人一起制作酸菜、品尝酸菜的场景,同学们也分享了自己的个体经验。通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可感的事物,例如本课例中的“家乡”与“酸菜”,将教学中的概念性符号与学生的非概念性实体经验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演绎教学法,使之化为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进行的概括归纳性学习。

  2.整合多种媒介信息,构建丰富多样、直观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师将多种媒介引入中学课堂,可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思想冲击,助力学生的深度学习。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跨媒介信息的阅读与交流,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学习工具使用上的新思路。

  在《舌尖上的语文》这一课例中,视频较纸质文本而言,可以呈现更加饱满的内容,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语言表达在这一特殊场景下也有其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视频对于表达内容的多种独特呈现形式,使学生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孙老师还让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为视频创作解说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孙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两种形式的文本支架,梁衡的《杏花村访酒》文字以及视频中的截图。学生借助《杏花村访酒》回忆写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借助视频截图挖掘自身乡土情感,最终将解说词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视觉上的体验又重新落实在纸质文本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由记忆式学习向体验式学习转变

  对于信息化时代下的高中生而言,单纯的记忆式学习已无法满足其日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知识“旁观者”身份也在阻碍着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中,教师应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参与者”。

  《舌尖上的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学生对乡土情怀的表达,该教学目标对于这些从未离开过家乡的高中生来说是抽象、遥远的,如果直接抛出这么一个写作话题,学生的情感尚未被挖掘,自然也就无法写出饱含真情实意的文章。孙老师将酸菜作为乡土情怀的表征物,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不断回忆从而产生共鸣。孙老师还让学生自己拍摄一段关于酸菜的視频,交由老师进行汇总,制作班级视频集。学生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镜头的远近、文字的风格等,学生将充分把握不同媒介、相同媒介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特点。教师还协同学生建立跨媒介学习共同体,让同学们不仅自己制作视频,还能欣赏他人的视频创作,相互借鉴,使学生的参与贯穿始终。

  4.健全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的能力,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任务群学习过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横贯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中,其不仅是本阶段课程的学习目的,也是下一阶段课程的学习手段。因此,教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的评价应当贯穿始终,注重质性评价,采用多元的评价策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学生各类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历案,记录学习过程,教师可根据学历案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一环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历案的运用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多维度能力的评价,将语文课程单纯教授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向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延伸。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情境建构面临诸多问题

  依靠多元媒介建构的教学情境,具有非线性的教学特征,可能会对课堂秩序产生干扰,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浅表化、庸俗化。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情境建构过程中,我们常常出于暗示倾向的教育原理,依据学生特点,使用图像、音频等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多元媒介的配合下,将其以更加丰富的方式呈现。然而这样的情境建构,只有被教师合理设计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否则将会“哗众取宠”,影响正常课堂秩序,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情境的建构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师生之间互动的结果,改变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失语”现象。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课堂上,很多看似活跃的课堂氛围都是由教师单一主导的,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与课下自主使用媒介获得信息的状态截然不同。情境教育不能沦为形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学情境建构应当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包括恰当的教学内容以及恰当的教学过程。情境建构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因此情境建构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使其意义化。另外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安排,在恰当的教学过程建构情境,使教学情境建构能够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使教育的整体效益实现最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毛刚飞.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下)[J].北京:教育研究,1997(04).

  [4]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J].北京:语文建设,2018(28).

  [5]顾之川.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材、教学及评价[J].北京:语文建设,2018(34).

  [6]徐鵬.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J].北京:语文建设,2018(25).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