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一带一路政策”为导向培养基于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学人才。学生本科阶段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准确了解学生需求,加强专业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多维实践平台,拓宽实践的维度;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增加实践能力考核比重,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一带一路” 汉语国际教育 实践教学
伴随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巨大发展,汉语的语言经济学价值也在持续走高,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海外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在此国际发展形势下,我国调整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方向,彻底改变将外国人“请进来”的简单化汉语推广模式,积极推行“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不断扩大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数量和规模,积极适应满足全新世界发展格局的实际需求。中国采取“积极外交”政策,“一带一路”倡议也应运而生。“一带一路”不仅是历史复兴之路,也是中国国际化发展的大战略;“一带一路”除了成为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联互通的道路,也为汉语国际传播带来全新机遇。据报道,截至2021年1月,我国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5份,涉及沿线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1]“一带一路”部分关联国(东亚、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在文字系统的创制上借鉴过汉字,或在历史上较长一段时间内使用过汉字,并且精英阶层广泛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具备汉语扩散的较多历史拉力因素。[2]
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一带一路政策”为导向培养基于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学人才。湖南地处中部地区,拥有较强的教育,众多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几年,湖南女子学院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了解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重点服务目标。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需求,依据教师教育职业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汉语言文化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能力。毕业生能在国内外相关教育机构胜任汉语、双语教学及初步研究工作,或从事汉语言文化传播交流与教育管理工作。依据教学目标,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学生主要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汉语中文教育、教学及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掌握从事本专业的基本教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师德养成、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等8个方面的要求。学生本科阶段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大部分,其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学分为 31.68学分,集中实践学分为 26.5学分,占比为38.86%,专业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一.湖南女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调查情况
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目标达成度问卷调查。调研设调研针对于方案目标达成度和实践技能培养,点情况开对校内外同学开展了广泛的意见征求。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同学的反馈意见,同时配合以小组访谈。组织小型座谈会,开展现场讨论,充分听取同学的意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1.了解专业发展,专业特点把握较准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普遍表示,通过阅读教学文件,经历课程学习后,能较为清晰的把握本专业特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同在一个教学单位,都在同一个一级学科——文学下,既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差异。三者都是以文学和语言作为专业基础,底层的專业设计是一致的,包括中今中外文学、文学理论、语言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师范类的差别,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更多强调文学和语言的学习,辅助以写作、秘书学、管理学等知识,对于师范类的理论和技能没有明显的要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为接近,两者同属教育类专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基本一致,均有师德养成、教育情怀、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等方面的要求。要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教学技能,具有基本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基于汉语言文化核心素养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能力。了解课程标准,能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较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优化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中的作用,并能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教学实践中。但是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注重语言的学习,强调双语教学能力。因为专业服务对象的差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面向对象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以语言学习为主,在课程上开设了更多的语言类课程,强调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2.深入专业学习,专业优劣势能客观分析。学生对于专业有较明晰的了解,了解专业的优势与不足。88.78%的学生认为专业优势在于学习内容涉及范围广,专业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历史与文化、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专业学习能获得较深厚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知识。53.33%的学生认为专业优势在于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开设的普通话与口才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语用学、英语演讲与辩论、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开设能较好地提升表达与沟通能力。64.44%的学生认为优势在于有较好的汉语教学能力,专业开设有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跨境线上汉语教学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对于汉语的教学区分教细,从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多点进行教学指导。专业教育在保持其优势的同时,学生也发现了专业教育的不足之处。77.78%的学生认为专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时间不长,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和就业渠道,专业建设还有待提升。88.89%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泛而不精,学生认为课程开设较合理,但是反馈在实际的学习中会感受到内容宽泛,面撒得广,但是学习不深入,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清晰自我认知,课程设置有较高期待。学生们求知欲较强,对自己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排名前三的素质分别是:外语口语能力(86.67%)、教育教学能力(85.56%)、文学素养(85.56%)。71.65%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扎实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原因。76.38%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对未来的工作有一定帮助。关于在大学期间非常必要加强的知识和技能,排名前三的是:教学知识与技能(65.56%)、汉语知识与技能(64.44%)、人文素养(54.44%);认为有必要加强的知识与技能,排名前三的是:计算机网络技能(54.44%)、创造性思维能力(53.33%)和写作知识与技能(45.56%)。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的课程,学生们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中外文化、世界历史、文学素养、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等课程以及三字一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增加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心声。部分同学认为应增设能提高教师基本素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外国人习得汉语偏误分析以及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类课程。
4.乐观看待就业,就业途径选择偏窄。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偏于狭小,就业途径并不宽广。毕业生工作所在行业以教育类为主,77.78%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和教培工作,5.56%的毕业生从事公务员工作,还有部分学生灵活就业或者正在准备下一步考研、考公、考编。对于就业,学生还是持乐观态度。虽然近几年就业形势一直处于低谷,教培行业的大整顿让教培岗位迅速缩水,疫情的持续影响也使得就业岗位供应不足,但是学生能调整就业规划,提前进行岗位调查并做好考公考编的准备。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湖南各地市,有少量省外就业。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75%的学生选择在事业单位工作,22.22%的学生工作于民营企业,说明事业单位依然是学生的首选。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模式
1.加强专业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的认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和融入。刚进校园的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和期待是模糊的,对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定位、课程设置、专业特点及优势等并不了解,对于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力、专业素养认识还不太确切和明晰。因此,有必要在新生入学时专门开设专业认知或指导类的相关课程,通过系统性的讲解介绍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学习要求、专业优势、就业去向等,并把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应用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专业发展的方向,特别强调沟通交流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等的重要性,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准备,并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强化,从而建立必要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是承载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基础环节。汉语国际教育更加注重语言知识、语言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更加注重英语类语言课程和双语教学专业课程的应用化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国际化、长远化为方向,把实践能力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一环。[3]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更加突出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营造融洽自如的教学氛围。教学技能的训练是学生作为教育者的基本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有指导意见,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概论、语音与语音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词汇与词汇教学、汉字与汉字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可以作为专业课程开设,提高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中华才艺类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中华才艺(中国女红劳动)、中华才艺(武术)、中华文化(中国饮食)等课程均有开设。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如何生动有效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声名远扬的中华才艺就是非常好的切入口。中华才艺兼具观赏性和学习性,可以采用表演展示、指导操作、上手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师生在共同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将教学的知识点融会于实践中,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60分的总学分中,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占比38.86%,专业建设高度关注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努力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多维实践平台,拓宽实践的维度
进一步加强合作,整合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校与境内外教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校政,校企联合培养,跨校跨院联合培养。[4]课堂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多角度的课后实践工作,布置课外的实践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学习。“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的留学生数量增多,在校外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对一“语伴”沉浸式实践教学,开展“互助语言帮扶志愿者”活動,自愿报名参加,自主结成一对一辅导留学生汉语的搭档。在校大学生教留学生学汉语,留学生教本校大学生学外语,不止包括英语还有小语种在内。[5]跨境线上汉语教学与实践搭建线上线下实践平台,以课程的形式组织学生进入线上教学平台,以小组的形式形成教学实践。课程考核以小组为基础,针对学生的个体表现形成差异性评价。以课程形式要求学生进入跨境线上教学平台,有利于所有学生参与线上实践平台,保证了全体学生进行平台实践。同时,平台实践具有可延续性,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可以继续开展实践,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增加实践能力考核比重,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
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集中性实践和创新实践等三个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在三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实验要依托于各任课教师的课堂设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专业应该提出导向性的意见,要求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提高实践能力的宗旨,在实践教学时长、内容、方式和成效上均须考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要求。集中性实践环节是专业改革实践教学方式较好开展的部分,因为这个环节的开展主要由专业集中组织,有利于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形成统一性意见,避开了科任教师不同教学理念间的冲突。
落实集中性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可以适当增加集中实践的学分比重。在学分受限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优化集中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更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学生深入开展实践,真正锻炼个人实践能力。《教育见习》可以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从事在线汉语教育的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它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学校拓宽与它们合作的渠道,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授外国学生汉语的机会,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磨砺。其次,《汉语教学技能展示》的课程容量可以增加。作为直接展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修养和技能、课堂教学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等汉语教师基本功的课程,虽然其学时一般只设置了一周,但是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的时间可以大幅增加,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进行指导,在课程完结后组织学生进行过程回顾和经验分享。再次,《教育实习》可以进入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去。一方面,与国内具有留学生资源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兄弟院校合作,或者组织学生现场观摩留学生汉语学习课堂,或者让学生以助教身份参与到教授留学生汉语的实践中去;另一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高校签订对外汉教实习项目协议,选派学生赴沿线国进行汉语教学实习。而接下来的教育研习则可以就教育实习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思考、剖析、讨论、研究和反思。[6]在教學中,要积极利用教育研习环节,教育实习学生做好总结反思,有利于学生将实践所得内化于心;教育研习组织优秀学生代表的实习汇报和同学间进行经验交流,师生在实习后共聚一堂,将优秀经验进行分享,启迪智慧,增加成功的经验。专业教师可以进行优秀案例编写,将历年的优秀学生经验编写成册,使用案例库和影像集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案例和实习前的培训材料,将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其予.我国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5份[N].经济日报,2021-01-30(001).
[2]卢德平.面向“一带一路”汉语国际传播的两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6-24(005).
[3]刘增美 齐瑞霞.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21,14:49-52.
[4]霍倩倩.应用型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的调查结果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 1):133-137+157.
[5]霍倩倩.基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20(1):67+76.
[6]袁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21,10:172-173.
基金项目:2020年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区域化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C099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