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悠久的历史为国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中华人民也不断的被丰厚的文化所滋润和汲养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时也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瑰宝,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中留下的精华。时代发展至今,传统文化依然指导着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对当代学生的影响和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性和德育精神。语文课程知识涵盖范围较大,包含有众多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等学科知识,因此其可以作为有效的渗透媒介,借助语文知识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多措并举 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和教学目标不应仅停留于当下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成绩提高上,而应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就包含有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涵盖范围可以是渗透传统文化的良好介质,中学语文教师应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并充分借助语文教材和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入挖掘中学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在教学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该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眼界。实际上,传统文化并非仅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其中有关的德育思想和文化内涵能够作用于学生未来阶段的成长。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探讨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策略,从而为促进我国语文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傳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少对渗透传统文化的规划
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只作为语文的一个分支,甚至只是为了增强课堂的活跃性,而并未将其作为一个规范且完整的部分。当然,这与当下的教学现状息息相关,教师多按照传统的大纲要求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大纲中并未过多提及传统文化渗透的相关知识。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素材,但也并未针对此设计里安全完整的规划。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涵盖有众多的历史人文和文化知识,不同的历史文化应使用不同的渗透方式,因此,这就需要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前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应只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而应向与大纲教学保持同步,并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有关德传统文化渗透的相关内容,从而为指导传统文化渗透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同时也防止语文教学内容混乱且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的情况出现。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渗透效果评价的重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效果以学生的成绩为主,教学工作评价也多依据语文成绩,但传统文化用以指导学生的成长方式和道德品性,这些是无法通过笔试成绩来体现的,而是需要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且传统文化学习是一个持续性且长久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因此,很难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学习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价和考核,这将导致学校和教师很难执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够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形成教师往往只重视语文课程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使得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得不到发展。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内容设计的不合理
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繁多,其中包含了众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等,因此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也应进行一定的设计和规划,教师应首先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设计适合中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课程,并以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并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并用以指导学生未来的人生,使其成长为综合性的人才,从而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此外,传统文化内容设计也应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结合,按照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阐述传统文化,比如,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而传统枯燥的讲解方式并不适合当下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热情,导致传统文件渗透的效果不佳,可见,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既满足紧密贴合课本内容,也要投学生所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可以更有效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工作。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一)结合语文课堂内容,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传统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只一味注重是否完整的将课本知识一应灌输给学生,以此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结果,因此教师仅依靠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并完成教学工作,认为只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不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要求在语文学科教育工作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这就需要在代课教师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寻找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代课教师在教授完常规的教学内容后,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探索诗词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要组织学生开展朗诵诗词比赛,组织学生对诗词的鉴赏活动,使得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诗词的魅力,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气氛的同时,也增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结合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传统文化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发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乏味,且教师多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思考,缺乏主观能动性。而传统文化渗透与中学语文知识的结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传统文化与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下不符,因此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是不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的,为了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贯彻落实,语文代课教师的教学手段就要多样化,就要适应当下学生的兴趣爱好,代课教师在确定具体的传统文化内容后应将主要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学生的震撼与精神。例如,在讲解到“三顾茅庐”、“刮目相看”、“画蛇添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文化故事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加深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可见,注重传统文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会促使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有效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工作。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工作中,只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语文课本内容的结合,忽视了设计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结合,当下学生好奇心较强,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使之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相对比较容易接受和周围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鲤鱼跳龙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成语来进行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及其内涵含义,以贴近学生实践生活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四)组织实践活动,深入学习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依然被用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限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涵养,更应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融入至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从而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傳统文化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深处,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涉及的美德,从而加深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如此在《弟子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弟子规》中阐述的兄友弟恭,孝顺父母的理论知识,并向学灌输中国传统的孝道和长幼尊卑,使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尊重兄弟的思想意识,进而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传统文化的学习,如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干家务等,并在尽孝道的同时感受父母的不易,或者通过写信的方式将平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传达给父母,如此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父母并去体谅父母的不易。因此,实践活动是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式。
(五)注重对传统文化渗透的评价
教师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检验传统文化渗的渗透效果。其实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学生长期处于传统的学习氛围中,这不仅只需要学校的引导,同时传统文化也无时无刻体现在学生日常胜过中,因此其与家庭教育也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学语文学习阶段,学校应定期组织古诗词大赛或古典名著交流大会,使学生长期处于古文化学习的氛围中,学生为了准备古诗词大赛会及时学习并了解古文化,借助此类活动对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可以这类比赛作为检验标准,并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参赛者相应的奖励和充分的肯定,以此激励其他学生。此外,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应发挥家庭的作用,学校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充分掌握学生的变化和近期的情况,从而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同时,家长也应为学生做好榜样,家庭环境是培养学生性格特点的关键因素,因此,家长应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榜样,家长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规范自身的同时为学生做好榜样。从而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方面渗透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初中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输入和输出的有效渠道。教师应探索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逐步渗透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高尚品德。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