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因整本书内容的庞杂而无从下手。从不同的角度、层面选取五个关键词,能够有效牵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西厢记》作为文学经典,是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中的篇目之一。本文以《西厢记》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确定爱情、礼教、红娘、元杂剧、喜剧五个关键词,以五个关键词为“抓手”,展开五大任务的教学,有层次、有顺序地推进《西厢记》整本书阅读教学。
关键词:《西厢记》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元曲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有必要就某一部戏曲作品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西厢记》作为元杂剧中的经典之作,历来备受读者称赞,尤其是《长亭送别》一折曾是多本教材中的指定篇目,教育部也将《西厢记》列入高中阅读指导目录之中。要理解《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品析其中的艺术魅力,必须掌握五大关键词,以五大关键词为“抓手”开展《西厢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能使《西厢记》的整本书阅读有深度、有高度。
一.抓手:五大关键词的“整本书教学”理念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常常会因为整本书内容的庞杂而无法下手,或因为想要把整本书讲得面面俱到,课堂上充斥着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并没有带动学生的深度思考。
五个关键词则为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抓手”,通过阅读经典,挖掘深刻主题、艺术魅力、文本内容等方面,并将之浓缩为能够统摄整本书的几个关键词,再以五个关键词为“抓手”,设置任务板块,带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五个关键词的“五”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數字,教师可以依据学情来确定关键词的数量。再者,五个关键词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关键词的选择也并不是随意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提取的关键词,对一部文学经典的解读可以从历史哲学、文本内容、文学知识、艺术魅力、思想意蕴等方面来提取关键词。
依据五个关键词来设置任务,践行了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的理念。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板块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的。[1]板块式教学法的运用以学生为主体,集中力量攻克几个问题,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如何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能够有顺序、有层次地推进,五个关键词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抓手”。
以五个关键词为“抓手”,促进整本书的思想意蕴、艺术魅力、文本内容等有序、有层次的呈块状分布,能够有效避免整本书阅读教学无从下手,出现挂一漏万、面面俱到的阅读教学问题。
二.《西厢记》五大关键词的内容解读
依据五个关键词的教学理念,以元杂剧的经典《西厢记》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确定了五个关键词:爱情、礼教、红娘、元杂剧、喜剧。其中爱情、礼教属于思想意蕴层,红娘属于文本内容层,元杂剧属于文学知识层,喜剧属于艺术魅力层。
(一)第一个关键词:爱情
《西厢记》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曲折艰辛、真挚动人爱情故事。明朝何良俊《曲论》中评价:“《西厢》首尾五卷,曲二十一套,始终不出一‘情字。”[2]情是贯穿全剧的一条线,《西厢记》因情而起,张生在普救寺初见莺莺,莺莺临去秋波那一瞥“风魔了张解元”[3],从此对莺莺一片痴情。但崔张的爱情不是见色起意的肤浅之爱,在一次次相见之后,这种感情的境界逐渐上升,最终上升为知音之爱。
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崔张隔墙联句,两人以诗传情,“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3][1]在此处已经从最初对外表的喜爱,上升到对彼此才华的赏识,可谓“惺惺惜惺惺”[3]之爱。
此后仍有闹道场、白马解围、赖婚等事件的曲折考验,二人感情的境界也在重重考验中上升。在第二本第四折中,这是崔张第六次相见,张生在东厢奏一曲《凤求凰》,莺莺闻之,不觉泪下,她在阵阵琴音中听到了张生之衷情,此时两人的爱情已经上升为“知音者”[3]之爱。深刻感受这段真挚、深沉的知音者之爱对理解《西厢记》主题的深刻性有重要意义。
(二)第二个关键词:礼教
情将崔张两人连在一起,但是他们却不能遵从情的意愿而日夜厮守,横亘在他们之间的还有一堵高墙——礼教。
在文学作品里,特别是在小说、戏剧等叙事性的长篇作品里,特有的地理空间建构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塑造等,往往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7]运用文学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西厢记》的空间结构。《西厢记》之中的东墙、西厢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本构造了一个不通畅的空间,西厢与张生的住处之间,一道东墙阻隔。《西厢记》的空间结构与其对应的外在大环境是相互映照的,这堵墙的空间位置的设置暗示着戏剧的主题表达。这道东墙处在东墙和西厢之间,阻碍两人相见,但是两人并没有被封在墙内,而是试图冲破墙对两人的封锁,崔张两人隔墙酬和,写下“隔墙花影动”的诗句,[3]逾墙赴约等等,两人对墙的种种形式的逾越,都是不合大环境下“礼教”的要求的行为,都象征着对礼教进行挑战,展现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同时,这一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语言得以深刻呈现。崔张二人同床共枕之前共有七次相见,每次相见都以礼而终。如文中第一次相见是在《惊艳》中,崔张在佛殿第一次相见,红娘以“那壁有人,咱家去来”,[3]对莺莺申之以礼。《联句》以“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3]结束了见面。此后的每一次相见,几乎都以礼而终,可见崔张二人一直都被有形或无形的礼束缚着。
(三)第三个关键词:红娘
在《西厢记》中,红娘是崔张二人感情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人物,是他们得以翻越礼教之墙的云梯。红娘虽不是正旦,但红娘的形象有其典型意义,她作为小姐的侍女,最初警惕张生靠近小姐,不关心崔张爱恋,但当她看到莺莺为情所困和张生痴情后,看穿封建礼教的虚伪腐朽之后,她从封建礼教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为崔张二人的感情保驾护航。她的态度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虽然她有正义、大胆泼辣、机智勇敢的一面,但也有喜欢在背后抱怨的一面。当她被小姐无来由地训斥时,也曾背地里抱怨小姐。她并非一个完美的人,红娘这一人物形象突破了以往戏剧化的扁平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有生命力的圆形人物。她在剧中为二人报信递简、为二人的情感辩护,红娘在两人情感中的作用,就如金圣叹所言:“其有时写红娘者,以红娘正是二人之针线关索”,[11]以至于红娘这个词语已经走出了戏剧,走进了广阔的生活,成为媒人的同义词。
(四)第四个关键词:元杂剧
元末明初戏剧评论家贾仲明称赞:“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2]一语道出《西厢记》的不同寻常的体制特点。元杂剧的体制结构是四折一个剧本,有的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置于折与折之间,用以衔接剧情,近似现代戏曲的过场戏。一般一本中只用一个楔子,也可不用。而《西厢记》则突破了一般的元杂剧的结构,共五本二十折,四折一楔子,有的把第二本的楔子也当作一折,因此也称五本二十一折。
元杂剧一般只能由正旦或正末一人唱。但是《西厢记》不同,《西厢记》正旦、正末、副旦、净都有唱词,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的形式。不仅在不同的折中,在同一折中也可多人演唱。不仅是“旦”、“生”可演唱,甚至“净”也可演唱。如在第二本的楔子,加入了惠明和尚的唱词。这种唱法突破了全剧只能由一人唱的弊端,一般的元杂剧全剧只能由一人唱,唱词只能以第三视角观察其他角色,是叙事体,并不能表现出各个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而王西厢一改叙事体,让各个角色都能唱,使之成为代言体戏剧,表现了人物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13]
(五)第五个关键词:喜剧
《西厢记》喜剧艺术魅力的呈现可以概括为三个点,即:突转、矛盾、语言。
作者安排了两条相关联的情节线索,一是崔、张、红与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二是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線索交织缠绕,情节跌宕起伏,本以为满心满意的时刻,总是爆发让人灰心丧气的意外矛盾,接着又产生激烈的突转,两条线索就在矛盾和平衡中来回波动。如在《惊艳》中,崔张二人暗生情愫。然不想,在《借厢》中,张生被红娘以礼训斥,二人的感情似乎没有盼头了。然而在《联句》中,崔张二人隔墙酬和,以诗作媒,二人的感情更进一步。但王实甫在《寺警》又掐灭了崔张团圆的盼头。此后仍有情节突转之处不胜枚举,可见《西厢记》情节之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双线的波动起伏紧扣读者心弦,读者的喜怒哀乐都随着人物的心情大起大落。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之外,人物的矛盾之处也让读者开怀大笑。张生作为书生,本应风流儒雅,但是却是一“傻角”,给戏剧带来不少笑点,王实甫极尽夸张的手法,写尽张生的痴情。再如,和尚本该六根清净,却在做道场之时“贪看莺莺,烛灭香消”。[1][3]人物的言行不一、自相矛盾之处,实在惹人发笑。
在语言上,人物的语言个性化,张生在文雅中带着一丝憨厚,莺莺婉媚,红娘泼辣机警,张生、红娘时常语出惊人,逗得读者眉开眼笑。
这种戏剧性的情节突转、激烈的矛盾冲突、个性化的语言,时而带给读者欢声笑语,时而气得读者捶胸顿足,这就是喜剧的魅力所在。
但西厢故事最初却是个悲剧,《西厢记》的故事脱胎于唐元稹的《莺莺传》,书中的张生始乱终弃,元稹却认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补过”。[1][3]始乱终弃,崔张的爱情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后来,董解元将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董对张生进行了改造,改变始乱终弃的虚伪君子的形象,出现了大团圆喜剧结局,但是喜剧效果并不显著。最后到王实甫的《西厢记》,增加了跌宕起伏情节和激烈的冲突矛盾,语言个性化,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和矛盾中被成功塑造,喜剧结局表达了天下有情人对至情的追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喜剧的艺术手法的融入、喜剧的结局的改编,《西厢记》在一次次的演变中焕发出生命力与活力,最后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成为文学经典的璀璨明珠。
三.五大任务设置
《西厢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将以五个关键词为“抓手”设置任务,创设《西厢记》电影拍摄的情境,设置内在关联,层层递进的具体任务。学生以导演的身份参与到项目中,通过角色培训、脚本撰写、场地选择、开机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解读,写出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感知,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品析艺术魅力。
(一)任务一:析相见分别,体会真挚爱情
由于高中生对爱情还没有什么观念,可能会误读认为崔张之间的爱情是见色起意的肤浅之爱。崔张之爱,每次相见就更深一重,对崔张的对二人每次相见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崔张的爱情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西厢记》主题的深刻性。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基于文本来理解二人感情的渐进性与深刻性,感受人物形象的流动性。学生将化身导演,整理崔张二人的戏份,即要求梳理出崔张二人同时在场的情节。感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变化是一体两面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把握崔张爱恋的发展脉络的同时,也应当把握崔张人物形象的变化。因此,教师在此环节中设置了演员培训这一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基于文本解读说出自己对人物心理、人物形象的理解。
除了相见的场景之外,二人分别之景也让人倍受感动,其中《长亭送别》最为动人,凄凉秋景与各种缠绵情感的交织让这一折流传千古。在这一折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并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曲词的典雅,感受崔张之间的复杂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化身为编剧,设置了自然远景镜头与人物特写镜头组接的脚本撰写的活动,在撰写完脚本后还要求学生说明想要起到的对人物心理的暗示。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活动,教师在活动之前还应补充了蒙太奇、远景镜头、特写镜头等知识。学生需要发挥想象来描绘自己设计的自然远景镜头,这是基于文本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审美素养在此得到了提升。自然远景镜头与人物特写镜头的组合调动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任务二:绘西厢地图,理解礼教戕害
反抗礼教的束缚,争取婚姻自由是《西厢记》最为浓重的主题表达。通过任务二,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崔张二人深厚的感情,但是对于封建礼教的迫害,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刻,大多数学生只能依据老夫人《赖婚》一折的表现,初步感受外界封建礼教对二人情感的阻碍,对于莺莺、红娘内在自缚的礼的观念,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礼教由外到内对崔张二人的迫害,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化身拍摄场地设计师,依据文本绘制出西厢、东墙、东厢的位置,并补充文学地理学的知识,让学生运用空间分析法分析《西厢记》的空间结构,理解文学的空间环境对人物关系、社会大环境的影射作用,引导学生深解“墙”的深刻含義,并补充一定的背景资料进行印证。最后,以任务一梳理的相见时间线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事件中找到两人情感交流的终点,总结礼教对至情的压抑。通过构造文学地理空间,补充背景资料,分析二人情感交流的重点,能够加深学生对礼教的认识,理解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三)任务三:理情节脉络,欣赏红娘形象
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后,能够对红娘在书中起到的牵桥搭线的作用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红娘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存在一定的难度。把握立体的红娘形象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领会主旨,形成批判性阅读的眼光是有必要的。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梳理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再梳理情节的内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设置了“配角选定,演员培训”的任务,在这个任务中,学生化身为导演,为了更好地选定红娘角色,导演需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红娘形象。在此活动中,要求学生梳理出红娘出现的情节,并进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红娘机智泼辣、正义勇敢的形象特点,发掘红娘形象的流动变化,感受圆形人物的魅力。
除此之外,还设计了一个问题“崔张之爱是懦弱者的爱情吗?”,经过上一环节,学生已经明白崔张爱情与礼的抗争是通过红娘,以“潜隐”的方式进行斗争的,可能会因此质疑崔张之爱。此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崔张之爱有其时代局限性,也有其思想的进步性。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将结合任务二所了解的背景知识的,展开讨论交流,理解这种“潜隐方式”的时代局限性与思想的进步性,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任务四:学文学常识,了解戏剧体制
《西厢记》属于元杂剧,但是却不同于过去的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学生由于较少接触元杂剧,所以对元杂剧一般的体制特点,以及对西厢记特殊的体制特点都不熟悉。因此,在这个环节,主要帮助学生结合作品,了解《西厢记》特殊的体制特点,以及元杂剧一般的体制特点。
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元杂剧一般的体制特点,分门别类,呈现出元杂剧在体例、角色、表演形式、演唱方面的特征,之后在结合《西厢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出不同之处。最后,补充有关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以及其他戏剧形式的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观看《长亭送别》一折的戏剧演出,更加直观地了解元杂剧的体质特点,感受元杂剧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五)任务五:析矛盾突转,欣赏喜剧之美
《西厢记》经历了从悲剧到喜剧的艺术形式的转变,喜剧也是其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但对于如何理解喜剧的艺术成就,学生往往将之简单归结为大团圆结局,忽略了剧中的其它的笑点和泪点。
在此环节中,教师设置了电影开机仪式的情境,让学生化身为导演,对记者提出的“你的翻拍将如何突出喜剧的特点”的问题进行回答。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把握《西厢记》的喜剧精髓。用三个词语带领学生领略喜剧之美,一是突转,二是矛盾,三是语言。对于喜剧突转手法的理解,本活动设置了绘制情节折线图,梳理情节线索,将情节突转以折线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西厢记》两线交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叙事艺术。对于喜剧矛盾手法的理解,启发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矛盾之处。在语言艺术层面,让学生分析文字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喜剧的诙谐幽默的特点。
最后,溯源故事流变,通过列流程图,展现故事流变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教学中:“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16]因此,在此活动中,要求从故事的流变中,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喜剧结局的时代意义,并对故事流变中爱情观的变化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一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利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文学作品,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寓于电影翻拍的情境之中,以爱情、礼教、红娘、元杂剧、喜剧为“抓手”,设置五大任务,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思想主题、文学常识、艺术魅力几个方面的理解,牵动《西厢记》的整本书阅读。用五个关键词与任务板块结合的方法开启整本书阅读教学,以期给教者、读者带来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何良俊.曲论[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4][5][6][8][9][10][14][15]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J].人文杂志,2016(05).
[11]王实甫.绘图西厢记[M].金圣叹,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2]钟嗣成.录鬼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阙真.“王西厢”与“董西厢”体制特点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