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专业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素质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职业教育要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教育,真正实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方向。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语文基础专业知识,同时要更加重视学生情感态度、思维意识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养途径,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途径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养途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在今后工作岗位上展现出个人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人文素养综合体现出人才内在品质,属于考核、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德技并修和工学结合构建要素
新时期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和德技并修机制的全面落实和执行,需要相关教育主体全面发挥积极主动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主体要素主要包含校企、职业院校、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等教师、负责人、技术专家等;客体因素主要为高职学生[1]。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人文教育,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创造育人机制有效落实的环境,其中学生健全人格和理想信念培养是实现他们全面发展的前提。职业院校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思政教育,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知识和素养,获得更好的人文素养、身心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环境要素是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主要构件要素,主要包含行业政策、国家方针等相关宏观环境;院校文化环境、家庭和企业环境、硬件设施等微观环境。
二.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属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和他们今后职业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对其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职业院校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和基础知识,具备过硬技术技能水平,较强的素养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得到更多赏识和重视。职业教育中过度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学,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容易造成学生难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自身修养。另外,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人际交往的交流沟通,具体到职业教育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不仅包含基础文化知识,还具有优质的精神内容。所以,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渗透人文素养,综合考虑自然、人生、语言等多个方向,向学生传播人文属性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发展过程中,人文素养培养十分重要,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社会发展、民生就业等相关问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民族向心力意识,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2]。另外,职业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主要目标,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技能、高素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现状
我国教育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逐渐凸显出传统教学存在不足。我国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其一,教学理念落后。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分数判定学生能力的方式存在片面性,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较大阻碍,同时不利于学生获取和灵活应用所学重视。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授,实行单向式灌输,造成学生难以更好理解和记忆语文重视,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对学生后续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另外,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注重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传授答题技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二,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学生缺乏学习激情。重教轻育是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到语文课本知识教学中,对学生身心素养和个性发展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相对缺乏。同时,职业院校学生具有独特的特点,耐性相对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较强的自信心[3]。学习属于漫长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减弱学习热情,缺乏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其三,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部分职业教育语文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措施,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大降低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缺乏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对学生阅读、写作、思维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产生制约,难以实现人文素养的培養和提升。
四.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社会发展中,人才市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更高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将人文素养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转变和创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放松学习压力,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在良好的语文课堂范围中解放思想,激活他们的想象和思维。例如,教师开展“我的母亲”这一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当他们阅读结束之后,大胆分享自己对作者情感的认知。教师在语文课堂各个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遵守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有助于学生放松学习情绪,更好地发散思维,之后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为学生讲解其中的重点难。另外,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适当提出相应问题:“你们认为文章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文章中母亲和你的母亲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等相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发言开展针对性的点评,同时采用适当方法有效补充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挖掘人文资源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同时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4]。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人文内涵,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学生成长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更加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资源,利用教材中人文因素有效引导、关爱和鼓励学生,发挥学生学习内在潜能和个性,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人做事,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语文教材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蕴含丰富人文精神,包含较多道德因素,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教师要深入挖掘和展现出教材中多种道德因素,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健康情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健全人格。教师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美,陶冶审美情操。如《山居秋暝》中蕴含的“音乐美”、《荷塘月色》中呈现出“意境美”、《一碗清汤荞麦面》中体现的“人性美”等。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名篇佳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美,感受到真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创造美的生活。另外,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步入社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代劳动人才,需要具有精益求精、专业敬业等工匠精神。语文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不断积淀人文素养,成为爱岗敬业、技能精湛的人才。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3.1树立榜样、具象化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好榜样模仿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更多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产生正向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成为主要模仿对象,需要教师实时关注自己的形象,逐渐完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榜样,为学生带来正确示范,展现具象化人文素养,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理念、人格情操等多个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5]。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人文素养教学的主要体现,需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丰富、补充和完善自我人文素养内涵,有效拓展和延伸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人文素养的具体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鼓励思想和行为表现优秀的学生,促进人文素养更加具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体会到人文精神和素养,增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文品味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全面整合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如,教师在《鸿门宴》、《阿Q正传》等课文教学中,可以应用网络再现文章相关故事情节,或者在唐诗宋词教学过程中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其中的意境。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关爱生活、感恩社会,组织学生观看十九大开幕式、网上浏览相关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发展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斗志,更加刻苦努力学习,为中国梦奉献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奋斗。
3.3课内外结合、落实人文素养
教师在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过程中,掌握课内外结合点,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更加从容淡定地走进职场、走向社会。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地域特色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区养老院、聋哑学校等送爱心,在实践活动中真正落实人文素养。另外,语文教师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和实习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有意识地渗透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引导学生具有更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创建协同合作机制,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积极尝试和探索“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有效结合,实现职业院校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并且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高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3.4讨论式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情怀,需要积极创新丰富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和主动性。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自身指导和引导作用,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结合语文知识内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设计讨论题,增强问题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具有较高的讨论价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不同观点和看法,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如,教师在《梦和泪》教学中,设置不同讨论问题,帮助学生真正领悟到冰心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文章中反复提到冰心先生“哭”是否代表其懦弱吗?为什么?”、“梦和泪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带领学生真正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理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
3.5故事教学法
语文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故事教学法,向学生讲述社会典型事件、代表人物的爱国故事,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形成正确价值观。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加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情感共鸣。教师采用该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结合语文知识内容,合理选择和爱国主义情怀相关的故事,讲述过程中于情于理,同时结合反思、讨论等教学环节开展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如,教师组织故事会《你心目中的爱国英雄》鼓励学生收集爱国英雄的光辉事迹,相互分享和交流,增强学生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向英雄致敬和学习、热爱祖国。
3.6情境教学法
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视频等多种教育素材,为学生创建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内容丰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爱国主义情怀更加深入人心。另外,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项链》、《鸿门宴》等经典内容,让学生开展课本剧扮演,在情境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感受到人物情感,增强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职业院校积极培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优秀人才,是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然要求,同时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核心目标实现,有效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助于国家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彦芳.德技并修 提质赋能——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思考[J].宁夏教育,2021(9):21-22.
[2]叶华.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渊源与育人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20(3):4-4.
[3]罗元元,王海营,黄祥国,等.新时代职业院校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5):2-2.
[4]赵斌,孙标,胡革.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探析[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4-4.
[5]于汶生.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文信息,2020,000(003):211-2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