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传承与诸子散文教学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2637
陈雪 刘小文

  内容摘要: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充分发挥课程与教材承载的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諸子散文的思想观念与语言艺术构建起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系,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真正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对于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选读精读、品析语言、设置主题等方式对其进行专题教学探索,化“经典”为“今典”,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 诸子散文 统编教材

  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言文阅读经验和能力。因此,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积累阅读材料的基础。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研习不再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肤浅的理解层面,而是要求学生精读、研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读出审美趣味,读出文化自信。真正让传统文化照进现实,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选文内容特点

  要在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承担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诸子散文”类教材涉及教读课文4篇:《劝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兼爱》,自读课文3篇:《*齐桓晋文之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五石之瓠》共7篇选文,选文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善用修辞,情感丰富。诸子散文极具特点,文章题材多为语录体,其文学性在语言方面多表现为善于运用比喻、寓言、借助形象说理等表达方式,这样就避免了抽象说理所带来的枯燥感。学习此类诸子散文要从语言中品味、感受古代先贤的表达艺术。例如,《孟子》作为先秦散文中的杰作,在文学上有很卓越的成就,其中熟练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也让人感觉更加有气势。赵歧《孟子注题辞》称其“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再比如,高中的第一篇诸子散文《劝学》开篇就借用君子立言“学不可以已”提出观点,再进行比喻论证,这就展现了《荀子》先提出观点再进行议论的特点,由此可见,诸子散文在阐述道理时,多采用譬喻、排比等修辞方式,对学生语言理解与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论说为主,风格显著。选入教材的诸子散文其文章多为议论性文章,以论说的形式来表明观点、立场,语言富有逻辑。孔子以后的儒家中,历来以“孟、荀”并称,先秦诸子百家中涌现了大批卓越的思想家,又兼驰骋辨才的政论家。《孟子》与《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文学性较强的著作。因为孟轲不像孔子性格如此庄重深沉,甚至可以说有些自傲自负,在与人进行辩论时往往逻辑性很强,言辞带有一定锋芒。所以,孟子的文章不仅具有强烈的说理性,也包含丰富的情感色彩。其文章善于运用排比句式,行文干练、流畅,语言富有气势、咄咄逼人。而庄周则是与老聃并称的道家流派思想家,其语言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想象力丰富,将事物人格化是庄子散文中常见的写作风格。由此可见,诸子散文以其极富特点的语言风格与行文逻辑,对于高中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阐明道理,观点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理性觉醒的年代,各学术流派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富有哲理的语言正是其文化内涵的展现。举个例子来说,《荀子》选文中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从哲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展开论证。如荀况著名的《天问》中有这样一段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人的积极作用,肯定人在征服和利用自然中的主观努力,指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先秦诸子的处事格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精髓,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诸子散文的文化内涵中所阐明的思想道理也正是高中生所需要的。

  综上所述,诸子散文具有极强的个性化审美特征,其文体多为语录体,决定了其文章形式以“论说”为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浓烈的政治色彩;其行语言风格显著,具有现实性与文学性交融的特征,在论中往往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其艺术性表现为借助想象因素,把多种修辞手法和论证方式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由此可见,诸子散文的思想观念与语言艺术构建起了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系,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真正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二.教学策略探究

  (一)精选精读,提升鉴赏能力

  选入课本的诸子散文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眼光,充分展示了时代精神和历史特质。这些代表性作品需要细细咀嚼、仔细琢磨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明白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对诸子散文进行精读,梳理知识,把握文体特征。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积累和掌握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等,培养良好的语感,为文化传承与理解奠定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

  教学过程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诵读教学。诸子散文以其表达简练,寓意深刻,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的等句式特点,非常适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教学。学生通过欣赏名家诵读、举办诵经典比赛等,在品读中体会诸子散文精辟透彻的说理方法、行文缜密的构思逻辑和洞察事实的思想哲理。此外,反复诵读、识记名句,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还可将识记的名句用于写作中,提升其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突出诵读,既是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写作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学习文言文应探寻其本质,设置问题层层深入。例如,在进行《墨子》篇目《兼爱》的教学时,教师可围绕墨子的核心思想观点“兼相爱,交相利”展开问题设置,如:①文中提倡的“兼相爱,交相”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有效吗?②它和孔孟所提倡的“仁爱”有什么异同?③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在探究文章主旨过程中抓住核心问题,舍弃细枝末节,紧扣教学重难点,达到提升鉴赏能力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着眼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特征设置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维水平,锻炼审美鉴赏能力。

  (二)品析语言,培养逻辑思维

  随着国学教育在我国的兴起,诸子散文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先秦诸子中展现的独特的论辩方式正是高中生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这种论说的魅力是其他文言文所不具备的。教师要抓住文本特点针对性教学,这既是先秦诸子散文区别于其他文言文之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因此,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在先秦诸子散文独特的文章风格中开展。

  思辨及思考辨析,旨在指导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和独立的精神去面对和发现这个世界。思辨性阅读则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思维逻辑的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要求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浅表层面,而是能够透过现象探索本质,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培养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思维训练融入文本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学习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劝学》的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文章中的“学不可以已”与今天提倡的“终身学习”有无关联性?这样问题就是辩证的、开放的,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阅读思辨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累、整合方法和规律,最终形成个体语言经验以及内在的方法逻辑。随着教育改革在我国到不断实施,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课堂,也逐渐向开放式迈进,呈现对话式的课堂教学状态,教学形式与手段也愈加丰富。这样不仅使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也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型思维,促进思维意识的提升,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其思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借助现代教学理念去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任何作品都不可避免的带上时代的烙印。语文课是清醒的,我们在向古代经典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教会学生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审视经典,引领学生在致敬经典的过程中不忘将文本置于时代的背景中去思考,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并在现实中关照自我。

  (三)设置主题,感悟儒道文化

  诸子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语言形式,更在于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念。《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语言风格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其隐藏在背后的人文思想内涵合二为一,呈现出“文以载道”的基本特征。中国儒道文化的核心,是培养一个人的德性,塑造一个人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

  诸子散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论语》专题为例,在进行文本精读时,先要使学生了解孔子这一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从《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行来看,他是循循善诱的教育家、知识渊博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独立思考又善于游说的政论家。其次,孔子的思想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具有丰富的思维价值、语言价值、精神价值。在进行此类选文的教学前,应调查学生对于《论语》及孔子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分析这部著作的思想价值,确定学习主题。通过“语料库在线——字词频统计”得出《论语》较多涉及的主题为“孝道、为政、修身、教育、哲学”,所以《论语》专题的教学就紧紧围绕这五个主题展开。诸子散文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确立了教学主题,才能“化零为整”,把散见于诸子散文中的思想主题集中起来,作专题性阅读。一般来说,学生在进行了上一步的文本精读后,自然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大致把握了文章的思想主旨,但此时多为零散的表层认识,并没有对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主题式”的专题阅读正是化散为整,化无序为有机。通过串连同一主题相关文本,指引学生在阅读中重构知识体系,实现理解的深化与创新。总的来说,从文本精读到主题阅读,其实是引导学生进入诸子散文所构建的义理世界,与文本开展深度对话,在重编重构中走向深度阅读、创造阅读,形成有文本依据又符合逻辑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四)推陈出新,转化经典为今典

  诸子散文中的经典著作,其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中的一些篇目,多次被选入教材。本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除了涉及必修教材,同时也涉及选修课程。诸子散文因其篇幅不长、语言简练,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的热门选修文本。要使此类文本阅读收到实效,必须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围绕核心问题,与经典展开对话,获得智慧的启迪。通过研读文本获得人文教养,提升心性品质,让文章与学生的生命世界发生真切的关联,使之共振共鸣共情,让传统照进现实。

  阅读中华文化经典作品,能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但这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需要整个高中阶段的文化浸养,落实到实际文本教学中,分别指向道德、思辨、文化教育目标。选入教材的诸子散文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文价值,感悟其精神内涵。其一,化古为今。从字面意思理来说,就是打通古今,先化解字词理解方面的障碍。这一方面不仅仅指了解字词含义的简单,更重要的是了解字詞含义背后的文化内涵。往深层次说,就是寻找古今相通之处,在进行主题教学的基础上,将古人所思考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诸子散文所记载的内容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之道,使他们真正爱上读诸子散文。其二,化经为思。章学诚说“六经皆史”,这里的“经”不是经天纬地的法则,而是古时发生的事情记载,其中蕴含了古代先哲的所思所行。学生学习诸子散文并不是为了记住几句格言,而是将现实经验带入阅读过程与古代先贤进行文本对话,激发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能量。借助各种文化典籍进行文本阐释,让古代经典重获新生,展现其深刻的说理力量,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魔力,在今天仍能有效的解释我们的生活,常读常新。其三,化知为行。读诸子散文就是与古代圣贤进行思想交谈,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思考、有判断、有选择,简单来说就是辩证的进行阅读。化知为行,并不是说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本之后,一定要在行动中展现,而是强调学习之后要有所受用,经过一番思考后,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内涵,在一读一思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其语文素养。

  诸子散文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当今社会重新焕发活力,这些文章不仅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获取和重新诠释的思想资源,也彰显出传统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然而其更大的教学价值则体现在对于当下社会的思考和理智的变通。在高中阶段选择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进行精读、研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与文化价值,让学生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熟悉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这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刘军,张长松.高中语文新课标案例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冯丹.高中语文诸子散文教学中生命观教学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20.

  [5]刘蕊.战国谈辩与诸子及其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课题(级别):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一般课题《基于“媒介素养”的中学文言文网络微课教学策略探究》(kt20200929dd50087)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