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庄子》恣意汪洋的世界里,有着自然美、自由美、人格美甚至死亡美,在唐诗宋词的赏析中我们能体会庄子美学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庄子这位先哲站位高远,以超脱的人生经验为历代文人政客指点迷津。因此,传统哲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达人文思想之根,更在于历经时间的考验不断给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启迪,照亮前行的路。
关键词:庄子 庄子美学 唐诗 宋词 中国传统哲学
现在的大学生们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研压力与就业压力,学习、生活越趋浮躁、功利,在学生中存在有精致利己思想观念,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急功近利甚至投机取巧,大学生活的努力方向有些偏离大学教育的初衷,学生把短期目标看得过重,作者作为学业导师,见此状颇为担忧,于是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把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理工有效融合,对学生在学业考核、职业选择等方面完成有效引导,使学生们在努力达到个人近期目标的同时,放缓紧张的执着意识,重塑人生成败价值观,建立远见卓识和审美意识。
《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涉及《庄子》具体原文,以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庄子》中文字为准,下不赘言。),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作为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也达到巅峰,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天地万物的整体观,更强调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天地万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大美,而要保持天性、本性,在于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庄子·逍遥游》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一开篇,就抛出了“鲲化为鹏”的宏阔场面,大鹏展翅扶摇九万里,徙于南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悠游天地间,视角拉高,看到了不一样的天地,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也讓人跳脱出现实世界,换一个视角来观照人生,使人的生命意境得以升华,人生的体验从此有了美感。这也预示着庄子开启了一个超越自我世界观看自我的审美方式,一下子就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审美境地,把万千事物都放着天地里去观看和审视,并且把天地精神贯穿自己人生的始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用天地视角和宇宙意识给人类开启了重新认识世界的全新画面,并将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到了至今无法逾越的天地精神的高度,也成为其后的艺术一直追随和向往的最高精神世界。而庄周梦蝶呈现出的真实与虚幻交叠呈现的绝美幻境和超脱的意向,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某种程度上化解了存在虚无带来的困惑。
庄子自由恣肆的思想,纵横捭阖的文风,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都深受庄子的影响。可以说,庄子美学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推崇的核心哲学价值,不仅在中国诗词、绘画等的创作中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今新科技新时代发挥着重要的人文哲学价值。
一.“月”唐诗里的洒脱与高远
唐朝是诗人的时代,唐诗是唐朝的灵魂。初唐四杰,盛唐李白、王维,中唐韩愈、白居易,晚唐小李杜,都在那样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留下足迹,让今天的我们还在欣赏、品读他们的作品和心境。有清新自然的,有豪放洒脱的,有忧国爱民的,有悲情哀怨的,无论怎样的诗风,都在传达着诗人们彼时的感受和感悟,不乏有亘古不变的人生哲学拷问,渗透着庄子美学。
以“孤篇压倒全唐”著称的《春江花月夜》,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婉转悠扬,诗人张若虚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颂,闻一多曾赞誉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一开篇就以宏大的自然景色铺开,江潮、大海、明月,这广博浩渺空寂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映衬,相互成全,江潮融入大海,明月照耀着春江,大海托出明月,江水反照出粼粼月光,身处这样无际的春天的月夜,我相信诗人彼时的内心一定是开阔的、宁静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不仅有了高的视角站位,还在时间纵深上加以拉长,让人从私小的空间、当下的时间里跳脱出来,把那种集中内在的强烈的自我感受,可以消解在这高远无穷的大自然里和悠远流长的时间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么,当下人的所有成功、失落、喜悦、哀怨等都会在时间与空间上冲淡拉平,从而有了内心的笃定和平和,“宠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吧。
张若虚开启了明月入诗的高维视角,把大自然写进诗作写进人生。随后的李白也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中的“独酌”本身就是一种孤独美,在月夜的花丛间,摆上一壶美酒,自斟自饮,有酒无亲,表面上看是缺憾是寂寥,但就是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才成全了明月与我、我与身影之间的精神对接,完成了更高远高深层的情谊之游,“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一厢情愿与云天邀约,与明月为友,在空间与时间上达到了无际与永恒,没有时空的束缚,没有世俗的局促,这种与大自然之间的相容互动是最具美感的。人本是孤独的,孤独也是美的,在宁静的时空自在逍遥,观照内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事实上,人只有完成自我救赎才能进一步与他人游、与大自然游,这种人格上的浪漫主义本身就是对庄子超越世俗、返璞归真思想的延伸,具有美学价值。
“臃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李白的这首《咏山樽》更是直接选意于《庄子·逍遥游》,“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李白在他失意落魄之时,将臃肿木自喻,臃肿无用,只能雕空成酒樽,尽管雕成酒樽,因为量不够大,也还是不能登大雅之堂,这几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李白当时抱负难展的自我解嘲,心中纵有万般执念,想要实现人生宏远,因时事不顺、境遇受阻而只能顺势而为,以自然之木与自身境遇关联,从实际的理想抱负中转念到自我否定,谦逊韬晦的状态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显得更加慈柔,更加有生命力,也展现出了诗人的豁达和超脱,人生反而呈现出了美感,从此更从容更悠然。尽管如此,李白一生都没放弃过济世的伟大理想,安史之乱中,李白遇赦之后感慨“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多惭华省贵,不以逐臣疏。复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诗作引用《庄子》中的“涸辙”、“北溟鱼”,还有隐喻魏晋竹林七贤的“竹林”,一以贯穿着庄子美学的印记。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有着对李白的高度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更是体现了“月”在李白诗中的分量,而“月”脱离了现实地面,凸显了天上人间共存的美感,“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一只霍霍的飞碟”“接你回传说里去”耐人寻味,把李白天马行空的洒脱性格、诗作空灵玄虚的意境描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李白诗里的“月”完成了庄子美学的具象呈现,诗作一次次被后人解读和诠释,让人从中发掘不同的美学能量,使诗作的文学价值有了哲学意义,更深刻更久远。
二.“无”宋词里的超脱与淡然
走过纸香墨飞的盛唐,来到文人辈出的宋世,北宋大名鼎鼎的苏轼可谓是庄子美学的代言人。他年纪轻轻就考取了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成绩,心怀匡扶社稷、舍身报国的政治理想,上对朝廷忠诚不二,下对黎民尽职尽责,然而,还是蒙上“无尊君之义,亏大忠之节”的罪名,经历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低谷——乌台诗案,一百多天的牢狱生活让他想到了死,甚至写好了绝命诗,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苏轼终免于死,随即被贬谪到黄州,再到更远的惠州、儋州,才有了后来的绝世佳作。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士大夫的自尊与不甘,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与淡然,再到《后赤壁赋》里庄周梦蝶式的人生领悟,词作呈现玄远清虚的风格,也让我们看到了从乌台诗案阴霾走出的超凡豁达的苏东坡。
苏轼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被寄语厚望的政治家到不断被贬谪的落魄文人,他后来的词作受庄子美学的影响极深,从“一词两赋”中的大自然观可见一斑。《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怀古第一名篇,写出了苏轼的失落到自嘲再到自我宽慰。他在湖北黄州城外的赤壁,看见江水滚滚东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历史长河里淘尽的那些千古风流人物,仿佛在向他走来,当年的三国名士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运筹帷幄,挥斥方遒,从容谈笑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大丈夫驰骋疆场,为的不就是千古留名吗?但苏东坡还是从“故国神游”回到现实世界,他恍若隔世,不禁自嘲多情,看着自己早生的白发,感慨虚度了光阴,人生如梦,江水长流,不如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的明月吧。
而同月苏东坡又来到赤壁,与朋友在江上游玩,写下了《前赤壁赋》,在赋的一开头,作者就描绘了一种空灵、澄明的人与自然和谐为一的自然境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接下来的“苏子答客”,我们可以看到蘇东坡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怀古伤今,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达观,这里的“客”好像就是曾经的苏轼自己,他用了一个更高维度的答案来回应那个曾经的自己,时光流逝,吾生须臾又怎么样呢,何必强求于不变,只要江水无穷,天地长存,清风有声,明月有色,那就打开你的身心,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到了《后赤壁赋》,苏东坡更有神来之笔,他描写了一只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他回家做梦梦见了那只仙鹤,它变成了道士的模样,拱手问苏东坡,“赤壁之游乐乎”?苏东坡说,你就是那只仙鹤吗?道士不答,含笑而去,苏东坡惊醒,举目四顾,开门寻找,却不见任何踪影,这是真实发生的场景吗?不得而知。然这意境很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打开了一个平行时空,又像是庄周梦蝶,分不清到底谁在现实,谁又在梦境,类似的思想在苏东坡其它的诗词里也能看到,那首气度超越了传统文人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妙的就是一个“无”字,当我们深陷逆境的时候,通常首先想到的就是宽慰自己,反正人生就是一场梦,然而,苏东坡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就像清代吴楚材、吴调候《古文观止》中对《赤壁赋》的评价:岂唯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客,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这种“无”的参悟可能才是庄子美学在此赋中的点睛之笔,看见梦,看见梦中行走的自己,看见虚妄,才见实相,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与觉知,那种与光同尘、与宇宙同在的心量不就是庄子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达观美学吗?
当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时所写的《记游松风亭》,我们看到他的人生不断处于气度的提升之中,在奔赴松风亭的山路上,疲累感叹自问,“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随即有了“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的轻松与泰然,不管前路不管处境,放下一切顾虑,好好地休息,与其为奔赴目标一刻不松懈,不如在适当的时机放松下来,审视一下沿途的风光,人生有张有弛,顺应心境稳步前行,才能积蓄更大的精神能量。不要被眼前的目标所束缚,活在每一个当下,享受每一刻的感受,因为我们终极一生都在路上,何必为了一次小小的节点如此疲累如此执着,打开心量,跟随庄子的“不得已”——条件达成,顺势而为,走出自己的人生足迹。因此,苏东坡在被贬谪之后完成了更深层次人生意义的参悟,就像他的自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美学与艺术上看,苏东坡后半生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审视才是他的最大的功业,这是他对人生境遇的接纳,对自我天性的肯定,更是对天地合和为一的顿悟与欣赏。
如此,我们仿佛看见了一袭布衣的苏东坡正悠哉地悠游赤壁之间,一樽酒对着当空明月,那种淡然幽静的气质足可以抚慰我们每一颗焦虑的心。
三.庄子美学的当代哲思
庄子像一位先知,知晓每个时代的人所遇到的同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遥远的战国中期就给后人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使得今天的我们还能从中不断汲取养分,开启智慧。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互通有无,资讯空前丰富,人们很容易被细碎的信息奴役,被暂时的利益遮蔽,理不清自己的认知,想不清自己的所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疲累不堪。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运行法则、评判标准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会偏移,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是建立内心的价值标杆,避免疲累追赶、迎合瞬息万变的外来评判。如果无法做到世俗意义上的尽善尽美,那么不妨学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万千事物报以欣赏,放下执念,换个角度感受人生旅途中的所有遇见吧,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各行各业的人们,各个年龄层段的人们,各种不同性情癖好的人们,如果我们放下对某种结果的执着,人生可能会呈现不同的质感,人生最怕的就是得不偿失,由于价值观的错位,得到的可能会比失去的多。作为高校教师,我更希望当今的大学生能在纷繁的信息冲击下,好好感受大学生活的纯净和丰富,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成长中的痛与喜悦,不断的充盈内心,不断的接受挑战,不断地反省过错,相信,只要坚定下来,稳步下来,人生路慢慢就开始变得明朗、轻松而充满美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需要在大浪淘沙中经历考验,培养韬晦品格,戒骄戒躁,寻求文化之根,建立文化自信与信仰,富有健全、积极、审美的人格,才能真正参与国家的未来。
最后,还是要像大学生们郑重推荐一下《庄子》,这不仅是一本熠熠发光的哲学读本,更是一个充满自然之美、自由之美、人格之美的精神宝库,无论是文字风格还是哲学理念,都流露出宗白华先生评价中国美学独特面貌“初发芙蓉”至之美的浑然天成,值得我们珍视和探幽。希望未来新时代的接班人都能踩着智人的肩膀,有着更坚定的信念,放远未来,构建充满美的家园,成就更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周娜.唐宋诗词三百首[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260-261.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庄子[M].东方出版社,2012.3-16.
[3]张亚楠.从《逍遥游》寓言看庄子的生存美学及当代价值[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04):74-77.
[4]李泽厚.华夏美学[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99-116.
[5]蒋勋.美的沉思[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230-23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