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集成体。中国的教育模式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性共同决定了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需要从学校重视、加强艺术学科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在家庭教育中充分重视审美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中美育 审美 审美素养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感受力、審美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极大影响着学生审美理念的形成、审美知识的积累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的功能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环节,但在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影响下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目前高中阶段审美素养的培养这一课题。
一.审美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在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看来,“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综合,包括感官的感受、想象、虚构、感觉、情感等”i,并提出“aesthetic”这一概念,即“美学”。因此,美学从一开始就与感性体验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早期西方美学界从主体本身的情感、感觉和感受等出发,将审美的认识理解为一种感性认识。后来在康德这里,审美判断力成为连接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中介环节,并将审美的基本内容理解为“对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契合”ii。此后,审美这一概念虽然几经嬗变,且其理论内涵逐渐表现出广义和多元的特点,不过总体而言,始终都是围绕着经验展开的,美国学者杜威将其总结为:“‘审美一词……指一种鉴别、知觉、欣赏的经验”iii。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集成体,既体现为对美的体验和欣赏的能力,使审美主体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同时又表现为对审美文化的鉴赏能力、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影响着人的情感、品味、气质、精神、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具体而言,审美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
审美素养的内涵首先包括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个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的生命意识,是一种综合想象、知觉、情感和愉快等心理功能的一种系统功能,不但极具包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兼具感性成分和理性成分,涉及自然、艺术、感觉、知识、评价和意愿等宽泛而丰富的范畴。多元、丰富而深入的审美经验为审美素养的生成、培育和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而且为上升到理性审美阶段提供了感性材料。
其次,审美知识也是审美素养的重要内涵。按照安德森等人对于知识类型的基本划分,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反身认知知识,审美知识是对于这四种类型知识的综合。审美知识是个体进行审美活动时所需要的基本的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随着美学本体论的消解,对审美经验的阐释与研究成为当代美学理论的中心,只有通过学习审美知识,才能形成个体对于美的科学认识与多样化的理解。同时,审美知识的积累能够帮助个体对艺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更高水平的把握艺术作品,最终能够进行美的创造。
审美素养的内涵还包括审美能力。构成审美素养的核心力量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是个体从事审美活动时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理解、判断、鉴赏和创造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审美能力的核心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表现能力。三者在相互联系与共同作用中共同服务于审美能力参与审美活动的全部过程。只有具有审美能力,才能使审美对象真正在意识中作为“现象”显现出来,才能使得审美感受和审美活动现实地产生。
二.高中阶段审美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这一总体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艺术课作为素质教育课程长期未得到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加上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于性格尚未成型的高中生而言具有复杂而矛盾的影响,在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的社会环境中,繁芜嘈杂的网络资讯、影视作品、消费广告等充斥高中生的视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成长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健全,所暴露出来病态审美、炫富行为等正是审美能力低下的体现,能否克服种种不良的诱惑,使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精神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审美素养的培养对此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实行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开发审美潜能和审美创造力。
1.学校应充分重视审美素养的培养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改变当前高中阶段忽视美育的现状,突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做到智育与美育并行,通过美育促进智育,使艺术学科与其他不同学科进行多元化联系,形成不同知识之间交流、渗透和融合,注重其他学科中审美元素的开发,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美的力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达到学科与学科间的综合审美能力提升,同时美育能够改善智育带来的学习压力大、学习氛围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充分重视审美素养的培养,有利于让在科学和人文知识方面表现平平但在艺术领域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大放光芒,让学生找到发展自己个性和能力的无限种可能。
2.通过加强艺术学科建设提升审美素养
目前高中艺术课程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中国学者杜卫指出:“任何脱离具体生动的审美经验过程的审美观教学,任何脱离个体审美趣味的审美观灌输,不可能取得应有的美育效果”iv,学校应注重学生审美的个体差异性,重视美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以多样性艺术模块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需要,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审美趣味,制作周密的艺术课程,鉴赏与创作密切结合,认识不同种类、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从造型、空间、视觉等多方面赏析艺术作品,探索艺术规律,加深学生对艺术学科的理解。在汲取美学知识和训练美术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鼓励学生迎接挑战,以赏析模仿带动创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审美与艺术素质的同步提升。
3.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审美素养的提升
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渗透对于美的追求,在校园环境中,通过校舍花园、艺术橱窗、宣传板报等等精心设计具有美感的静态环境,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广播站、宣传板报、校园网站等等充满动力和活力的文化环境的创设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素养。定期开办艺术社团、主题活动、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主动性,在欣赏美、理解美的同时创造美。多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文学、电影等等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和观看艺术作品中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和启迪创造力。
4.在家庭教育中充分重视审美素养的培养
增强高中生审美素养只依靠学校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家庭的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父母的艺术教育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欣赏水平。当前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下,大部分家长认为参与艺术活动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故而影响考试成绩,这种错误的观念是造成高中阶段美育边缘化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愉悦的、充满活力的艺术活动能够调节身心,缓解高强度的应试压力。需要家长提高艺术教育观念,认识到审美素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积极的作用,重视高中生在课余生活休闲中审美活动的涉及,增加例如音乐、舞蹈、美术、或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活动比例,鼓励孩子能够坚持学习一门艺术,提供学习艺术的时间和自由、从容的环境。
三.结语
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涉及范围十分宽广,学校应当在各个层面加以重视,教育工作者應该努力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多角度的发现美、感受美、丰富审美趣味,以期达到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在当前多元化的时代,审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如何培养高中生审美素养不仅仅是教学任务,更关涉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健全人格的培育,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入地反思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美]H.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5]张旭萍.高中生审美素养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6]王一川.国民艺术素养建设中的学校美育新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1,02
[7]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11)
注 释
i鲍姆嘉通,美学,m,盛宁,王晓旭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5.
ii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58.
iii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5.
iv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11).
项目:19JK0281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介绍:黄瑞,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工笔花鸟;刘潇颖,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