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教学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2874
吴倩

  内容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经典文化。为了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古诗文化,扭转古诗教学过于关注背诵,古诗检验过于关注默写的现状,需要从古诗教学实际出发,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我们可以通过“炼字”教学,“换字”教学,增强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运用能力;通过思维导图教学,促成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古诗教学 教学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随着核心素养的明确,包含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也随之产生。【2】

  然而当今古诗教学存在模式化倾向,以背诵为目的,以默写为检验方式,丧失了古诗教学的生命力。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关注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发展情况,开展旨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古诗教学。

  一.字是基础:语言的建构与应用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在语言方面,则是母语。”古诗语言短小精悍,在简短的语言里能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蕴,有助于学生把握语言的奥秘。

  (一)“炼”字教学,品析古诗语言的精准精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经典名句,原因在于“绿”字的精确运用。在《容斋随笔》里,记载着关于这首诗的故事,王安石刚开始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随后又改为春风又入江南岸,后来又改为春风又满江南岸,改了十多次,才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到”“入””满””绿“这四个字,让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作者最终选定”绿“这个字,这个字在诗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教师的发问,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会发现每个字都有不一样的韵味,唯有”绿“字如一缕春风,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动态的图景,表示春风到了;也是状态的表现,表明江南岸绿了,一字双关。通过对”绿“的品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确性。

  (二)“换”字教学,辨析古诗语言的多重意蕴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学生课前对这句诗的理解经常会有所偏颇,很容易望文生义,错误解读诗句,认为这句诗的含义是太阳照在香炉之上,升起了紫色的烟。若想避免这类错误的出现,教师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解读”香炉“”紫烟“。当学生明晰其深层含义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为什么描写云烟升腾,作者会采用”生“字,我们可以试试换成其他字吗?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部分学生会认为用”升“更符合诗句意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换字“练习,”将“生”换成“升”,分别进行组词,我们会发现生可以组词为生命、生物、生动、生机勃勃等词语;而升可以组词为升旗、升迁、升级等词语。通过换字教学,学生会自主发现“生”字能够表现云烟升腾的动态,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界点染开来。而“升”有一种界限感,相对“生”更为呆板严肃。基于此,“生”更符合诗句景象,更符合诗句所表达的境界。通过对“生”字的辨析,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语言的多重内涵。

  二.图是脉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恩格斯说:“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古诗思维体现着古诗的行文脉络以及作者创作的痕迹,对古诗思维剖析,不再是古诗学习的浅尝辄止,明确古诗含义,解读作者思想感情即可,而是一次深层次的思维之旅。

  (一)思维导图教学,重现作者思路与意境

  古诗思维导图的构建分成三个步骤,分别是画骨架,感知古诗韵味;画意象,感知古诗美感;画动态,感知古诗活力。【3】的教学策略孙海静)教师在执教李白《望庐山瀑布》时可采取思维导图教学,便于更清晰展现作者思路与意境。画主体骨架之前,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行断句,教师明确断句形式,便于学生参照。画骨架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画出古诗主要场景,包括诗人的位置,古诗重要景象,古诗内容。画意象是在画骨架的基础上,选择古诗意象,已经画过的景象不再重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主要意象包括太阳、香炉山、云、香炉山之外的山、瀑布、流水。画动态是在画意象的基础上赋予古诗生命力,主要通过动词体现,教师需引导学生找出动词,明确动词包括照、生、看、挂、下、落,并将动词以图画方面展现。画出古诗的思维导图,利于学生把握诗人的创作过程与古诗意境,形成古诗思维。

  (二)地图概要教学,感受作者行跡与心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地图概要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学生能够发现这首诗中共出现了三个显性地点,渭城客舍、阳关和安西,以及一个隐形地点长安。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作者的行迹,学生能够知道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作者王维从长安出发到渭城送元二去安西的故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浅层次理解。若想学生理解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可板书四个地点,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地点的准确位置,在探讨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着四个地方分别是什么样的景象,一层一层剖析出作者王维在渭城客舍送别元二的心情。以地图概要的方式,解析长安的繁荣,安西的苍凉,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出作者的感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领会作者对元二的不舍之情。通过这一连串的行迹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王维的踪迹与心情,更能深层次感受古诗传递的情感。

  三.诵是途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朱熹说“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以诵读为古诗教学的途径,能更好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一)吟诵教学,品味古诗的音韵美

  杜甫的《绝句》,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将吟诵教学。教师使用吟诵教学时,需要明确吟诵教学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明平仄、标平仄、悟平仄和诵平仄。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平声和仄声,一二声调是平声,三四声调是仄声。明确平仄后,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标明平仄。【4】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行白鹭问青天(平平平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平仄平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平平仄仄平)

  标明平仄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平声仄声情感,通过诵读与讨论,教师明确:平声字表达的是开朗豁达的心情;仄声字表达的是压抑悲伤的心情,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绝句》的平仄明确古诗情感。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梳理,根据“平长仄段”的规律以及“平仄表达的情感”自由吟诵,读出古诗感情,感悟古诗深意,通过吟诵,品味古诗音韵美。

  (二)主题教学,赏析古诗的意象美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也可采用主题教学。在教学开始前,通过题目,学生可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教师需要以此加以引导,诗中哪个字体现了作者送别元二的不舍之情。学生可能会回答“劝”字,因为作者想与元二多喝几杯,以后机会不多。教师更深层次说明,诗中有一种意象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会发现“柳”字表达了作者的对元二的不舍。《诗经》里的《小雅·采薇》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与“留”同音,可以表达挽留之意,因此这个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被赋予惜别之意。在《送元二使安西》讲授完毕后,教师应补充更多与柳这个意象有关的古诗,拓展学生知识面。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诗句,复习以前的诗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主题教学,感受古诗的意象美。

  四.演是优化: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说“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古诗文化是诗人基于自己的时代对当时的思考,经历时代更迭,传承下来的古诗,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好的话和最好的思想。学习古诗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汲取深层营养。

  (一)表演教学,体味古诗的文化性

  《江南》在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表演教学。教师在上课前需准备教具,分别是带有鱼、间、东、西、南、北的纸帽子以及多个莲叶形状的帽子。教学开始,教师需引导学生自主诵读,在熟悉全诗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表演,部分同学扮演莲,站成两排,中间前面和后面都需留有缝隙,便于鱼儿经过。五位同学扮演间、东、西、南和北,站在莲的四周及中间。一位同学扮演鱼,余下的同学和老师一起读这首诗,鱼需要跟随读的内容做出行动,除鱼儿外,其他表演的同学是静止状态,课堂直观再现诗的场景。在表演中学古诗,便于引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表演之后,教师再补充教学,诗中看似有重复的地方,实际与音乐有关,主唱开始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还有其他人与她分别应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形成了此起彼伏的大合唱。在甲骨文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描述:“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要下雨的情况就被人们通过唱的方式演绎出来,极为形象生动。教师最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文学作品都诞生于劳动之中,是独特的文化形式,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二)活动教学,加深古诗的认同感

  杜牧的《清明》在教学时,可采取活动教学。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反復诵读体会《清明》主题,诗中出现的意象,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需补充关于清明的文化知识,明确清明,既是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4月5日左右。在学生了解了关于诗的基本知识后,进行活动教学。教师在征求家长意愿后,带领学生给烈士扫墓,给学生讲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节日,并能够在传统节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顾春雨.例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古诗审美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2):57-58.

  【3】孙海静.借用脑图思维 从“诗话”走入“诗画”——例谈《望天门山》的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9(28):49-50.

  【4】陈琴.“素读”经典[N].天津教育报,2008-1-16(004).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