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动不动就打架斗殴,甚至逃学、出走离家、以死愤世。一起又一起的事件让家长们束手无策,令老师们困惑不堪。现在的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对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陷于忧愁苦闷之中不能自拔,又不懂得寻求帮助,一味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甚至过分偏激,反应过度,走向极端。
过去的德育只靠政治课上空泛的说教已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有实效性的德育教育成为当前的关键。语文学科本身有很多东西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如《出师表》蕴含了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真挚坦荡的高尚情操,《邓稼先》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坚持不懈,什么叫一切为了国家的利益。《纪念白求恩》告诉我们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教育我们要大公无私,对待学习、工作要精益求精。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道德修养。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德育教育呢?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学科中德育的特点。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但并不能成为干巴巴政治说教,必须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德育,是语文老师凭借语文教材,发挥个人师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动、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实施德育时有自身独特的方面。
第一,有情有理,情理融合。政治课中德育教育偏重于理性,这对于尚处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语文学科的德育是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并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情感熏陶,是语文科教学突出的特点。它是以艺术形象、学生心目中崇敬的人物的感情、意志、行为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也是以艺术的形式进行熏陶的教育,如朗诵热情奔放的诗歌、读诵引人入胜的小说,背诵意境优美的古诗,教学生乐于接受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感熏陶又是教师感情自然流露以及自觉的正常道德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一种教育,教学实践结果显示:教师积极有效的课堂行为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及行为。语文科的理性教育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的作用不可忽视的。从语文教材来考察,其中提供给我们的有抽象的、理论性的内容。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人要团结,心向一力,才会更有利于自我生存。《鱼我所欲也》告诉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必须学会取舍,选取生命中最重要品质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狼》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心存幻想,一味妥协,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因为语文教材对情与理两方面教育的课文都有,且以形象性的课文居多,所以,教师无论教哪一类课文,都应该感情投入。有让学生可亲的方面,才会有学生信奉你的道理,并为之效仿。我们的语文德育才真正起到了作用。
第二,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德育。讲授课文的思想内容可以对学生实施德育,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也可以实施德育,这是语文学科德育的又一个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是双重的。语文学科实施德育,是在完成双重教学任务中进行的。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缘文悟道,因道解文,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进行思想教育,而且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表达形式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等。爱祖国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爱祖国的一种重要表现。《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以及镇上的人们在使用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权利即将被剥夺时所表现出来的沉痛心情说明了这一连贯性。
第三,德育内容是点式的。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但它丰富的内容并非系统的,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这与思想品德课是不同的,所以教学中要善于发掘闪光点、亮点进行教育,才能举一反三,带来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教学呢?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如《枣核》讲述的便是作者的一位旧时同窗在国外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情节。老人的思乡情使学生深受感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在面对特务暗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闻一多先生依然站于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演讲,发放传单,用言论和行动证明他对国家的责任。他曾说过“前脚迈出这个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踏进来”。这是何等的大义凛然,何等的令人敬佩。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和做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老王》一文叙述了杨绛一家关爱以蹬三轮车谋生的老王,不幸老人在临终前还去杨绛家送鸡蛋,老王与杨绛一家深挚的情谊令人感动。《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秋天的怀念》叙述了作者史铁生的母亲在患重病的情况下,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自己因患病瘫痪的儿子,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伟大的爱,表达了作者在母亲去世后的愧疚和自责。学习这些课文,学生联系实际就会想到身边的孤寡老人,想到父母与祖父母,就会知道如何对待身边的孤寡老人,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
3.培養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但他们的心中不再有父母、朋友,只有自我,形成了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有开解的方法。让学生走出去放开眼光,锻打意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教学生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的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傅雷家书》一文教学生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对待成功,这使我们的孩子在孤独无援时知道世上还有父母,即使没有父母的帮助,只要你勇敢去做,终会战胜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热爱生命》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主人公顽强不息,面对挫折努力面对的信心与勇气是学生可以参照的镜子。
4.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既给人慷慨志气,又令人眼界开阔,放眼于更高更广。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二.语文德育教学要抓关键,符合新时代特点。
1.抓住名言重点讲。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學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往往含有一些情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鲁迅小说《故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简爱》,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那段自由灵魂平等的独白,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人都要相信自己。
2.德育渗透要有针对性。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网上流传的煤老大7000万嫁女事迹学生听了感觉到的不是鄙视,而是羡慕,这与我们社会现存现象有关,当我讲到居里夫妇只用了几分钟就把镭的提炼方法无偿告知全世界时,学生在两相对比中陷入了深思。我想最终他们会明白,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远大理想仅仅是一个骨骼,那么,只有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净化,才能使他们成为丰满红润有血有肉的人。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文告诉学生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告诉学生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小悦悦的惨剧就不会再发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勇敢面对挫折,积极面对人生,就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