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潮汕过番歌是潮汕民间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负载鲜明地域方言特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中国潮汕地区重要历史记忆文本。对潮汕过番歌进行英译研究意义重大。潮汕过番歌的英译不能仅仅是单一翻译策略的结果,而应采用阐释性翻译和模仿性翻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对过番歌谣原文的意义和形式展开形而下的解读和解释,也对歌谣的格律和韵式等进行仿效,尽可能地再现与融合原文的意美、形美和音美,产生体现整体和谐美的译文,方能在增加潮汕过番歌谣对外译介的同时,增强潮汕歌谣的国际传播力,提升潮汕过番歌谣外译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潮汕过番歌 阐释性翻译 模仿性翻译
民间歌谣是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交流、文学翻译和外宣翻译的重要内容。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汕歌谣是中国民间歌谣的典型代表,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潮汕地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以及民俗学、诗学和人类学意义。潮汕方言歌谣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的艺术精华,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的口头文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遗产[1]。目前学界对潮汕歌谣的研究主要为潮汕歌谣的整理收藏研究和潮汕歌谣的语言文字研究,对潮汕歌谣的英译研究成果较少,潮汕歌谣的译介极其缺乏。而对潮汕歌谣展开英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潮汕歌谣的英译研究有助于拓展潮汕语言文化和历史研究的范畴,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潮汕地区的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历史舞台,获得更多国际关注,提升潮汕文化传承与发扬以及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的效果。
一.潮汕过番歌考略
(一)潮汕过番歌的属性
潮汕过番歌作为潮汕歌谣的一种,是一种典型的民谣而非民歌。潮汕歌谣,是指流行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以潮汕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2]。它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代代口口相传,艺术性地展现了潮汕地区不同阶段潮语人民的现实生活,是潮汕社会文化的重要记忆文本。绝大多数潮汕歌谣只是吟诵而非照曲歌唱。除了专门谱曲唱歌之外,民间口耳相传的、大人唱给小孩听的也都是“徒歌”。正因为潮汕这种民间歌谣是谣,不是歌,因此叫“潮歌”或“潮州民歌”都不甚恰当”[1]。潮汕歌谣根据内容可大概地分为恋情歌、生活歌、时事政治歌、仪式歌、幽默歌、童谣、过番歌等。
(二)潮汕过番歌的缘起与界定
潮汕过番歌产生于中国19世纪末晚清时期。19世纪晚期,海外移民对于中国东南地区各类社群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在用当地方言,如客家话、闽南话、潮州话、广东话和海南话创作的俗文学中,移民问题毫无疑问地也有所反映[3]。因此潮汕歌谣的很多词语年代相对久远,如“泰国”在过番歌里面一般用“暹罗”这一古称来表示。
潮汕大地虽然富饶,但主要集中在韩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仅占全区总面积的30%……地狭人众,怎能维持生计[4]?因此海外谋生是潮汕人必然的选择。近代潮汕人把到海外谋生叫做“过番”[5]。另外将海外潮人称为“番客”。事实上,过番歌并非潮汕地区独有。“过番歌”是反映福建、广东、广西,乃至海南、浙江等南方诸省向海外移民的一种民间歌谣的总称[6]。换言之,过番歌有地域和语言之分。潮汕过番歌谣主要是指潮汕番客有感而发地用潮汕方言描述他们在漂洋过海、异国生活与工作以及思念家乡等方面的说唱式打油诗。当然也有些许过番歌以侨属作为文本主角,但文本内容都与过番相关。
二.潮汕过番歌的英译策略和技巧
(一)潮汕过番歌的英译策略
从文体上看,潮汕过番歌所属的潮汕歌谣大多数为短小精悍的叙事诗。Lefevere认为,诗歌翻译一般有七大策略:音素翻译、直译、格律翻译、散文翻译、韵体翻译、无韵诗翻译、解释[7]。显然,该七大策略侧重诗歌翻译的某一方面。如音素翻译侧重重现原作的音效,直译着重再现原文的句法和形式;格律翻译主要意图翻译出原文的音步、韵律等。这些策略各有可取之处,但它们都很难实现歌谣翻译的整体效应。翻译并非单一的创作,而是两种结构的相互渗透和合并,一方面是源语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轮廓,另一方面是与翻译语言有关的整个系统的美学特点[7]。潮汕过番歌的翻译亦如此,不仅要考虑翻译出歌谣原文的语言和形式,也要思考如何巧妙地传达歌谣原文的美学价值,达到歌谣翻译的整体和谐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能够融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者于一体,产生和谐的整体美,是翻译诗歌追求的境界[8]。
由于侧重某一方面的翻译策略无法完整地再现歌谣原文的语言和艺术,歌谣翻译需采用双重性或多重性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一方面,语言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所有语言都由四个结构组成:音、词、句、篇。这些结构在不同语言中内部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组成单位和现实经验世界的关系却相差甚大[9]。潮汕歌谣的英译也需要对歌谣中一些中英差异的语言表达进行阐释。另一方面,过番歌属于美学功能的表达型文本。如果原文中存在美学因素,我建议在翻译中保留[10]。因此翻译过番歌,不仅要对歌谣的语言内容进行说明和解释,还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特点,采用阐释性翻译和模仿性翻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所有的翻译反映了译者个人对原文的阅读、解释和由译文和原文的功能而决定地对标准的选择……诗歌翻译位于解释与模仿和派生的轴心点[7]。潮汕过番歌的阐释性翻译主要是对歌谣语言内容和形式层面的必要性解释;模仿性翻译则是对歌谣文本的艺术特点如格律或韵式等尽可能多的重现。
(二)潮汕過番歌的英译技巧
1.潮汕过番歌的阐释性翻译
潮汕过番歌的阐释性翻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语义翻译或意译,即简单地用目的语中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代替原文中的词汇或用目的语中功能对等的表达替代原文中的表达。而是在尽可能传达原文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对原文隐含的其它意义在译文内进行策略性地可视化处理,从而既忠实地翻译出原文的内容,又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潮汕过番歌的阐释性翻译有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用现代英文翻译年代有点久远的潮汕歌谣,即是潮汕过番歌阐释性翻译的一种体现。翻译一般是用现代文书写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解释[10]。
其次,潮汕过番歌的阐释性翻译又指在英译中对过番歌的语言进行动态解读,特别是对过番歌中的一些意象和修辞进行语义探寻。以意象为例。意象作为美的具体形态,其形而上的意义是静态的、单一的,而其形而下的意义则是动态的、多變的。形而下的美是由物我交融所生成的感性形态,这种感性形态中国古代称之为“意象”[11]。潮汕过番歌一些意象较笼统模糊,甚至无法让人联想到它们所代表的实物。在英译时,往往要追本溯源,借助具体的实物进行解释才能真正精确传达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
最后,过番歌的阐释性翻译还指对过番歌的句式进行一定的调整。潮汕歌谣句式较不固定,有三句、五句或七言句式等,且经常不同句式同时出现在同一首歌谣里,但一般整齐的单节四句式或多节四句式的居多,过番歌也不例外。而英语民谣诗节一般是以四行的形式出现。民谣是一种重要的传统英诗格律诗体,每诗节有四行[12]。为了让潮汕过番歌的译文更符合英语民谣的风格,潮汕过番歌的英译宜将不同句式的歌谣尽量译成四句式的英文民谣。
2.潮汕过番歌的模仿性翻译
潮汕过番歌的模仿性翻译是指在传达原文语言和形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再现原文的美学特点,保留原文的美学价值。翻译诗歌时译者要忠诚于艺术家,必须注意尽可能多地将原作再创造出来[10]。
第一,潮汕过番歌的英译须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韵律美。如上,潮汕过番歌为民谣而非民歌,因此在翻译潮汕过番歌时受音乐旋律的束缚较少,但过番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朴素地展现了诗歌的韵律。如在一首过番歌“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是好是怯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中,前两句的方言唱法体现了“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格律诗的平起平收韵律。在英译时应采用韵律相近的音步格律来翻译。
第二,潮汕过番歌的英译须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韵式美。大多数潮汕过番歌的句尾都押韵。如上一段的过番歌采用了排韵的手法,每句押韵,一韵到底,每行的最后一字押了潮汕方言[ion](烟)的平声韵。其他的过番歌句末也以潮汕方言入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亦或不规则押韵,但都体现了一定的音乐美。由于诗歌翻译的局限性,过番歌英译的韵式不一定处处和原文的韵式一模一样,但一定要尽可能体现相似的押韵规则。
第三,潮汕过番歌的英译须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情感美。过番歌反映的多是背井离乡的主题,因此具有一种凄惨悲伤的气氛,对离愁别绪和前程茫然表现得真切感人[13]。这种凄惨悲伤的气氛首先通过过番歌的审美意象来表现。审美意象是表现型艺术的终极追求,也是民歌负载巨大情感力量的媒介[14]。仍以上上段的过番歌为例。该歌谣中漫无边际的“七洲洋”、任意摆布人的“命”和苦难生活的“寒窑”这三个意象抒发了番客被迫背井离乡,对未来迷茫担忧,对命运掌控无力的悲伤气氛。另外,过番歌凄惨悲伤的气氛还通过韵律来体现。如上面这首过番歌中,其一韵到底的平声韵让悲伤的气氛贯穿歌谣的始终。同样的乐音在统一位置上的重复,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15]。在过番歌的英译中,也要尽可能用各种手法让原文的情感在译文内得到流露。
(三)潮汕过番歌译例分析
面对潮汕过番歌谣文本时,译者可以结合潮汕歌谣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与潮汕歌谣语言文字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潮汕过番歌的阐释性翻译和模仿性翻译进行分析、探索和实践。如下例所示:
原文:
火船驶过七洲洋,
回头不见我家乡,
是好是怯全凭命,
未知何日回寒窑?
英译:
The Red-Bow Boat was still sailing across the vast sea,
Looking back it was my hometown that I could not see.
At the mercy of heaven was my future to be.
When could I return to the shabby adobe of me?
在阐释性翻译方面,该英译对原文的两个意象进行解释。一是“火船”,其形而上的意义是古代中国用来火攻的船或颜色像火一样的船,但形而下的意义却是经历了多年发展和改造的具备潮汕地区特色的“红头船”。昔年海上很少轮船,粤东居民就是乘坐这红头船过洋的。这种船是一种高桅大型木帆船。船头漆红色,两侧画上两颗圆圆大眼睛,浮在海面,活像金鱼出海[4]。因此这里把“火船”翻译为“the Red-Bow Boat”,对该意象的指称意义进行解释。二是“七洲洋”。它的形而上意思是横跨七大洲的海洋,然现实中并未存在如此名字的海洋。“七洲洋”可能为从潮汕通往世界各地的海洋的泛称。“过番”旧称“走南洋”。一水之隔的香港和东南亚国家是潮汕人去得最多的地方,再就是美国和西欧[16]。故这里将“七洲洋”解释性地泛译为“the vast sea”。
音步是诗行中按一定规律出现的轻音节和重音节不同组合组成的韵律最小单位[13]4。在模仿性翻译方面,原文是整齐的七言四行诗歌,英译直接模仿为整齐的五音步四行诗歌。英译在句尾句句押/i:/的韵,模仿了原文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排韵手法。另外,英译将原文前两句的“洲洋”和“家乡”的平平调结尾模仿成“vast sea”和“not see”两个重读音节的“扬杨”格结尾,突出悲伤的气氛。扬杨格有连续两个重读音节组成,表现沉重、缓慢、困难的动作和情绪[12]。在审美意象方面,原文三个意象“七洲洋”“命”“寒窑”的译文“the vast sea(茫茫大海)”“heaven(上天)”“shabby adobe(破烂的小屋)”负藏着相似的凄凉悲伤之情。
潮汕过番歌的英译肩负着不忘过番血泪史,传承和发扬中国民间歌谣的使命,意义重大,尤其在苦难的潮汕过番史逐渐远去,口口相传的潮汕过番歌日渐淡出潮汕人民生活面临失传的今天。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潮汕过番歌的英译迎来了新的机遇。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语义的精确性、形式的文化性以及诗学的艺术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潮汕过番歌文化,特别是其中折射出来的奋斗历史和奋斗精神,提升潮汕歌谣国际传播和交流的效果,过番歌的英译不能仅仅是原文字面意义的机械转换或单一翻译策略的结果,应采用阐释性翻译和模仿性翻译技巧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从而不仅尽可能精确地说明和传达歌谣原文的蕴含意义和精神内涵,还能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艺术形式和情感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潮汕过番歌谣的语言内容和丰姿美感在英译中得到和谐的完整的体现,在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的同时保留潮汕过番歌为代表的中国民间文化的特色,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朝虹,林伦伦.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M].广州:广东花城出版社,2012:1.
[2]郑伟娜.潮汕歌谣的语音衔接手段[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2):53-58.
[3]孙瑾.“过番歌”主题研究及语言特色——以《苏庆华论文选集》为对象[J].戏剧之家,2019(17):35-36.
[4]余亦文.潮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78-79.
[5]陈婉玲.潮汕俗语、歌谣中折射的近代“过番”史[J].科教文汇,2010:(12)78-79.
[6]刘登翰.过番歌: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J].华文文学,2020(5):5-10.
[7]Bassnett S.Translation Studie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100.
[8]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74.
[9]Nida, 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8.
[10]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35.
[11]朱志荣.论美与意象的关系[J]. 社会科学,2022(02):186-192.
[12]高东山.英诗格律与赏析[C].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4-306.
[13]欧俊勇.潮汕歌謠的审美文化分析[D].暨南大学,2010:15.
[14]段友文.民歌的审美意象[J].文艺研究,1998(03):156-158.
[15]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03.
[16]吴畅.“过番”与潮汕方言词汇[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03):66-69.
基金项目:湛江科技学院2021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畅学潮汕话E-phone短视频工作室”(编号:2022ZKYDCB02)。
赞(0)
最新评论