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蒋士铨 诗歌价值 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1]家风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蒋士铨诗歌中探寻家风元素及其对师范生的教育价值,更能诗意地弘扬中华传统家风美德,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德育素养。
一.蒋士铨诗歌中优良家风的内涵
蒋士铨的诗歌风格多样,选材广泛,且明显渗透着家风教育主题。《忠雅堂集校笺》[2]中涉及到家风的诗篇有509首,家风内涵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孝老爱亲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老爱亲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其传承自然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鸣机夜课图记》记载蒋士铨外祖母病重时,但凡饮食汤药,蒋母亲力亲为,历时四十昼夜,无任何怨言,孝母形象在蒋士铨心中根深蒂固。《先考府君行状》记载了蒋父天资聪颖,蒋士铨叔祖父央求祖父“以儿嗣弟”,十三岁时,蒋士铨祖父乐善好施,家益落,祖母难以度日,蒋父垂涕请于叔祖父愿还本支,供养祖母,孝父榜样也在蒋士铨心中扎下了根。
在父母言传身教影响下,蒋士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中华孝道。《忠雅堂集》随处可见蒋士铨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母亲的依恋、思念和感恩的诗篇。例如,蒋士铨第一次随金德瑛出游所作的《远游》写有“母毋念儿饥”“母毋念儿衣”,他对母亲十分不舍,但又怕引起母亲的担忧,只能“长跪拜慈母,有泪不敢垂”“岂无寸草心,珍重三春晖”。手稿本眉批云:“纯然孝子之言,两汉以后人不能道。”当诗人漂泊异乡,常借诗抒发对母亲的深沉思念。例如,“朔风横空来,草木尽南向。吹我怀母心,直至高堂上。”(《除夕》)每逢佳节倍思亲。远游时,他也不忘常寄家书报平安。“家书两字是平安。”(《寄家书》)“欲写平安报慈母,夜窗书对一灯载。”(《弋阳道中》)当其科举考试榜上有名之时,蒋士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好消息告诉母亲,“老母焚香一展眉,九原吾父可闻知?”(《登第日口号》)。
(二)乐善好施
乐善好施这种家风传统在蒋家代代相传。《先考府君行状》中记载其祖父不善营生,但乐善好游;在《鸣机夜课图记》中记载其父“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蒋士铨自然也继承了这种家风,其恩师金德瑛和好友袁枚多次提及“君耿介廉敏,不谐于俗。……且数数拯人患苦,以是日空乏。”“闻忠义事,慷慨欲赴;趋人之急,若鸷鸟之发,恩矜寡耆艾无所靳。”
《忠雅堂诗集》处处可见蒋士铨乐善好施的身影。如《答靳大千太守》《靳大千哀词》记载了蒋士铨和靳大千的交往事迹。相识之时靳大千为前广信太守,以被劾逮入省,生活十分窘困,蒋士铨立刻“馈米二石”;当得知其冤情时,他在方伯处立辩其枉,最终为其平反,并为其凑钱让靳大千得以顺利回乡;靳大千病重时,蒋士铨“惊看老病棲茅店,急典衣裘具药医”;靳大千病逝后,蒋士铨再次典当自己的衣服安葬朋友,足见蒋士铨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在《董参军诗书付两孤儿》诗中写道:“七年不见董参军,孤儿突兀来叩门。三尺五尺孤儿身,唤我作叔揖拜殷。问之哽咽泪沾巾,忍痛细听孤儿去。”“我闻恻恻泣且颦,解衣裹儿肌骨寒。”诗人万分悲痛,想法助孤儿归家安葬亡父。蒋士铨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朋友,助人于危难之中。诸如此类诗篇,在其诗集中还有许多。
(三)尊师重教
《先考府君行状》记载了蒋士铨的父亲勤学苦读之事,“年十八发奋经传,昼夜咿唔,倦欲卧,引长爪交刺指甲中,痛复读,血痕隐蚀十指间”。蒋母不仅读书识字,还编有文集。蒋士铨四岁时,父母便教其识字,诵读唐人诗及四书。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蒋士铨始终不忘的便是勤学苦读,且嗜书如命。“行装荡洗岂足惜?诗卷沦没难为蠲。平生长物但有此,劫毁似夺膏腴田。”(《萧公渡覆舟》)、“人生不努力,壮盛能几时?”(《杂咏》)、“朝日一卷书,夕日一卷书”(《读书》)。蒋士铨亦把这种重教家风传承下去,教育自己的子孙要认真学习。“杂録忠孝文,孳孳教儿读。”(《课儿》)、“一楼居我多余地,万卷教儿立此身。”(《楼居》)、“绕身百卷中,呼儿共营营。”(《舟中示知讓》)“莫贫于无学,莫孤于无友。莫苦于无识,莫贱于无守。”“尔曹读书时,当念为时用。”(《再示知让》)教导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勤学苦读,还要读有用之书。
蒋士铨最感恩金德瑛。金德瑛任江西学使时,识士铨于童生中,称其为“孤凤凰”,拔置诸生第一,并令士铨携书随学。从此,蒋士铨随金德瑛按临各郡,得以阅览各地风土人情、广结江西名士。金德瑛日课以诗文,师生二人日夜相伴,诗词唱和,情谊深厚。蒋士铨的诗歌中处处流露感激之情,“仁和夫子天下贤,酒酣为我传真诠。”(《七月十一日夜舟次李家渡陪金桧门先生觞月作歌》)分别之时多有不舍,“小别谁言无惆怅?依依云树亦堪愁。”“执经负米同依恋,歧路迟回感不禁。”(《瑞州留别桧门先生》)手稿本眉批评云:“真挚缠绵,想见欧苏当日情谊不过如是。”当恩师离世之后,蒋士铨仍时常怀念,“遗诗不忍读,没齿岂能忘?”(《绘桧门先生遗像藏祀于家敬题帧尾》)、“辜负先生期许意,向风无语但凄然。”(《天津夜泊梦桧门先生》)、“痛矣师襄死,张弦不敢更。”(《双琴》)、“玉堂人久逝,衣钵事难托。”(《李家渡感忆丙寅七月十一日夕桧门先生觞月赋诗事》)可谓感述知遇,垂老犹抚然。
蒋士铨自己也重视教育。他辞官之后,先后主讲绍兴蕺山书院、杭州崇文书院、扬州安定书院。在这期间,蒋士铨不但对诸生传道受业解惑,亦多有诗词往来,指导他们修身齐家治国。例如,对郭生、王生均谆谆教育过,“郭生云霞姿,清才见词赋……志节远流俗,何以圆建树?”(《郭生诗》)、“王生守蓬户,独抱遗经泣。……读书知渊源,况有干霄笔。”(《王生诗》)。
二.蒋士铨诗歌中优良家风对师范生培育的教育价值
在484份家风对师范生的教育意义调查问卷中,94%的同学认为优良家风有助于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4%的同学认为优良家风有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93%的同学认为优良家风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89%的同学认为优良家风有助于师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蒋士铨诗歌中优良家风对师范生培育的教育价值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彰显师范教育的“二重性”
2014年教师节,习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后,要成为好老师,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德才兼备,而良好的家风是高尚品德的温床。蒋士铨诗歌中的优良家风,能诗意地培育师范生的健全人格。
蒋士铨诗歌中的尊师重教这一优良家风,有利于实现师范教育的“二重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往往是效仿老师的。师范生在校尊敬老师、感恩老师,并把这种情感内化为人格精神的一部分;当师范生变成教师后,他们将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从而实现师范教育的“二重性”,让“尊师重教”等风气传承下去。
(二)开拓师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路径
优良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石上的。由此可见,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契合点,在情感上能产生相应的共鸣。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优良家风来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其中“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关心、友好和睦,努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蒋士铨诗歌中的“乐善好施”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友善”要求相一致,师范生通过对蒋士铨诗歌中这种家风的学习,能深化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新的方式践行师范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养成和道德标准的选择。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每个家庭家风良好,整个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健康有序发展。
“孝”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对于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蒋士铨诗歌中的“孝老爱亲”家风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长辈。在师范生的培育过程中强调“孝老爱亲”家风,可以促进师范生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一方面,师范生在家期间会更自觉地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的辛勤付出;另一方面,优良家风可以激励师范生在校期间更加奋发图强,学好本领。师范生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努力学习,那么,师范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自然就更加和谐了,从而也就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语文兼备工具性、人文性。学习蒋士铨的诗歌,了解古典诗歌的语言技巧,这是语文工具性的表现;从蒋士铨诗歌中挖掘出“家风”主题,这是语文人文性的表现。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范生,从蒋士铨诗歌中来学习、践行和传承孝老爱亲、乐善好施、尊师重教的好传统,既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也是今后履职尽责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郑好.家风流变小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2-27.
[2]蒋士铨著,邵海青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基金项目】:江西省宜春市社會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师范生视阈下蒋士铨诗歌中‘家风教育价值研究》(项目编号:YCSKL2020-064)
(作者介绍:黄珊红,硕士,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古诗词、中国文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